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開始, 溫州市計劃用五年時間, 完成一輪中小學教師學科素養的培訓、 考核、 比賽的過程。 溫州市七萬名中小學教師要參加分學科的教師素養測試, 每年暑假進行一次。 這種考試立足教育教學實際, 引導教師關注自己的本職工作, 注重提升教師學科專業水平。 筆者親歷了考試的命題與測評工作, 收獲很多, 也引發了諸多的思考。
何謂 “學科素養”? 素養是指一個人的修養,與素質同義, 從廣義上講, 包括道德品質、 外表形象、 知識水平與能力等各個方面。 本文所說的 “素養” 更多地與 “知識水平與能力” 有關。 教師學科素養是指教師在學科教學實踐中所表現出的專業精神、 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簡單地講, 教師學科素養, 即教師從事學科教學工作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透過近年的測試卷的幾個題目, 或許我們可對高中數學教師的學科素養略見一斑。
一、數學教師應具有獨立研究教材、靈活處理教材的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 從 “教教材” 到 “用教材教” 觀念的轉變已經深入人心。 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師教學、 學生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載體, 但不是唯一載體。 我們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 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這就需要我們透過教材研究更加深入學科本質的東西, 對于教材一些 “啟” 而未 “發”的內容, 我們不能淺嘗輒止。 對于教材上一些概念、 定理、 公式、 法則, 我們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要給學生 “一杯水”, 教師則至少應該有 “一桶水”, 有時甚至是 “一條小溪流”。 對于教材上的定理, 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書本上給的證明方法,應自覺養成多角度看問題的習慣, 同時還應弄清楚相關定理之間本質上的區別與聯系。 本題的第 \\(2\\)問, 很多教師在考試時, 回答起來感覺有些力不從心。 事實上, 這個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早以出現,但是我們卻很少愿意靜下心來去把這個困惑與謎底徹底揭示清楚。 這次考試, 給我們工作改善指明了方向。
對于周期函數, 教材僅給出了一個概念, 沒有作過多拓展。 數學教師對此知識點的理解就不能也停留于此, 應該深刻領悟教材上所給每一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只有這樣, 我們在課堂上對概念的辨析才能入木三分, 也只有深刻領會概念內涵, 教師才可能有更多方法去幫助學生學習內化概念。
教材是連接課程方案與教學實踐的樞紐, 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載體。 教師只有吃透教材的精神與實質, 才能更加靈活地、 更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資源, 不斷提高教材的 “附加值”, 從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數學教師應具有系統觀念、溝通知識聯系的能力
我們知道, 事物間的聯系是普遍存在的。 數學教師要能夠整體建構高中數學知識框架, 形成對高中數學體系的宏觀認識, 清楚各個知識單元組塊之間的安排次序, 明確單元之間的前后聯系, 進一步明確單元內每一個概念與命題的地位與作用。 反過來, 再把每一個概念與命題放到整節課、 整個單元、 整章、 整冊書、 整個學段進行通篇考慮。
【案例 3】《數學課程標準》 的教學建議指出,數學的發展既有內在的動力, 也有外在的動力。 教學中要做到 “注重聯系, 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高中數學教學中要注重數學的不同分支和不同內容之間的聯系, 數學和日常生活的聯系, 數學和其他學科的聯系。 請指出并簡要分析說明與 “斜率” 相聯系的兩個概念。
在高中數學知識體系中, 很多新知識的學習方法都是類似的, 教師要善于利用這種相似性, 引導學生進行類比學習。 比如, 基本初等函數中對數函數與指數函數; 正弦函數與余弦函數; 數列中的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 圓錐曲線中的橢圓與雙曲線;等等。
現行高中數學教材以 “螺旋式結構” 編寫, 很多知識與思想方法的學習、 領悟不是一步到位的,這就要求數學教師要能高屋建瓴地從知識、 方法上建構知識間的縱橫聯系。 比如, 函數概念的理解對學生來說就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我們在教學中就不要奢望也讓學生領悟一步到位。 我們在必修 1學習函數, 在必修 4 學習基本初等函數Ⅱ, 在必修5 還要學習特殊的函數———數列, 在選修課中還要學習導數等章節, 其實這些章節也都是函數學習的繼續和延拓, 同時函數思想貫穿整個高中數學學習的始終。 只有經過多次反復地體驗, 有了一定量的積累之后, 才可能實現對本質理解的飛躍。
三、數學教師應具有合理研判學情、獨立制定教學目標的能力
