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初, 美國蘋果公司蘋果電腦電子教科書的發行, 讓傳統出版業感到“ 大敵來臨”。
而在此之前, 蘋果公司網絡公開課在教育領域已經獲得巨大的成功。 蘋果的成功, 在于它尊重和成功引導消費者的體驗。 蘋果, 改變了人們的教育行為。
一、 研究的基本出發點
在這里, 我們討論“ 教育行為”, 不是教育技術學理論領域里所指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而是社會學所界定的人的社會行為。 這種社會行為的解釋非常容易理解, 即研究者們從社會學的視角出發, 認為行為是社會角色依據社會情境做出的反應, 因而行為具有“ 社會性”。 與哲學將行為理解為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出來的活動, 倫理學認為行為是基于動機的外部表現, 心理學認為行為是受心理活動支配的外部表現等視角觀點不同。 在社會學研究者看來, 社會行為均是涉及兩個以上的人之間的互動。 因而可以采用“ 地位”與“ 角色” 這一對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進而拓展出與教育行為相關的“ 規范行為” 與“ 失范行為”、 “ 行動” 與“ 互動”、 “ 社會情境” 與“ 社會定義” 等概念, 來分析人與人之間在信息技術介入之下的互動過程。 基于“ 教育行為” 研究的邏輯起點, 教育社會學得以擴展, 從微觀的行為互動到宏觀的社會結構, 逐漸形成對教育活動、教育組織、 教育制度以及教育與其他社會制度之關系的研究層次。 正是因為這種不同的學科視角, 基于社會學立場對信息技術介入之下的教育行為揭示和解釋, 將賦予教育技術學深入研究的獨特價值, 使教育技術研究植根于社會發展的背景和需要之下, 讓我們能看清楚一些諸如“ 為什么信息化后教育效果并不顯著” 等以往困惑我們的問題, 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去把握技術發展的方向, 改善技術開發與應用過程。
二、 學校中的角色行為
作為社會組織, 學校中存在教育者和學習者兩類基本的角色群體。 學校管理者、 教師等教育者群體是社會代表, 學生則是未來的社會成員。
這兩個群體角色衍生出各自不同的社會學特征,其基本特征是一組對立的概念: “ 文化代表” 與“ 文化受眾 ” 、 “ 樹立權威 ” 與 “ 抵制權威 ” 、“ 控制 ” 與 “ 被控制 ” 、 “ 評價 ” 與 “ 被評價 ”等, 進而形成師生的不同角色行為。
( 一) 教師角色與角色行為的教育技術社會研究
在教育技術發展過程中, 諸如脫離社會實際、 簡單考慮效率優化、 不切用戶需求的工具開發過程并不鮮見。 因而, 此類研究的意義在于,為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教育者行為的社會學解釋基礎, 便于技術開發者 ( 研究者) 能更多基于用戶立場 ( 某種程度上是針對教育者的人本主義) ,來優化教育、 促進人的社會化發展的技術開發與使用過程。 基于社會學的立場, 我們至少可以從四個角度來考量, 分別是教師的職業角色與地位、 教育者角色與地位、 受雇者角色與角色沖突、 知識分子角色與地位。
上述問題, 實際上在教育技術發展過程中已有相關的研究。 例如, 計算機輔助教育迅速發展時出現的“ 教師職業消亡論”, 就是一種基于技術變革影響社會職業變遷視角的討論。 就上述問題, 我們可以討論的研究話題包括: 信息技術發展對教師職業的沖擊; 廣義教育技術發展對教師角色歷史變更的影響; 網絡社會與教師社會形象; 教育信息化與教師經濟收入; 教育信息化對教師權力、 權威的影響; 教育信息化對教師社會地位的影響; 網絡社會的教師職業聲望; 網絡社會對教師專業地位的沖擊; 信息化條件下教師的角色沖突; 教育信息化對教師群體內部地位分化的影響; 信息化與教師社會階層流動; 教育信息化中的教師性別差異; 信息化與教師角色社會化; 等等。
( 二) 學生角色與角色行為的教育技術社會研究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 亦是自我教育的主體。
