2013 年高考語文學科,河北、河南、黑龍江、吉林、寧夏、山西、新疆、云南、內蒙古等 9 個省、區使用新課標Ⅰ卷(以下稱“2013 年卷”)。對河北省來說,今年是第二年選用新課標卷。與 2012 年卷相比,呈現波瀾不驚、平穩發展態勢:結構穩定,設題規范,用語平易,面目樸素。其微小變化,從內容上來說,由更多地關注前沿拓展至關注民生,關注國難,關注傳統文化,關注學生思想、生活實際;從形式上來說,探究題出現新動向,表達題出現新題型??傊?,題材更為廣泛,感悟更加真切,體例更加穩健。
一、試卷總體分析評價
2013 年卷嚴格遵循了《2013 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課程標準實驗版\\)》。從試卷結構看,各種題型儼然是 2012 年卷的翻版,只是個別考查點小有改變。全卷分閱讀和表達兩部分,閱讀題分必考和選考兩部分,表達題分語言文字運用和作文兩部分。必考題中,一般論述類文章閱讀共 3 題,9分,考查概念理解、句子理解、思路梳理、要點歸納、觀點態度的分析概括;文言文閱讀共 4 題,19 分,考查實詞理解、信息篩選、文意分析概括、翻譯;古代詩歌閱讀共 2 小題,11 分,考查把握內容、鑒賞技巧;名篇名句默寫 3 小題,6 分,涉及初中一篇、高中兩篇。選考題中,文學類文本閱讀 4 小題,25 分,考查內容理解、技巧鑒賞、形象把握、作者創作意圖的探討;實用類文本閱讀 4 小題,25 分,考查內容理解,信息篩選(兩題),人生價值發掘、人文精神發掘。語言文字運用題共 5 題,20 分,考查成語、語病、排列句序、補寫語句和圖文轉換;寫作 1 題,60 分,考查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從測試重點上看,命題在“強化思維,注重運用,力避取巧”上體現出鮮明特點:對語言積累的質量數量降低了要求,對思維展開的目的性、層次性、系統性、準確性的考查顯出了亮色,對語言運用的準確、鮮明、生動、簡明、連貫的考查突出了“簡明”“、連貫”的重點。
從試題選料所涉及的時代來看,有對舊的文化傳統的探尋(一般論述類文本閱讀)的展示,有對新的現實問題(語言表達)的關注;有對古代官員不畏權貴、政績卓著的推崇(文言文閱讀),有對現代草根忍辱負重、自尊自立的贊賞(文學類文本閱讀);有對古代請纓無路、壯志難酬的烈士(詩歌鑒賞)的悲憫,有對現代馳騁疆場、戰功赫赫的英雄(實用類文本閱讀)的崇敬。
從試題選料所涉及的生產和生活的范圍來看,涉及軍人、文人、學者、演員、教師、學生、打工者等諸多身份,涉及文化傳承、商品銷售、品德養成、社會批判、環境保護、企業發展、醫療發展、文學創作、健康發展等諸多范疇。涵蓋面較大,體現出“語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的特點。
從作文的角度看,恢復高考 36 年來,從 1978 年的“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到“誠信”到今年的“經驗和勇氣”,作文立意走下政治的神壇、道德的高地,話題更貼近考生的生活實際,考生更容易入手。然而要寫出生動形象、入情入理的高分作文并不容易。
總之,試卷體現了考試大綱精神,符合語言教學特點,符合中學語文教學實際,符合考生的生活實際,有利于推行素質教育;而其用語不偏不怪,平易近人,符合高中生的生活實際,符合高中生閱讀寫作實踐的水平,也為 2014 年的語文高考備考提供了方向。
二、試題結構分析評價
(一)結構數據分析
1.知識結構。幾乎所有題都與基礎知識有關(最起碼需要字音、字義、標點等知識)。以下題目對知識的考查更加明顯:
2.能力結構。
3.主、客觀題結構。
(二)考點變化分析
和 2012 年相比,2013 年卷從整體上來看“青山依舊”,從局部上來看,是“幽花偶現”,又一次體現出“難度適中,穩中求新”的命題原則。
1.整體不變---青山依舊。從考點指向看,試題仍然集中在詞句理解、翻譯、信息的篩選整合、文意概括、把握內容、分析形象、鑒賞技巧、名篇名句默寫、探究、成語、語病、連貫、寫作等考查點上。詩歌鑒賞題 2011 年、2012 年、2013 年均比較重視內容理解的考查,不在名詞術語上為難學生;連貫題保留了填空題型,兼考“簡明”“、概括信息”。
從所用語料來看,一般論述類文章閱讀摘自李學勤《〈老子〉的年代》,鏈接傳統文化,體現出發掘、整理、傳承文化的責任心;文言文選段出自《明史·馬文升傳》,依然沒有脫離傳記的體裁范疇,依然注重突出積極正面對考生的導向作用,依然是“淺易”的文言文;詩歌語料為宋代詩人陸游的《鵲橋仙》,由2011、2012 年所涉及的文人情懷發展為愛國情懷,體現出對國難的體恤;名篇名句默寫語料依然出自初中 50 篇和高中 14 篇范圍,所填語句依然不涉及版本歧異,依然無生僻字;現代文大閱讀依然選用小說和人物傳記,和 2011、2012 年體裁完全相同。涉及考查點無大變化,分值比例不變,有的題的問法相似甚至相同。
