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形式可謂是各有千秋,不盡相同,但我認為語文教學過程中提問的“空白藝術”還是比較重要的。所謂“空白藝術”,即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思考,讓同學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對文章主旨有很好的把握,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第一,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對問題逐一細化。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不能“滿堂灌”,也不能進行“填鴨”式教學,師生之間應該更融洽、合理的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可以說提問在我們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老師要根據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提問學生,并讓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加以總結歸納,從而獲得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提問式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大腦思維,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對知識進行系統歸納和理解,對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很大作用。職業高中學生一般學習的積極性不夠高,學習興趣不濃、學習主動性較差,對自身認識不足。針對學生的特點,教學中采用“談話法”再適合不過了。采用談話式的教學方法有三點好處:1.成績中等的學生自己學會一點知識就覺得了不起,沾沾自喜,適當的提問會使學生意識到自身不足,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2.很多學生成績較差,不會聽課,不會記錄知識要點,適當的提問使他們了解到哪些知識需要掌握,對知識點更明確;3.通過成績好的同學流利的回答,對成績差的同學是一個促動,使他們有效仿的榜樣。
第二,課堂提問的種類有很多種:“共問”“個問”“反問”“設問”等,提問的內容也是多樣化的:可以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設置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中提升自己的智慧,豐富自己的知識。在諸多的提問中,教師要做足準備,想要課堂教學效果得以實現,就要用好“空白藝術”。
在教學時,首先需要了解學生對最基本、簡單知識的把握,在設計課堂問題的時候,注重簡單、明了,學生可以快速找到答案,如果“教”與“學”很融洽,就無所謂“空白”。隨著設計問題的難度增大,“教”與“學”“問”與“答”也會相應的有所更改,有一定的提升空間?!翱瞻住本惋@得“搶眼”了,這就需教師將“空白藝術”有效的運用,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教師還應把握對于“空白”運動的分寸,既不能過于急躁,更不能“無限期”拖延。課堂提問中“空白”時間不能過長,給學生的思考時間足夠即可。否則,學生大腦過于緊張,心理負擔過重,反而會造成思維的“空白”,那樣就適得其反了。
第三,“自問”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空白”。教育學認為:“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自學教科書和有關資料以獲得知識的方法,它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習慣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再根據自己設計的問題進行思考,從而得出滿意的答案。學而不問等于不學,“自問”了以后就要“自答”,學生的回答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不必圈定“標準答案”。如我在講授莫泊桑的《項鏈》時,因為故事情節同學們都非常熟悉,所以我采用自學的教學方法,又因為我們已了解小說的有關基礎知識,如小說的三要素、小說的特點、小說的欣賞方法等,學生看過學習提示后很自然地提出幾個問題:1.本文的主題到底是什么?2.資產階級思想是怎樣毒害瑪蒂爾德的?3.丟失項鏈是造成瑪蒂爾德悲劇的根本原因嗎?然后,組織學生討論、互答。
第四,運用“空白藝術”提問,更要做到將多種提問方式綜合運用。要做到“共問”“個問”相融。提問要講究精妙,可以師生調換身份,如果老師不懂可以去向學生請教;“大問”應設計遞進式,讓學生思考大而不空的問題,實施知識的遷移,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再者就是小問題、巧設問答,讓基礎相對比較薄弱的學生踴躍參加;圍繞課文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要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回答;教育者應針對課文設計一些精致的“圈套”,假設一篇文章某個方面寫的不好,如開頭不夠簡練,讓學生通過自讀討論,以此來鍛煉學生的“辨別”力。
“課堂提問”是一門“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它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一門“藝術”。教師必須做到精心設計,才能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收獲。
【參考文獻】
[1]王世堪主編.中學語文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教育科學\\(大連\\),2000年4月.
[3]課堂教學改革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