在教育社會學的基本立場中, 對學生角色定義的基本前提是“ 學生必須適應學校生活”。 而學生角色的各種行為特征, 又正是在適應學校生活的過程中體現出來。 信息技術的發展, 推動了學生接受教育環境的更多可能性。 那么, 至少有一個假設是可以成立的: 在信息社會中, 從學生角色來看, 他們亦需要適應信息化下的學校教育生活。 于是, 與學生角色及角色行為相關的系列教育技術社會研究, 便成為可以討論的研究話題。
這些話題研究便于技術開發者去認識和理解學生發展的社會行為。 畢竟學生作為社會的未成熟者, 他們在不同社會環境中的社會位置不同, 社會地位亦會隨之產生差異, 進而行為有別。 此類問題研究, 在教育技術學研究領域實際上已有涉及, 如學生的家庭背景、 條件與信息化教育公平問題。 我們可以從學生的社會位置與地位、 學生的社會背景、 學生同輩群體、 學生重要他人等角度展開相關研究: 學生的第四重社會———網絡虛擬社會對學生角色行為的影響; 學生在家庭、 學校、 同輩群體與網絡社會中的社會位移; 學生社會背景與信息化教育公平; 信息化與學生同輩群體的沖突; 同輩文化與教育信息化; 網絡社會對同輩群體交往機制思維影響; 網絡社會中學生重要他人及其變化; 等等。
三、 學校中的失范行為
“ 失范” 是一個相對于“ 規范” 的社會學慣用詞。 在教育社會學的立場看來, 教育中的失范行為, 就是與教育規范行為這種學校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標準、 控制約束學校成員行為合理性基本機制不相一致、 不相協調, 甚至是沖突的行為。
與教育規范中教育習俗、 教育規章和教育法律三層內容相似。 失范行為包括越軌行為、 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
當下, 在教育技術相關問題研究中, 我們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就是“ 網絡社會對學校教育的沖擊”。 從失范行為看, 目前已有關于網絡影響青少年犯罪的諸多案例。 在一些教育研究者看來, 一個很顯然的問題就是需要警惕信息技術發展對青少年帶來的不良影響。 這也是教育技術發展中經常被批評的爭議性話題, 如教育游戲軟件的利弊等。 有意思的是, 上述教育技術發展過程中的批評者或是支持者, 習慣于從他們最熟悉生物 ( 理) 學、 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角度, 來解釋和歸因失范行為, 而不熟悉社會學對于失范行為解釋的一般立場和歸因。 例如, 由美國社會學家霍華德·貝克所提出的“ 標簽論”, 誰決定貼“ 失范者” 標簽, 需要改造社會關系而不是失范者等理論, 對于我們審視技術發展的行為尤為有益。
因為, 教育技術本身就是一個教育的“ 革命者”,它創造的方式、 過程和成果, 就是一個不斷打破教育傳統的歷史進程。
除上述相關話題外, 對于失范行為在學校教師中的表現, 教育社會學習慣采用“ 教師非正常行為” 來表述。 除了網絡社會中教師人際關系的非正常行為外, 更多地集中表現在教師的信息化焦慮與挫折行為之上。 如何在技術開發中減少這些教師的非正常行為, 亦是我們可以討論的有益話題。
在教育社會學研究范疇中, 對于失范行為,研究著會基于社會控制的基礎觀點提出教育控制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現在, 已經有不少研究開始關注教育信息化推進過程中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問題。 對于學生這個教育主體, 在信息社會與失范行為這兩組關鍵詞之間, “ 堵” 不行, 而“ 疏”須有方。 有兩種研究方向是明確的: 一是網絡社會對青少年失范的影響; 二是利用教育技術構建立體德育網絡。
當下, 信息時代的特征在教育中已逐漸顯現,教育技術學正處在新的發展征途中。 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今天, 我們會越來越需要將教育社會學的研究視角, 引入到教育技術研究中來。 只有不斷融合、 接納更多研究視角的開放體系, 才能促使一個學科適應時代需要, 不斷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