總體來看,2013 年卷在考點設置的整體框架上與 2012 年新課標卷保持一致。
2.小有變化---幽花偶現。與 2011 年寧夏、海南新課標卷、2012 年卷相比,2013 年卷在以下幾個方面“幽花時現”。
(1)從一般論述類文章閱讀語料的題材和難度來看,2011 年考的是社會科學類語料,2012 年考的是自然科學類語料,2013 年考的是社會科學類語料,表現出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視。此題從難度上來看,較 2012 年試題而言,文本理解較難,而題目難度則有所降低:“益啟爭端”、“偽跡不彰”、“條貫”、“終無可言”“、證成”“、或人所稱今見《老子》書”等提法,使文化積累貧弱的考生難以招架。
(2)從文言文閱讀語料所涉及人物特點來看,2011 年何灌頗具軍事才能,2012 年蕭燧剛直敢言,一武一文;2013 年馬文升則文武雙全,表現出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視。
(3)從古代詩歌閱讀來看,2011 年考的是懷古詩,2012 年考的是思人詞,2013 年考的是詠懷詩。
(4)從名篇名句默寫來看,2011 年是初中兩篇、高中一篇;2012 年、2013 年是初中一篇、高中兩篇,初高中比例趨合理。
(5)從選考題來看,文學類文本閱讀探究題2011 年考對“題目選用原因”的探究,2012 年考對“對文中人物個性化認識”的探究,2013 年考對“作者創作意圖”的探究,體現出考查點的變化;實用類文本閱讀信息篩選題,2011 年新課標卷(2)(3)兩題均為“因果對應”篩選,2012 年(2)題為“因果對應”
篩選,(3)題為“實虛對應”篩選,2013 年(2)(3)兩題均為“虛實對應”篩選,體現出考查側重點的偏移;實用類文本閱讀探究題,2011 年第(4)題為“人物給考生的啟示”探究,2012 年為“考生對人物特點的理解”探究,2013 年為“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究,體現出對“理解”要求的重視及健康精神的培養。而且,2013 年實用類文本閱讀語料加了三段注解,字量較大,試題與注解有關,有助于提醒學生關注文本的背景材料。
(6)考查語言表達連貫的客觀題語料由說明類到記敘類。
(7)語言表達連貫題由“給背景材料兼考概括”
到“不給背景材料兼考概括”,讓考生根據學過的植物學知識推想。
(8)語言表達多年不變的仿寫題改為圖文轉換題,為全卷吹進了一縷新風。
(9)對寫作的考查,2011 年新課標卷為“中國崛起”的大題材,2012、2013 年為個人修為的小題材;2012 年話題與善良有關,2013 年話題“經驗與勇氣”,走下道德高地,進一步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
三、對高考命題與高中語文教學及復習的建議
(一)對高考命題的建議
1.題目的時代性和教育性---觀念導向問題。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了考試的指向。語文試題應注意對學生語文素養、健康情感、思維和表達能力的考查,考查應以語文素養為根基,健康情感為保障,思維和表達能力為重點。
2.純知識題目的比例---方向問題。
新課標試卷無疑是教學改革風向標。純知識性試題的比例較小?;A知識必須夯實打牢,學生能力的大廈才能堅固。
3.呼應新課改關注應用的理念---創新問題。
從各能力層級的比例看,表達應用占 53.3%,體現出對表達應用的重視。應重點備考。
4.知識點覆蓋和知識點重復考查---效度問題。
本套試卷各考點覆蓋比較均勻,輪考內容縮短了試卷長度。一般論述類文章閱讀會考查主干語(主、謂、賓)、修飾語(定、狀、補)、關系語(關系對象、前后關系)、言外語、概括語(概括之后的意思)、指代語、省略語,2013 年卷涉及主干語(四個選項:三謂語一主語)、關系語(三個選項)、指代語(三個選項)、概括語(一個選項)、言外語(一個選項),設題類型比2012 年豐富一些。
5.試題的原創性、開放性---區分度問題。
試題能夠激發考生思維,調動積極情感,總體應給予充分的肯定。不過,選考部分探究題 11(4)儼然鑒賞題的翻版,12(4)儼然篩選題的翻版,原創性不夠強,考生只能尋找支撐觀點的依據而不能生成自己的觀點;開放性不夠,考生只能從文本中尋找梳理和概括,對考生創造性的檢查稍弱。
