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教材中包含很多抽象的知識和概念, 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對這些知識進行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 需要教師充分地運用課堂教學時間,讓學生積極地對知識進行探究,從本質上理解知識。 在教學中, 教師要領悟新課標的精髓,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并從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出發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 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和教師進行積極的互動, 使課堂學習在活躍的氛圍中進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
一、轉變教學理念,進行教學創新
新課改對高中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需要在豐富學生知識積累的同時提高他們的數學運用能力, 使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發展創新思維,培養思維的多元化。所以, 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學生放到學習的主體地位, 改變傳統教學中把知識詳細講解給學生的做法,而是讓學生進行主動探究,使他們了解數學教材中概念和結論的產生過程, 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讓他們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在數學課堂上能夠積極地思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同時, 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來豐富自己的知識量,提高教學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和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使教學在活躍的氛圍中進行。
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師生間的互動
在新的教學模式下, 教師要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讓他們對知識進行自主探究,但是由于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有限, 一些問題他們在理解和掌握時有一定的難度, 這就要求教師要發揮好作為教學指導者的作用, 認真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在他們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教師進行及時的干預和引導, 讓學生的思維擺脫障礙,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在教學中, 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嚴肅呆板的教學方法,多和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況, 才能在課堂教學時做到有的放矢,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教師對學生進行主動關心,使他們擺脫對教師的畏懼感,在對新知識有疑慮時才能大膽地提出來, 使師生之間的積極交流促進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在和學生進行交流時,教師要尊重學生,多傾聽學生的看法, 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發展情況,使學生和教師的距離拉近。利用學生對教師的信賴對他們進行引導和激勵, 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 并能夠在自主學習中體驗到更多的知識和收獲。
三、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 多媒體的運用滲透到了社會的各行各業,在學校教育中,多媒體對于提高教學效率,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教學課件能讓學生直觀感受知識的形成,促進他們數學思維的形成。
同時,由于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 增加他們的知識容量,拓寬他們的思維面。多媒體的直觀教學能降低學生對抽象概念理解的難度, 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輕松地掌握各種數學知識點。教師在運用多媒體進行高中數學教學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設計,并結合學生的知識積累和學習能力來進行,使課堂教學效率有效提高, 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四、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問題創設,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 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思維, 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對知識的理解, 促進思維向深刻性發展。 同時,教師要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解題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
1.有效創設問題,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在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時, 學生可能會存在不了解知識的重難點, 不知從何下手進行探究。這時,作為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和引導者的教師就要創設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思維。 在創設問題時, 教師既要考慮問題和教學內容的相關性,還要考慮問題是否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在動機, 在積極的思考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2. 發展學生的多元化思維 ,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問題探究時,要引導他們從多個方面來分析和思考, 使他們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同一個問題, 促進思維的發散性和多元化發展。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用等問題培養學生全方位多層次探索問題的能力,同時,還應設計一些開放型問題,通過尋求問題的結論或條件或某種規律, 來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五、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促進他們對知識的掌握
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時, 對知識的探究欲望是促使他們進行深入思考的真正動力, 想要了解知識的欲望越強烈, 他們在學習中的積極性越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引趣、激疑、懸念、討論等多種途徑,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 以幫助學生走出思維低谷。
在教授新課時, 教師可根據課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懸念,急于要求了解問題的結果,而使學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基礎上,采用生動活潑,富有啟發、探索、創新的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開展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活動鋪墊了基礎。 數學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是圍繞著一個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而開展的, 經過學生直接參與研究,并最終實現問題解決而結束。教師可以以某一數學定理或公式為依據, 設計適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進行探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發現一般規律,體驗研究的樂趣。
總之,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優化課堂教學, 使學生能在課堂上進行主動探究,掌握更多的知識。 在教學中,教師要隨時運用教學智慧來應對課堂教學的變化, 使課堂教學在高效、活躍的氛圍中進行。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雙方需要進行積極的互動和交流, 使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有全面清楚的了解, 使教學設計有針對性地進行, 使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環節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并樹立探究知識的信心,使數學課堂在學生的積極探究中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