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大學生行為決策中安于現狀偏差問題探究
【第一章 第二章】安于現狀偏差的理論研究綜述
【第三章】大學生行為決策是否存在安于現狀偏差
【第四章】內外源因素對安于現狀偏差的影響
【第五章】安于現狀偏差的心理機制
【第六章 第七章】安于現狀偏差的影響因素及心理機制結論
【參考文獻】高校學生安于現狀偏差在決策中的實證參考文獻
5實驗三安于現狀偏差的心理機制
5.1實驗目的
1策情境中導致安于現狀偏差的心理機制是否存在差異。
5.2研究方法
5.2.1被試
華中科技大學文化學院在讀學生145人,裸眼視力或者矯正視力正常,沒有閱讀語篇障礙,被試未了解過有關安于現狀偏差的概念,以前沒有參加過類似實驗。
5.2.2實驗材料編制、評定和匹配
將實驗一中每題的現狀版本與自由版本中的對應選項得分進行T檢驗,發現在第七題(消費),第八題(娛樂),第九題(學習),第十題(實踐),第十二題(娛樂)、第十三題(學習),十四題(實踐)和十六題(娛樂)中現狀版中的現狀選項得分顯著高于自由版本中對應選項的得分,說明在以上八題中存在安于現狀偏差。
將顯著存在現狀偏差的八道題分離出來,根據這八道題的情境來設計實驗三的閱讀材料,本研究的目的是確定哪種心理機制引起大學生在行為決策中安于現狀的效應,在實驗材料的編制中會同時設置損失規避和預期后悔的兩種因素,不同的心理機制會導致不同的選項,被試的最終選擇代表了被試考慮的心理因素,而此心理因素被認為是引起被試選擇現狀的心理機制。
材料舉例:
小明一直用潤澤的洗發水,覺得效果還不錯,今天去超市時售貨員向他推薦順柔的洗發水,并向他說明順柔的洗發水更適合他的發質,他記起之前有次買了別人推薦的洗發水,但效果不好的事情,這時你認為小明會買哪種洗發水:
A、買潤澤的洗發水,自己一直都用這個牌子,它效果還不錯,其他品牌效果還不清楚B、買潤澤的洗發水,上次就后悔買了售貨員推薦的牌子,這次不會再買C、買順柔的洗發水,嘗試一下新的品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洗發水在這個材料中,潤澤牌的洗發水相當于是一個現狀情境,而選項A代表了損失規避的心理,被試會避免可能會導致損失自身利益的情況發生;B選項代表了預期后悔的心理機制,之前失敗決策會導致被試在類似情境中作出相同的選擇;A、B兩個選擇都代表的是現狀選項,不過原因不同,而C選項代表了的是改變現狀的選項,稱為非現狀選項。
5.2.3實驗設計和程序
實驗為4*3兩因素被試內設計,第一個自變量是決策情境,包括學習、消費、娛樂和實踐四種情境,第二個自變量是心理機制,包括損失規避、預期后悔和非現狀三個水平。損失規避導致選項A,預期后悔導致選項B,非現狀選擇導致選項C.因變量為被試的在各選項上的得分。
選A,計損失規避維度下得1分,預期后悔和非現狀維度上得0分;選B,計預期后悔維度下得1分,損失規避和非現狀維度上得0分;選C,計非現狀維度下得1分,損失規避和預期后悔維度上得0分。
5.2.4實驗流程
整個實驗是集體施測,紙筆結合的方式進行。整個實驗大約需要12分鐘,為了避免社會期望效應,在指導語編制中,告知被試本實驗的目的研究為性別角色對個體日常行為決策的影響,而非研究個體行為決策中安于現狀的效應。讓被試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真實想法進行作答,答案無對錯之分。
5.3實驗結果及分析
共有145名被試參加實驗三,剔除5份數據缺失的無效數據,收獲有效數據140份。
5.3.1安于現狀偏差的心理機制
用spss17.0對有效數據進行處理,A(損失規避)、B(預期后悔)、C(非現狀)三個選項的平均數和標準差見表14,各選項間的方差分析見表15.
由表14可知,在現狀情境中,損失規避得分高于非現狀得分,而非現狀得分高于預期后悔得分。進一步對三者進行方差分析發現存在顯著性差異,損失規避得分顯著高于非現狀得分,非現狀得分顯著高于預期后悔得分。在顯著存在現狀偏差的情境中,損失規避是引起被試維持現狀的主要心理機制,而非預期后悔。
5.3.2不同決策情境中安于現狀偏差的心理機制
進一步對不同決策情境中的心理機制進行分析,不同決策情境下被試最終選項的平均數和標準差見表16,其方差統計結果見表17.由表17方差分析統計結果可知,決策情境的主效應不顯著,F=0.05,P=0.987>0.05,心理機制的主效應顯著,F=297.21,P=0.000<0.001,決策情境與心理機制間的交互作用顯著,F=11.07,P=0.000<0.001.為進一步說明決策情境與心理機制間的交互作用,首先對心理機制在決策情境中的四種條件下的簡單效應作分析,結果見表18.
