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體現人文性的教學理念, 既是現代高中語文教學不斷發展的要求, 又是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本文重點分析了人文性教學策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施。
一、堅持以學生為本的高中語文教學
隨著我國開放程度的不斷拓展, 學生對于外來文化抱有更多的熱情, 而對于我國的以語文為形式的本土文化,卻持有一種冷漠,甚至漠視的態度。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當明確語文教學中的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實現自主學習的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逐漸找回學習的積極性。 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就應當轉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 而是以學生為本,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自我體驗、自我實踐中,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方式。 同時,教師還應當對班中的每一個學生, 有一個客觀的整體認識。 在摸清學生興趣愛好和學習偏好的情況下, 教師可以根據學習的具體教學任務,并結合學生的學習傾向,為學生構建充滿興趣而又能開闊他們視野的課堂。 當然,除了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以外,還可以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這樣一來,學生在一種自主的體驗環境中得以進行愉悅的學習,既能完成語文教學的任務,滿足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渴求, 同時又能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 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培養學生的語文可持續發展能力
漢語的思想文化是語文人文性的發展根源, 這也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體現其人文性,以便讓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產生對我國漢字中的民族思想和文化的認同感。 也讓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感受中華文化所特有的魅力。 漢字是我國文化的重要載體,而語文課堂的教學則是利用這一載體和媒介, 讓學生對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有一個本質的認知。 也就是說體現人文性的語文的教學, 對于培養學生的健康的人生觀、 世界觀和價值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然,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就需要教師利用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讓學生體會到我國文化的重要價值。 同時,語文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際媒介,學生掌握這一門學科,對于他們了解語文與人際發展間的作用是非常有益的。
所以,在實踐的人文性語文教學當中,教師應當以生活中的實例為載體, 將其中滲透的語文知識向學生展示出來。 在這一方式中,學生不僅能夠培養出觀察生活, 聯系學習的良好習慣, 對于他們解決閱讀和交流中的問題也有重要的作用。
三、提升學生語文的文化學習品味
(一)捕捉熱點,聯系教材
語文的外延實質上與生活的外延相一致。 因此,教師應當以敏銳的靈感,捕捉生活的熱點, 并將這些熱點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到一起。 也就是說,語文教學既要發揮出影響社會的作用,同時又應當緊跟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形式。 例如,教師的比喻可以由傳統中的春蠶和蠟燭, 而轉化為充電器等新型詞匯。 當然,語文的教學也不能一味地迎合社會, 而是應當為學生甄選出體現人文精神的優秀文化內容, 繼而再結合潮流的形式,為學生演繹出既符合時代品味,又體現傳統文化優秀內涵的語文教學課堂。 這樣一種形式, 實際上也是滿足了學生對于新鮮事物和時代精神的汲取, 同時又完成教師對于優秀文化精神的傳授。 由此可見,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具備敏銳的感官, 將人文性切實展現于語文的教學實際當中。
(二)挖掘教材,展現人文
語文知識是大致固定不變的。 但是,如果語文的教學只是一味地教授顯而易見的、千篇一律的知識, 很難再挑起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而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展現出人文性的教學理念,就需要教師在不變的教材中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定位其中的人文性內容。 教材的挖掘,除了能夠拓寬學生的語文視野,加深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理解以外,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于學生的文學素養的培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具備扎實的語文專業知識,不斷挖掘教材,為學生開辟新的語文學習天地。
人文性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全新的理念,它的存在和實現,是推動高中語文教學不斷發展和前進的動力,也是重新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手段。 因此,高中語文教學必須加大重視人文性教學的力度,以提升高中語文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董蘭蘭。新時期高中語文滲透人文性教學的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13):27-28.
[2]曹靜茹,徐波。在新課標理念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滲透淺析[J].大江周刊:論壇,2013(7):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