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在談到課外閱讀作用時曾說:“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課外閱讀。 ”可見,課外閱讀對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功效是顯著的。在新理念課程改革下, 課外閱讀越來越引起教育者的關注。 它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打好學生的人生底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為此,課堂上的教學方法、教學關系,逐步得到了調整,以教師、學生雙邊活動交流的互動式、體驗式、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不斷涌現,課外閱讀也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激發了學生的廣泛閱讀興趣,全方位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四不”現象
目前, 由于國家就業率競爭的形勢很嚴峻,不免引起家長的恐慌,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只要學好書本的知識,考試得到好成績,升學能上好學校,畢業才能吃香,對課外閱讀還有一定的偏見。 一些學校還未從應試教育的陰影中走出,狠抓升學率,重課內作業,輕課外閱讀,因而課外閱讀的情況喜中見憂。不少教師的教學行為過多地拒絕課本,將教學囿于斗室之內,也制約了學生的課外閱讀,因而從學生本身方面看課外閱讀出現了“四不”現象:
1.不想讀。 這種學生本身對課內讀本都覺得是一種負擔,沒有讀書的習慣,根本沒有嘗過讀書的樂趣,所以不想讀。 由于他們的玩心重,只知道看電視,被這些媒體占去了幾乎所有的課外學習時間。
2.不會讀。 這種學生也想讀書,但拿起書來無從讀起,也許書已被他翻爛了,但他還沒有認真讀過其中的章節。 因為他們讀不懂,不吸收,迷迷糊糊讀了,也沒有收獲。
3.不能讀。 這種學生一般家中無書,或者沒有適合的書,家長只給孩子買學習上的書,如:作文輔導、練習冊、試卷等。
4.不準讀。 這種學生即便有書,也在家長“不準讀閑書”的觀點下被沒收了。 家庭作業過多,大量的習題,重復的練習,應試教學的內容充滿了學生的空間,客觀上造成學生要讀卻讀不成。
二、“五類”問題
閱讀是提升綜合語言能力的有效途徑,課外閱讀更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 但毋庸置疑,我們現行的閱讀教學不容樂觀,存在不少束縛學生手腳,抑制其閱讀能力提高、思維能力發展的問題,主要存在“五類”問題:
1.應試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 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聽說讀寫的各項語文基本能力之間失去平衡,“寫”的地位過于偏重,迫使聽說讀寫的能力成為其附庸,失去了其本身的獨立性。 閱讀能力的訓練未落到實處,閱讀視野有待拓寬,閱讀能力受到抑制,應還其本來面目。
2.過重的學習負擔客觀存在。 過重的學業負擔,使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失去了愛看“小人書”的天性,讓置身于茫茫題海中的學生,圍著“考試”轉圈,失去了原本可以用來閱讀的寶貴時間,失去了閱讀的廣闊空間,失去了積累豐富社會經驗的機會,也違背了素質教育的本真……久而久之,剝奪了他們閱讀的機會,冷落了閱讀訓練,忽視了閱讀能力的培養。
3.閱讀需求得不到滿足。 不少教育者憑借教學經驗,往往認為學生的興趣靠教師培養,理所當然把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強加推薦給學生,但大多數都是教師小時侯喜歡的書,帶有時代和個人傾向性,已遠離今天學生的興趣。 不少教師提到閱讀就知道讓學生讀“四大名著”,也許黃蓓佳的兒童小說、鄭淵潔的童話世界、曹文軒的純美小說系列,更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更是溫暖童年的“心靈雞湯”。
4.閱讀理念有待整合完善。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教師要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不應以教師的課堂分析來取代學生的自覺閱讀行為。 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從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課外閱讀教學還有許多模糊性、盲目性,使許多學生對課外閱讀敬而遠之。
5. 多媒體閱讀未受到應有重視。 教師應巧用、善用網絡,進行輔助閱讀教學,為學生創造更廣闊的閱讀空間,強化閱讀效果。 生活中的一些傳統的教學行為,折射到語文教學中,一些教師還未真正認識到,為獲取信息而進行的閱讀應該是培養學生的一種相對獨立的語文能力。新時代的信息已給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發出了極強的信號。
三、“四項”注意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新教育領軍人物朱永新教授說:“希望通過閱讀它們,新世紀的中國公民能有更多的人文關懷,更高尚的人格魅力。 ”
課外閱讀在課改新理念下給我們帶來了新挑戰新研究, 也給我們帶來了新機遇新思考,要搞好課外閱讀教學必須把握“四項”注意點:
1.注意選取適當的閱讀材料。 形式多樣,難易適中,富有趣味的閱讀材料,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得到知識的營養、藝術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 在課外閱讀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做好選材工作,盡可能多渠道地選擇構思新穎、視角獨特的材料。 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高效率的課外閱讀教學,首先得力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恰當閱讀材料。
2.注意學生閱讀心理的個性差異。 一個人的閱讀素養與家庭熏陶、社會環境、興趣愛好等因素有直接的關系。 由于能力、閱歷、年齡不同,閱讀理解上也會產生差異性。 黑格爾曾經形象描述:“正像一句格言, 從年輕人口中說出來時,總沒有那種飽經風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義和廣袤性。 ”教師在指導課外閱讀時,要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充分了解,才能有的放矢,提出不同要求,選擇不同方式,讓每個學生都享受閱讀成功的樂趣。
3.注意課外閱讀和說寫相結合。 新課標要求中高年級學生每學期寫一定數量的讀書筆記,這樣就把課外閱讀的任務和效果落到了實處。要經常開展相關活動,如辦手抄報,課外作業展覽,講故事等,強化讀寫訓練,搭建平臺,讓學生展示精彩紛呈的知識信息, 使課外閱讀與說寫有機結合,反饋于日常教學,真正實現閱讀的目的。
4.注意加強自身文化業務修養,不斷提高自身素養,為學生作表率。 自己的淵博學識會表現為談吐不凡、思維敏捷,而這一切皆來自于工作之余的學習充電,而這一切將會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