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教育是高中階段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學習任務中占很大比重,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開展深化,高中數學教學水平和教學方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實踐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在我們民族地區高中尤為突出,本文將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改進策略,以供參考。
一、民族地區學生整體數學基礎水平不高,學習方法不當,導致新課程理念的實施受到嚴重制約。
我校地處以藏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雖然國家和地方近年來加大了藏區教育的重視和投資力度,但本地區的教育仍然與其他地區有很大的差距。人口居住分散、上學路途遠、氣候惡劣、學習生活條件差致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很弱,學習效率低。另外,由于生活水平差,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環境相對封閉,與外界的新事物接觸較少,因此學生對新課改這個概念了解的很少。在平常的教學中,好多學生無法理解新課程理念的意義,導致在教學中無法充分發揮新課程理念的優越性。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自主學習的能力差,課堂效益低,使教師無法科學配置講授與練習的時間,無形浪費了課程資源。
二、輕效果,重形式,穿新鞋走老路。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在形式上成為有別于傳統教學的明顯特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絕大部分教師有意識的把這種學習方式引入到自己的課堂當中,但還存在很多問題。
由于在傳統的教學實踐中,多數教師已經形成了固有的教學觀、課程觀和評價觀,在新課程改革之后,這些觀念有的依然起到指導作用,有的觀念已經無法與新的教學理念相吻合,如果教師依然強調這些觀念,將會嚴重阻礙高中數學教學的發展。此外,新課程改革后,雖然強調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和理念,實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但一些老師無法擺脫傳統教學的影響,依然在教學過程中 “唱主角”.學生將會仍然按照老師所規定的教學模式學習,只會一味地聽從老師的安排,嚴重制約了對學生創新能力和發散思維的培養。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占主體地位,只能被動地學習,被動的分組,被動的討論,將無法在根本上適應新的課程改革。
三、教師教育教學觀念較陳舊,對多媒體教學認識不夠。
部分教師教育教學觀念較陳舊,對新課程改革認識不足,缺乏改革和創新意識; 教學手段落后,教育評價體制建設滯后; 教師的知識儲備老化,教學方法落后; 對新課程理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多數認識不足,概念比較模糊,這主要是受自身知識結構體系和所處環境、信息等方面局限所致,當然也與課程評價體系有關,老師不得不考慮升學率的壓力; 缺乏校本教研的意識,照本宣科的多,挖掘民族地區的鄉土教材不夠; 缺乏同伴互助; 多數教師不進行課后思考。
四、學生從小學就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新課程改革以后,教師逐漸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但由于學生成績仍然是考核的主要標準,一些老師迫于高考的壓力依然沿用傳統的 “填鴨式”教學方法,有些老師從從 “滿堂灌”變為 “滿堂問”,讓學生通過大量的習題練習來提高解題能力。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無法在根本上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這樣如果使學生長期處在被動的學習狀態下,將會使學生失去對學習的興趣,使得大量數學知識點變為學生學習的“負擔”,改革的成果再次成為應試教育的 “犧牲品”.如果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將會在知識點的認知和掌握方面出現漏洞,不能發現不同知識點之間、不同題型之間的聯系,制約了數學成績的提高。
五、教師對學困生關注不夠,與學生交流不夠。
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自主學習能力差,課堂效益低,集中表現在優生對學習內容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互相制約,教師無法科學配置講授與練習的時間,無形浪費了課程資源。
針對上述問題,結合少數民族地區實際情況,總結以下幾點改進措施。
1. 教師要下力氣研究不同程度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心理發育水平,對不同學生完成任務的難度和所需的時間應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在教學目標確定上要指定從易到難的具體要求,在施教中多進行鋪墊引導,降低難度,讓學生順利實現舊知識到新知識的遷移。
2. 真正做到授之以 “漁”,在數學課中教給學生多種學習方法,比如嘗試練習法、學具操作法、推理判斷法、分析綜合法等,先從一種基本的方法入手鍛煉學生的能力,然后大膽嘗試其他好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逐步熟悉數學中常見的思想和方法,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3. 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師要教育學生學會尊重別人,要認真聆聽別人的發言; 要教育學生成功的合作學習既要有統一的學習目標,又要心中有他人,有自我犧牲的精神,多為他人、集體著想; 要教育學生要對自己的表現有信心,不自卑,要主動參與學習。這些思想品德教育是合作學習成功的很重要保證,也是合作學習的目標之一。
4. 精心設計問題、認真準備教具,盡量減少干擾因素。合作學習的內容要精心設計,太簡單了,沒有合作的必要,太難了學生解決不了。教具也要認真準備,盡量減少教具學具的缺點,使它們能真正幫助學生學習。
5. 教師要把握兩個關鍵。首先是設計問題要找準切入點。這個切入點能開啟學生的心智,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進行深層的多向的思考與探析。其次,起點不宜過高,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所提問題要保證學生跳一跳就能夠摸到。
參考文獻:
[1] 程保益: 試析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學現狀及改進對策[J].科教新報,2011 ( 31) .:
[2] 吳也顯: 《教學論新編》,教育科學出版社[3] 朱德成: 《高中數學 “分層次教學”的理論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