奧蘇貝爾指出: “影響學習的唯一的、 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學生現有的數學認知結構是啟發式教學的出發點。 作為數學教師,應充分了解各學年段學生的認知特點, 充分了解學生在各章節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困惑。 只有我們充分了解學生, 才可能指定具有可操作的、 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
【案例 4】 針對必修 1 “冪函數” 一節內容, 要求:
\\(1\\) 分析教學任務, 寫出規范的教學目標。
\\(2\\) 寫出教學重點、 難點并簡要說明理由。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先有目標, 即明白 “做什么”、 “怎么做”、 “做到什么程度”。 數學教師理應具有獨立制定教學目標的能力。 這需要教師做好三件事情, 即認真研讀 《數學課程標準》 和 《教學指導意見》, 認真研讀學科教材, 認真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情感基礎。 《數學課程標準》 和 《教學指導意見》 對每個知識點的要求, 數學教師都應熟記于心, 同時,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應持研究的心態, 關注學生在課堂、 作業、 對話中所暴露出的一些問題。 只有心中時刻裝著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的老師, 在課堂教學中才能更加從容淡定地去處理各種問題, 也才會使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
四、數學教師應養成解題志趣、并具有研究試題的能力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 數學學習自然離不開解題。 然而, 題海茫茫, 漫無邊際, 學生用于數學學習的時間卻是非常有限的。 想讓學生從 “題?!?里走出來, 教師就要 “跳進題?!?去提升自己的解題能力, 這也是每位數學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經之路。
數學教師應該養成解題的志趣, 立足高考試題, 善解競賽試題 \\(全國聯賽難度水平\\), 并初步具有在高觀點下去審視初等數學問題的能力。 沒有經過長期、 系統的解題訓練的數學教師是沒有學科底氣的, 沒有對解題進行過深度研究的數學教師在課堂上就無法廣聯深拓, 也就談不上對學生思維進行深度地開發。
當然, 數學教師的解題與學生的解題是有很大區別的, 數學教師的解題是為了更好地研究題目,通過解題, 發現題目考查的主要內容及蘊藏的思想方法; 通過解題, 挖掘題目在考查學生思維能力方面優缺點; 通過解題, 發現一批能夠很好對學生進行分層次精準評價的好題, 為精講精練的課堂儲備素材。
五、數學教師應熟悉基本課型教學、具有獨立進行教學設計的能力
教師工作的主陣地是課堂, 故此, 學科教學能力是任何一個數學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 教學有法、 教無定法。 “有法” 就是指教學應遵循一定教學規律與原則。 每一位數學教師應對高中數學基本課型 “概念課”、 “習題課”、 “復習課”、 “原理課” 進行系統的梳理與研究。 而 “教無定法” 則是將這些理論在具體課時授課中的靈活運用。
【案例 6】復習課的設計要關注知識的系統性,因此, 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做好課前回顧和課后小結兩個重要的環節。
\\(1\\) 某教師在 “三角函數的圖象與性質復習”課中引用了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 試用不同的方法比較 sin36°、 cos36°、 tan36°的大小。 通過對此題的深入分析, 回顧和復習了本章的主要知識內容, 你能否同樣設計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 并簡要說明如何利用其對必修 4 第三章 “三角恒等變換” 的主要公式進行回顧與復習。
\\(2\\) 請設計一個必修 4 第三章 “三角恒等變換” 復習課的小結。
我們知道, 復習課教學的精髓在于 “選好題”,“點好睛”。 所謂 “選好題”, 就是要選擇一批優質高效的題目, 以題目為載體, 起到涵蓋基本知識點、 鞏固主要思想方法之目的。 “點好睛” 是指章節小結要對學生理解整個章節精髓起到畫龍點睛、提綱挈領的功效。
數學教師應立足工作實際, 關注常態課堂, 對課堂教學應認真完成至少一輪的系統研究。 對于每一節課, 課前應認真進行教學任務分析, 教學重難點確立, 教學思路預設, 板書設計等工作。 教后應及時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重難點確定是否合理, 教學預設是否充分, 課堂上生成了哪些有意義的東西, 板書設計應如何調整, 等等, 并將這些反思內容詳細記錄下來, 然后再將原有的設計進行調整。
只有對課堂教學完成一輪系統的研究, 我們對高中數學教學才會形成個人整體的認識。 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對各類基本課型的授課原則與方法才會慢慢形成個人獨特的理解?!疤嵘龑W科素養, 增添學科底氣”, 這是每一位數學教師應有的責任和義務, 舉行學科素養測試顯然不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最后歸宿, 但它是一場 “及時雨”, 它給處在專業發展困頓之中的教師指明了一個努力的方向。 誠然, 學科素養內涵十分豐富,許多相關的項目不能或不適合運用紙筆測試來進行檢測。
參考文獻:
[1] 吳立寶, 曹一鳴, 秦華. 鉆研數學教材的幾個視角[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 2013 \\(4\\):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