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語言是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教育啟發學生的基本工具之一,它直接體現了教師教學的基本功,體現了教師教學的藝術水平.深入研究課堂教學語言,逐步優化對課堂教學語言的應用和把握,是教師的重要任務.課堂教學語言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素質的好壞.我個人認為數學教師把握好教學語言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把握教學語言的簡潔性
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牢固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知識的運用技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使用直接、簡潔、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學生輕松、清晰地掌握課堂教學內容,比如簡明扼要地引入、開門見山地說出課題.教師在傳授新課時,對新課內容的闡述,例如對定義、定理、法則的敘述與解釋,都必須要做到簡潔明確、抓住重點,要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使學生輕松地掌握、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不能故能玄虛、轉彎抹角、顛三倒四、故作高深,使學生難以理解、難得要領.
二、把握好教學語言的啟發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言語豐富,措辭優美,風趣幽默,就會讓學生置身于語言美的環境和氛圍之中,有助于學生保持心情愉快、興味盎然,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數學教師要靈活地運用啟發性的語言,啟示、激勵學生去積極思考.為此,教師在上課伊始就應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運用啟發式的語言逐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入"最近開發區".例如在學習了正弦定理之后,在準備引入余弦定理時,教師可先給學生提供一個已知兩邊和夾角解三角形的例題,讓學生自己通過領悟觀察思考解法.當看到學生用已有的知識--正弦定理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時,再引導學生分析題目中已知與未知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數量關系,進而引進解三角形的另一個有用工具--余弦定理.在指導學生做練習題時也是這樣.當學生做完一例或一組練習后,教師不能過早地得出結論,要及時啟發、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解法是否只有一種,或改變某個題設條件,看解的情況有何變化,以此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提升教學語言的思維邏輯性
數學教學語言基本上是按既定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所進行的會話,教師在課上講什么、怎么講,事先都要有周密的計劃和充分的準備,隨意和盲目的講解是不可取的.數學課堂教學語言必須符合知識內容的邏輯順序,如在詮釋分式定義的核心語言"除式中含有字母"時,就不能說成"分母中含有字母",因為用分母詮釋分式就顛倒了概念的邏輯順序.
其次,每一堂課都是學生認識新知的過程,所以教師的課堂語言必須要由淺人深、循序漸進、前后呼應,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再次,對定義、定理、法則的敘述,對證明過程,教師要書寫完整,要經得起邏輯推敲.如在證明"斜率相等是兩直線平行的充分條件"時,過程應這樣書寫:
這里的“因為是不可缺少的條件,若在證明過程中,貪圖省事而忽略不寫,邏輯就不嚴密了。
四、把握教學語言的準確性
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的運用主要依靠的是教師對教材的準確理解,數學教材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決定了數學教師教學語言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數學學科的課堂語言必須準確、簡明、不含糊,否則就會引起學生思維、認知、理解上的混亂.如不能把"非負數"說成"正數",把"除"和"除以"相混淆.在表達數量關系時用語要貼切,例如:"\\(a2\\)2-b2"若說成"a平方的平方與b的平方的平方差"就錯了.在教學中有時一字之差,就可使題意面目全非,例如把"3x2"說成是"3x平方",或把"\\(3x\\)2"說成是"3x平方".
有時甚至因語氣上的停頓不當,也會引起學生的誤解,例如"x-1/y"應讀成"x,減y分之一",即在x后稍加停頓,若在y的后面停頓,讀成"x減y分1之一"原式就變成了"\\(x-y\\)/1".
五、提高教學語言的趣味性
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欲望、參與教學的欲望及學習的效果,都與教師的導課有很大關系.教師用一種什么樣的導課方式抓住學生的心,從而把他們真正引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是至關重要的.新穎的導課形式能有效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思維能夠順勢進入新課講解的軌道.因此,教師要用新穎活潑、生動有趣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許多數學問題是比較單調乏味的,教師若能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生動形象的、學生喜聞樂見的例子,就可以起到激趣促學的良好效果.如在講"極限"一節時,可用"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給學生制造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使學生全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但同時,教師也不能單純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而講一些和知識無關的話題,這樣反而會導致學生思維的分散而降低課堂教學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語速、語調的變化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說到關鍵詞語時要一字一頓,講到重點語句時要加重語氣,講解難點語句時要敘述得慢一些,以引起學生的深思和注意等.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語速過快,或時常出現詞不達意、模棱兩可、羅嗦重復、離題過遠、口頭語不斷等的現象,就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