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徐小花(化名),女,梅州人,機電工程學院 2010 級汽車電子專業學生。由于其入校成績較差,性格偏內向,并且是班上唯一的女生,故入學之初未擔任任何職務也未參加學生會及學生社團。在大一第一學期的時候,徐小花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學習中,其性格都相對內向,時常會一個人發呆,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差,缺點在逐漸惡化。例如在入學初因心情不好而曠課待在宿舍一整天,手機關機,甚至有過自殺的想法。
由于新進大學,她還不明了高中和大學的區別,未從高中的學習中解脫出來,不能盡快地融入大學的生活。不能客觀地了解自我,不了解自己的專業,也不了解自己將來的職業,沒有長遠的目標,更沒有具體的可行的學習計劃。該同學開始曠課,也不愿意與人交流,寢室的關系也不好,整天總覺得別人在背后說她壞話。班上同學感覺到她的變化及時跟筆者匯報,作為輔導員的筆者先是讓班委了解該同學的大致情況,然后再找到該同學與其進行溝通,了解到,該生覺得自己入學分數比別人低并對專業學習感覺吃力,產生較強的挫敗感;其次該生從小經常被人嘲笑,所以每當看到宿舍的舍友在笑的時候就會有種嘲笑自己的感覺,并且坦言自己也有過自殺的想法。
案例過程:
思想上,筆者在星期六找該同學進行談心。徐小花也會告訴筆者因為學習上的失意,以及自己對大學生活和學習都感覺不到一點興趣,并且自己對現在所讀的專業也不感興趣。清楚地了解她的心理后,就和她進行談心,告訴她在學習上存在一些小的失意是很正常的,關鍵是自己不能夠輕言放棄,尤其是放棄自己,因為大學是學生向社會過渡的一個場所,而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學會接受生活以及學習中出現的失意,而不是遇到困難就放棄。
然后,筆者就經常到該同學的寢室和她談心,有的時候還將該同學叫到輔導員辦公室,通過真誠、耐心的進行溝通交流,讓她擺正心態,真正融入到大學的生活和學習上。
在學習上,筆者會專門安排其他班的同學在學習上幫助她,無論是課堂筆記還是課后的作業都會對其進行全面的幫助,并給她耐心的講解學習上的疑惑。還會請相關的專業教師對其進行輔導幫助,比如在課堂上多提問她一些問題,對其作業也能夠給予特別的指導等,通過這些方式也會給其他同學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也能夠加強全班的學風建設,能夠促進良好的學習效果。
在生活上,讓同學們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來關心該同學。比如每天都會從班里的班委那了解她的學習、生活情況等,或者走進班級親自詢問她的情況。除了班委,還會主動發動一批熱心的同學來幫助她,讓她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這樣在近兩個月的耐心幫助與開導下,該同學重新找回了自信,對學習也充滿了自信,成績也有了很大的起色。
案例思考:
這一案例讓筆者深深明白,要想做好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需要進一步接觸學生,讓自己真正了解學生的心理以及學生的需求。也只有真正用心去了解學生。體貼學生并感化學生,才能使學生從心理真正接納自己,也才能將高等院校的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做好。也只有耐心的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才能得到學生的認同和信任。
上述的案例,也讓筆者體會到,在當今社會主義新形勢下、新時期要想做好高校的教育工作,強化高等高專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高職高專的院校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及優越感比本科院校的學生差,在碰到問題時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比較薄弱。
在建設和諧校園的今天,要想做好高等院校學生的教育及輔導工作,就需要我們探索出新的高校教育工作的新途徑和新方法,也只有使用新的方法,才能完善大學生的心理測評、性格測試,才能準確地把握并尊重他們的個性,并根據他們不同的個性開展教育。
學校也可以建立健全各種學生會、社團以及興趣小組,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有自己的鍛煉平臺,并舉辦一些體育活動、文藝活動以及知識技能競賽等,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加到這種集體的活動中去。并根據學生不同的理想、興趣和性格來指導他們的就業規劃等。對于新形勢下高等教育工作環境、對象等都需要我們因材施教,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以學生為教育之本。
參考文獻:
[1]屈正良,朱翠英,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模式研究[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
[2]肖漢仕.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問題研究[J ].當代教育論壇,2005\\(02\\).
[3]易曉敏,李燕.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系統思考[J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04\\).
[4]林琳,劉偉佳.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對策[J ].中國學校衛生,2008\\(07\\).
[5]譚文清.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心理教育途徑[J ].理論學習,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