6.試題的難易控制---難度問題。
本套試題的難易度總體控制較好??忌艽?,不見得能答好。
(二)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建議
1.重視母語學習規律,遵循母語學習規律。在教學中要強化學生的“習得”意識,多讀多背,多接觸文本,精彩的文章或精彩的片段力爭做到熟讀成誦。這樣做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的作用:積累語言材料,儲存語言模型,積淀語感,接受文化熏陶。事實證明,語文能力形成的關鍵不在于漢語知識學了多少,而在于語言積累是否豐富,語感的積淀是否深厚。因此,語文的教與學必須把重心轉移到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培養上,抓住學生薄弱點夯實考綱所要求的基礎。
2.認真學習課程標準,真正轉變教學理念。尊重個體的存在與價值,理解生命的情感和認知,關注精神的陶冶和豐富、致力人格的健全與提升。我們只有在平時的教學中堅持這些理念,才能讓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學習和閱讀中有所發現,有所發展,有所創新。
教學要有開放性,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對一些問題的認識不必強求統一。
4.重視基本方法的指導與基本能力的培養。閱讀,從本質上說是獲取信息。而信息有重要、主要、次要之分,所以需要有篩選、辨別、分析、整合的基本方法,有準確地抓住問題要害并能用簡明扼要的語言表達思想的基本能力。
5.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溝通課堂內外、課本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教師應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閱讀中外名著,背誦有關課內外詩詞。增強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語文學習既要注重學習傳統文化、經典,又要關注、了解社會,增加對社會的認識。
6.作文可以采用“平時背范文,考前重指導”的做法。模仿是創造的前提,規范是創新的前提。要加強平時的語言積累,在學會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基礎上反映生活,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寫作教學要遵循由規范到創新的思路,先寫出規范的文章,再追求創新,而且是有把握的創新,不可弄巧成拙。
(三)對高中語文復習的建議
1.研究考綱和課標,明確復習的方向
從 2004 年開始,國家考試中心的考試說明以考試大綱的形式直接頒發,就更加突出了教育部對全國高考的標準和要求方面的統一限定。我們必須高度關注和研究考綱變化,以明確復習的方向。
(1)增強對考綱的增減刪改的敏感性。在保持一定延續性基礎上,和 2012 年相比,2013 年新課標卷考綱在結構和考點設置方面,選考部分閱讀“探究”題有較大調整。文學類文本閱讀“探討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改為“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范圍擴大,難度降低“;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的深層意蘊”改為“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對“深層意蘊”的指向更為明確,范圍縮小,針對性強。實用類文本閱讀“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改為“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范圍擴大,難度降低“;探究文本中的重點和難點,提出自己的見解”改為“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范圍擴大,試題不見得一定和文本的重點難點內容有關,難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以上對命題及評卷自然會產生一定影響,我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2)研究考綱變化的隱含信息,要從中把握高考改革的方向和發展趨勢。比如,從總體上看,較之2012 年語文新課標考綱變化不明顯,體現出求穩的意識。據此我們可推知:2014 年新課標卷和 2013 年新課標卷相比,在題量、題型、分值、難度等各方面不會變化太大,這個就應該是我們所講的“隱含信息”。
