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互動教學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通過教師和學生的積極互動,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能使語文課堂氛圍活躍,隨時都能閃現師生的智慧光芒。 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的互動,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通過師生之間的積極互動,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 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能更好地把握語文課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調,使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入。 通過學生之間的活動, 能讓他們對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分享對知識的體會和感受。 積極有效的互動在語文課堂中起到了促進作用,使語文課堂教學獲得實效。
一、利用課堂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學科具有知識性和工具性結合的特點,語文能力的提高對于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學中, 教師要深入探究小學生的性格特征,從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開始入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生性格活潑,喜歡表達,教師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來進行教學設計,促進課堂教學中的互動,讓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主動說出自己的理解。
在新課改的教學過程中,要實現真正有意義的課堂互動,需要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發揮主體作用, 通過積極主動的探究過程,對語文知識深入理解。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具有主動探究意識,他們能積極地和教師、同學之間進行互動,提高對知識的領悟,正確把握課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發展共鳴。
二、創設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提高互動的有效性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 教師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并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記憶大量的語文知識。 在被動的學習中,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激發,他們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僅僅限于死記硬背, 不能對知識進行靈活運用。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 用創新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為學生創設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
在課堂互動環節,教師和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引導者。 在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對教師不再畏懼,而是敢于和教師進行知識探討, 激發思維的活躍性。
在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隨時關注學生的動態,并對他們遇到的思維障礙進行引導和點撥, 使學生獲得頓悟的體驗,提高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通過師生之間的積極互動和交流,促使學生對知識理解更透徹,有效實現教學目標。
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通過教師的引導來讓他們對知識進行自主探究。 在進行互動教學時,教師不僅要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還要引導學生之間進行積極的交流和探討,讓他們在合作過程中發揮集體智慧,樹立團體意識,通過分享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的思維面拓寬,能從多角度對語文知識進行深入理解,提高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獲得發展。
三、課堂互動教學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在互動教學中, 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使他們的思維非?;钴S,在讓學生探究知識時, 教師可以對他們進行有效引導,讓學生從多個方面來深入分析知識,提高學生的理解和領悟能力, 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教師要尊重學生,認真傾聽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觀點,關心學生,主動和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流。 學生在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后,會對教師教學的學科感興趣,從而把對教師的喜歡轉化成對語文學科的喜歡。 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下,學生在課堂上能和教師進行積極主動的交流,課堂氛圍處于平等和諧的狀態,學生在沒有壓力的學習過程中,思維能積極地運轉。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更深入地探究知識,使他們的創新思維獲得發展。
(二) 培養 學 生的 質 疑 精 神 , 提 高 創 新能力
在學習和探究知識時,質疑能激發學生的深入探究,讓他們通過多個角度來思考問題,拓寬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使學生的創新能力獲得發展。 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對知識進行大膽質疑,并引導學生能對知識進行深入分析,最終解決這些疑問,使語文綜合能力獲得提高。 在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思考,通過分析語文知識來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能利用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解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在互動教學中突出教師的激勵作用
實驗研究表明:人在受到激勵時,工作效率遠遠大于沒有受到激勵時的工作效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教師對學生的激勵同樣能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使學生能在語文課堂學習中保持持久的興趣。 語文教學要使學生個體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必須要激勵學生,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借助語文教學的吸引力, 和教師情感的推動力, 激發學生的自動力,切實做到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應該承認學生之間在知識和智力水平發展上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允許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中的快慢不一。 要特別關愛學困生,應該創設機會,讓他們顯示自己的優勢。
例如,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設計一些淺顯的問題讓他們來回答,也可以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長,讓他們有機會動手、動口。 同時,教師應適時給予表揚,不知不覺中學生的信心增強了,對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濃了。
五、互動教學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傳統的觀念里,上課只能是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和抄,其實,適當地讓學生上講臺做一名“小老師”,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會對語文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師應該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輸的思想,讓他們有表現的機會,如果給他們一個上臺當老師的機會,那么他們所做的準備工作一定是平時的好幾倍。
例如,我在教學《稱象》這一課時就讓學生自己當老師,而且由誰上是臨時抽簽決定的,并要求學生要評出最佳的“老師”,結果是抽到的學生會盡力當好“老師”,而沒抽到的學生則盡力做好“評委”. 他們所準備的資料都非常充分,可以說課還沒上,他們就已經把課文研讀了七層了。 在這里教師的作用只是在學生講完后做一個評價就可以了。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積極的互動來激發課堂教學的活力,使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獲得發展,在積極的課堂參與過程中, 學生能獲得更多的快樂體驗, 使他們能充滿信心地對知識進行探究。
教師要深入探究語文教材,提高專業知識能力,用教學經驗和智慧設計出符合小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使學生在主動學習、主動探究過程中提高學習效率,促進他們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