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邶風·靜女》這首詩清麗可人,千百年來廣為傳頌,深受文學愛好者的喜歡,也曾入選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現在還保留在粵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中。但是關于詩中的“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一句,人們一直將其理解為女子第二次贈送禮物給男子,如朱熹在《詩集傳》里就這樣解說:“言靜女又贈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異,然非此荑之為美也,特以美人之所贈,故其物亦美耳?!敝腥A書局出版的由劉毓慶、李蹊譯注的《詩經全譯》對這兩句詩的翻譯為:“不是因為茅草有什么美麗,是美人贈送給我的禮物才這般珍貴?!背炭∮⑾壬摹对娊涀g注》云:“不是嫩茅有多美,只因美人送得來?!睎|北師范大學出版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說:“這是美人送給我的?!倍浗贪娓咧姓Z文教材對這句詩沒有注釋,筆者與幾個學校的語文教師交流后發現,大家講授時都采用“這是美人送給我的”譯法。筆者認為這樣翻譯不對,下面進行詳細考辨。
其一,若是將“美人之貽”理解成女子再次贈送茅荑給男子,那么不符合中國古代贈答信物的禮儀?!鹅o女》詩的第二章有“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句,意思是說“幽靜的姑娘多么美麗柔婉,她贈送我一只管簫”,美麗的女子已贈送給男子一件禮物,而若將“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理解為女子再次贈送給男子白茅的嫩芽,那女子就連續給男子贈送兩次禮物了,這讓人甚感怪異,怎么一直是女子在贈送禮物,男子沒有回贈禮物呢?中國古代不是講究一贈一答、禮尚往來的禮節嗎?《詩經·衛風》中有一首《木瓜》詩,詩云:“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這首詩寫的正是男女相悅而互相贈答禮物的詩,說的是女子把木瓜贈送給男子,男子便回報她一塊瓊琚,并且說這不是一般的回報,是永結情緣的憑據。而東漢張衡的《四愁詩》中亦是多次寫到男女之間定情信物的贈答,如“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美人贈我琴瑯玕,何以報之雙玉盤”等??v覽中國的古典詩詞,寫這種男女贈答定情信物的作品比比皆是,而幾乎看不到寫一個女子連續兩次贈送禮物給男子的詩。
其二,若是將“美人之貽”理解為女子再次贈送茅荑給男子,其中茅荑的采摘過程很艱辛,似也不符合女性的活動范圍?!鹅o女》詩中提到過這個茅草的嫩芽是如何得到的,即“自牧歸荑”,這句詩說的是,茅荑是從牧地帶回來的,何謂“牧”?《爾雅·釋地》云:“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痹S慎《說文解字》解釋“郊”字云“:距國百里為郊?!敝祆洹对娂瘋鳌罚骸澳?,外野也?!鼻迦朔接駶櫋对娊浽肌罚骸澳?,郊外也?!?/p>
可見牧區早已經是遠離村莊聚落了,人跡罕至,若說白茅的嫩芽是女子從牧區帶回來的,那么偏僻遙遠的地方,女子獨自去不是太危險、太勞累嗎?所以說“自牧歸荑”的應該是男子,男子在牧區從事勞動,采摘了茅草的嫩芽帶回來贈送給女子。
故而“美人之貽”這句詩的意思是:男子送給女子茅草的嫩芽。這樣一來也符合贈答的禮儀,二來也符合生活客觀實際,茅草的嫩芽是男子從遙遠的牧區帶回來的,而不是女子孤身一人去采摘的。但是有人或許還有疑慮:詩句是“美人之貽”,翻譯成美人贈送的很通順,而翻譯成贈送給美人,是將詩句中的賓語前置了,這是什么情況?其實這句詩中確實是存在一個特殊句式---賓語前置?!懊廊酥O”是一個賓語前置句,它的正常語序應該是“貽美人”,意即贈送給美人的,“之”字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作者將賓語前置的原因就是為了押韻,若按正常的語序行文,便不能與第三章的前三句詩“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押韻。這種賓語前置的現象在《詩經》中還有多處,如《秦風·車鄰》:“未見君子,寺人之令?!薄八氯恕敝笇m里的宦官一類的仆人,“寺人之令”的正常語序為“令寺人”,這兩句意思為,宮里的妃嬪沒有見到大王,便命令寺人去尋找大王。
再如《邶風·新臺》中的“魚網之設”,譯時順序應為“設魚網”,譯成現代漢語為“施張魚網”.再如《小雅·甫田》中的“農夫之慶”一句,“慶”為獎賞之意,譯時順序應為“慶農夫”,譯成現代漢語為“獎賞勉勵農夫”.以上列舉的詩例都是以“之”字為標志的賓語前置句,這些詩句的共同特征是“之”字后面均為動詞謂語,如“貽”“令”“設”“慶”,分別是“贈送”“命令”“張設”“獎賞”之意。這類賓語前置句若不加以辨析,就會出現文意理解失誤的現象。
還值得指出的是,當將“美人之貽”翻譯為贈送給美人時,還符合茅草的嫩芽適合贈送給女性而不是男性的民俗特點。因為《衛風·碩人》里有“手如柔荑”之句,是說新娘柔嫩的手如白茅的嫩芽一般柔軟、白凈,作者細致地觀察到茅草的嫩芽柔軟、潔白,極富美感,適合用來和女性白皙的手作比?!墩倌稀ひ坝兴利帯防镉小耙坝兴利?,白茅包之”“野有死鹿,白茅純束”之句,是說男子獵殺了香獐以及野鹿,接著用白嫩的茅草將獵物包好,然后充滿愛意地將其送給心儀的女子。再如《小雅·白華》“白華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遠,俾我獨兮”,是寫女子看到男子在分別時贈送給她的用白茅包好的禮物,睹物思人,更加惦念遠行的男子??梢?,用白茅對禮品進行包裹,使禮品更具有美感,這符合女性喜歡潔凈鐘愛純美的心理。故而《靜女》中的男子送白茅的嫩芽給女子,一方面體現了男子被女子的年輕美貌所吸引,也被她的溫柔、嫻靜所吸引,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男子對女子的美好祝愿,希望她能永遠像柔荑一般美麗、圣潔,并永葆青春的活力。
總之,《靜女》中的“美人之貽”是賓語前置句,應該是男子將茅草的嫩芽贈送給女子,而不是女子第二次贈送禮物給男子,這樣理解,既能完滿地體現愛情詩中的贈答禮儀,也避免了讀者可能會發生的疑問:女子怎么會獨自一人跑到遠郊去采茅草嫩芽?并且符合茅草的嫩芽適合作為禮物送給女性的民俗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