結果表明,心理機制在不同的決策情境中的簡單效應都非常明顯,在消費情境下,F=50.55,P<0.001,心理機制的選擇順序為損失規避>非現狀>預期后悔;在娛樂情境下,F=114.56,P<0.001,心理機制的選擇順序為損失規避>非現狀>預期后悔;在學習情境下,F=98.38,P<0.001,心理機制的選擇順序為損失規避>預期后悔>非現狀;在實踐情境中,F=86.62,P<0.001,心理機制的選擇順序為損失規避>預期后悔>非現狀。在所有的情境中,損失規避的得分都要顯著性高于其他兩種心理機制。故在以上存在現狀偏差的情境中,可認為損失規避是被試出現安于現狀偏差的心理因素。
再對決策情境在心理機制的簡單效應進行分析,具體結果見表19.
由表19可以看出,決策情境在損失規避水平下的簡單效應不顯著,F=0.99,P>0.05;決策情境在心理機制預期后悔水平下的簡單效應顯著,F=13.83,P<0.001,選擇模式為實踐>娛樂=學習=消費;決策情境在心理機制非現狀水平下的簡單效應也顯著,F=11.15,P<0.001,選擇模式為實踐>娛樂=學習=消費,而消費、娛樂和學習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5.4討論
實驗三中,對存在安于現狀偏差的情境加以改編,在材料中加入損失規避和預期后悔的因素,以探討被試維持現狀的心理機制為損失規避還是預期后悔。損失規避是指相對于同等的損失和獲得,人們對損失更敏感,即同等量的損失給被試帶來更大的心理影響。由于每個現狀選項都存在其優點,當要轉換別的選擇時,被試就需要放棄擁有的這些優勢,新選項也會帶來其自身的優勢,但被試對于新選項的優勢不那么敏感,而更在意自己即將損失的優勢,為了避免這種損失的發生,被試會選擇保持原狀,從而表現出安于現狀偏差。當存在明顯的衡量標準時,比如,有明確的價格,被試能較清晰的認識到損失和獲得,當獲得數遠大于損失數時,也還是愿意改變的,但當不存在明顯的標尺時,被試更容易放大自身的損失。根據實驗結果來看,這種損失規避的現象不會隨決策的情境的不同而改變。而后悔是一種基于認知的消極情感。當個體意識到或者想象出如果先前采取其他的行為,將產生更好的結果時,就會產生后悔情感。當被試之前有過類似的決策情境,且當時決策失敗造成了不良的后果時會產生后悔感。若被試之前在是否選擇維持現狀中選擇了不維持現狀,當時選擇改變現狀的選項,后來證明維持現狀要更好的時候,會產生更強烈的后悔感。為了避免這種后悔感的產生,被試在隨后的決策情境中,更可能維持現狀。
雖然以往的研究中,損失規避和預期后悔是導致現狀偏差的兩種主要心理機制,但本研究結果顯示損失規避才是大學生維持現狀的主要心理機制,其次,在不同的決策情境下,其心理機制的有所不同,在消費和娛樂決策情境中,損失規避得分現狀大于非現狀得分,同時,非現狀得分要顯著高于預期后悔的得分,而在學習和實踐的決策情境中,損失規避的得分要顯著大于預期后悔的得分,預期后悔的得分顯著高于非現狀的得分。在所有決策情境中,被試優先考慮的都是損失規避,而在消費和娛樂中非現狀得分大于預期后悔的得分,也許因為在消費和娛樂情境中的隨意性比較大,以前發生的錯誤決策的代表性較低,故不會對再次決策產生影響。而在實踐和學習情境中,事件的代表性較強,以前的失敗決策會對當前決策產生一定的影響。
在不同心理機制的水平下,也可以看到不同的結果,在損失規避維度下,四種決策情境中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在預期后悔維度下,實踐情境下的得分顯著高于其他三項,而娛樂、學習和消費在預期后悔上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在非現狀維度下,消費、娛樂、學習情境下的得分顯著高于實踐,而這三者之間的得分不存在現狀差異。實踐情境一般是需要在一段持續時間內堅持做某事,給被試留下的印象較長,故若被試在以往曾經有過失敗的經歷,造成了后悔的情緒,那么被試在遇到類型情境時,會很快想起之前的失敗決策,故再次做決策時會盡力避免重蹈覆轍,故其預期后悔對其的影響較大。
在本研究中心理機制的主效應顯著,損失規避顯著大于非現狀和預期后悔,非現狀和預期后悔間沒有顯著差異;其次,決策情境的主效應不顯著,在學習、消費、娛樂和實踐決策情境中,心理機制的選擇并沒有出現顯著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