另外,文學類文本是否一定繼續考小說,實用類文本是否一定繼續考傳記,值得我們研究思考。
(3)研究教學重點和難點及突破策略。知道了高考求穩,復習就應當注意在穩的基礎上求得突破。就具體的考點而言,無變化的考點,要堅持以往復習的成功經驗;有變化的考點,要做相應調整。2013 年的探究題,在鼓勵學生有獨立見解方面做得不夠,以后當有所調整:對于“探究”考點,要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因果、虛實等內容的對應中強化學生的思維;要注重答題指向的確認:難于理解的內容重在解釋,難于服人的內容重在證明。
(4)研究高考與課改的關系。課改中所提倡的一些新理念如何在命題中體現出來,如“獨立閱讀”、“多元理解”、“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積累與感悟”等。為此,我們對考綱的研究一定要與對課程標準的研究一致,以課程標準為指導去研究考綱的變化,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高考方向。
2.正確處理高三語文教學中的幾個關系
(1)夯實基礎與培養能力的關系。通過抓基礎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領悟能力。集中復習之后,應利用零散時間進行鞏固和積累。對名言名句的識記也是如此。
(2)知識能力發展與全面發展的關系。在語文教學工作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積極的心態、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在閱讀的選文上、在作文話題的確定上、在備考訓練材料的選擇上注意對學生感情發展的干預和引導。對于作文應考準備來講,不能只根據當年的熱點問題,背一些死素材,而應該關注生活,關注生活的細節,自己有所感悟。
(3)課內學習與課外拓展的關系。提高學生文化積淀應該是語文教學乃至高三復習應考的一個重要內容。就目前高考改革的趨勢而言,想考好僅憑課堂上的講、練、評是遠遠不夠的,應該轉移語文學習的重心,把課文與其他作品、與生活、社會結合起來,切實擴大學生的視野。
(4)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協調發展的關系。從2011 年到 2013 年新課標試題來看,命題人特別強化了對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的協調發展的考查,特別注重了學生對自然、社會、人生、生活的理性思考能力的測查。如果只有語言功底,缺乏理性思考能力,缺乏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很難寫出上乘之作。為此,在復習中要有意識加大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
(5)講解與練習的關系。教師既要選擇精要題目讓學生練習,又要針對試題的重點難點、學生易失誤的思維點,幫助學生查漏補缺。該練的時候要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選題來練,而所選的練習題必須典型、精要,盡量選用高考真題,在熟題的反復揣摩中把握規律,突破創新,力圖讓學生舉一反三。
(6)模擬題與高考真題的關系。對于訓練學生的基本能力而言,要更多的選用往年的高考真題,在對熟題的反復揣摩的過程中形成模板意識,規范答題習慣;對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積極穩健的應考心態而言,選用高質量的模擬題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兩者不能顧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