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政教育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
(一)城鄉之間的差距問題城市與農村之間的教育差距十分突出,主要是大部分農村地區和偏遠山區的辦學條件難以達標,缺乏教學必備的硬件設施。另一方面,農村學校的部分軟件環境也在不斷惡化,導致骨干教師不斷涌向經濟發達、待遇良好的學校,而農村師資質量持續下降。中國基礎教育在城市與農村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90%以上的重點學校都在城市,而目前我國有70%的人口(含縣鎮),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高達1.6億人。由于在教育資源分配上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城鄉分化,導致一些農村中小學學生輟學、流失現象,進一步加大了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差距。
(二)地區之間的差距問題我國是世界上地區差異特征最顯著的國家之一。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指出:“從分地區的教育總投人來看,1996年教育經費支出東中西部之比為1: 0.54 : 0.33 .到2011年擴大為1: 0.47 : 0.30 ;從分地區人均教育投人水平來看,1995年東中西部人均教育投人分別為209.3元、130.1元、118?元,比值為1: 0.62 : 0.56,到2011年東中西部人均教育投人為421.5元、230.5元、220.7元,比值為1: 0.55 : 0.52 ”在這一背景下,各地區的教育差距十分明顯,而且最發達地區和最貧窮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仍然不斷加大,這將會進一步拉大兩個地區之間的教育資源差距。
(三)教育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例偏低教育經費與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國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為提高教育質量,我國財政對教育的投人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2012年,我國教育經費與GDP的比重為4%.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教育投人總量相較于發達國家來說仍然是不足的。從國際上來看,發達國家教育經費與GDP的比重平均是5.1%,這一比例在欠發達地區平均為3.84% .屬于欠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財政投資占基礎教育投資比過低,高等教育使個人家庭投資負擔過重,對教育的財政投人過低阻礙了教育質量的提升,現行的財政教育投人分配機制也不盡合理。
(四)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財政支出不合理我國財政資金用于義務教育的支出長期處于較低水平。義務教育的分配失衡成為主要矛盾且地區及城鄉義務教育差距不斷加大。農民義務教育負擔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資金主要來源于農民。我國教育總經費不足也嚴重影響了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在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之間,我國每年的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都在2%左右。高等教育經費的主渠道薄弱、結構不合理,對籌措多元化的教育資金的相關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五)稅收對教育投資的作用不明顯稅收政策對個人和企業以及社會擴大對教育投資的激勵效果不明顯。主要體現在:第一,稅收的形式和種類較單一,系統性與前瞻性不強。第二,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中的教育優惠政策較少,激勵作用不明顯。第三,對教育方面的減免稅法規比較粗糙,針對性與靈活性不強,阻礙了稅收優惠政策的發揮。
二、財政教育資源配置問題原因分析
(一)教育財政管理中的事權與財權相分離現行了財政管理體制中,教育經費的需求總量沒有在政府預算中得到體現,也沒有得到社會的有效監督。雖然在編制財政預算時,單獨制定教育事業費預算,但這一預算的編制仍不完整,教育紀檢投資等經費并未納人預算體系中。財權與事權相分離使得教育部門很難根據需求來分配教育資源,更削弱了財政對教育改革的調控作用。
(二)教育財政投人法規執行不到位我國《教育法}明確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人的增長,并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钡趯嶋H執行過程中,一些省區已連續幾年沒有達到可教育法冬規定的教育投人增長要求??陀^地說,其主要原因是財政收人增長趕不上財政支出增長的需求,導致財政可用于安排教育經費支出的資金供給不足。從主觀上說,法規政策不配套是教育經費投人不到位的根本原因。
(三)教育財政支出預算約束軟化政府部門,由于某些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使教育經費支出常常處于相對“軟”的地位。教育經費支出已經被視為一種投資。但相對于經濟建設性投資項目來說,教育投資的效果畢竟具有遲效性和間接性,而且不那么容易測定和考核。因而,政府官員往往不大愿意將預算資金全部投人到教育事業。
(四)歷史積累造成的影響我國政府政策偏重東部地區,導致中西部地區教育投資不足。同時,國家大力支持東部沿海經濟的發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至今我國東部已經成為一個經濟相當富有的地區,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及國家政策的原因,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一直沒有得到更好的發展,從而導致了目前存在的東西部經濟的嚴重差距,進一步導致東西部教育資源差距的產生。
三、優化財政教育資源配置的財政對策
(一)充分發揮財政撥款對教育投人的主導作用
1.加大教育投人力度來穩定教育經費來源首先要繼續深化對教育事業的性質和戰略地位的認識;其次對教育投人進行法律調控,從法律層次上保證規范教育投人。加大財政支出力度首先要轉變政府職能,科學地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使得在有限的財力中確保教育支出的優先增長。在預算安排時,要確保彭教育法冬中規定的教育經費“三個增長”的落實。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將財政收人超收部分更多的用于教育投人,確保教育經費支出的穩定增長。
2.通過法律保障教育財政支出通過制定頒布可教育投人法,及相關法令法規,確保教育經費特別是義務教育經費的到位??山逃度朔ǘ瑧M一步明確和完善教育投人機制,對彭教育法,提出的投人體制予以修改和完善并進一步細化,增強可操作性。明確各級政府教育投人占財政支出比例的下限,并要求各省制定義務教育生均財政撥款的基本標準,也就是最低保障線。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教育投人體制。
(二)對不同的教育階段實行有區別的財政政策
1.完善義務教育財政制度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圍繞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公共財政體系”,這就明確了政府要轉變職能,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同時,還把“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首要一條。首先,中央與地方可以制定相應的資助標準和資助金額??梢悦獬龑W雜費,適當免除書本費,對困難家庭提供學生人學所必須的資金補助。其次,發展民辦教育機構。政府應制定一些地區性的優惠政策,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進人教育領域,使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在稅收和貸款政策方面享有同等權利。
2.完善高等教育財政政策建立與公共財政配套的教育財政制度??梢泽w現在增加國家的教育經費投人;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預算制度;建立教育專項補助資金。建立專門的評議機構,對撥款進行監督。建立教育銀行,運用金融手段擴大教育資金來源。還應規范教育收費,同時支持與鼓勵民辦高校發展,我們必須以發展的戰略眼光,重視和加快民辦高校的發展。
(三)促進財政教育支出中的地區平衡
1.優化我國各區域之間的教育財政支出各地區應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適當的調整公共財政對教育的支出結構。由于城鄉教育水平差距較大,農村家庭的低收人限制了農村教育的發展,所以公共教育資金應重點投人到農村的義務教育方面。中國財政部提出的彭關于201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冬中表示:2011年中央財政教育支出安排3781.32億元,增長16.4%.2012年落實促進學前教育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困難地區,補助150億元,增長48.1%.
2.建立專項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鑒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和政府財力差異巨大,政府管理水平總體來說還比較低的特點,所以建立義務教育專項轉移支付是最優選擇。測算義務教育的標準收人和支出是建立規范轉移支付制度的基礎,并確立各級政府的經費負擔責任,其中省級政府應該對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承擔主要責任。
(四)拓展財政教育支出的投融資渠道
1.征收教育稅教育稅是一種規范的政府收費制度,能夠有效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更快地縮小貧富差距。征收教育稅,將國外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都納人到了征稅范圍中,拓寬了稅基,可以為教育的發展提供豐富、穩定的資金支持。教育稅也可以采用累進制的稅收計算方法,要求資金較多的群體負擔較大的稅收份額,對低收人者征收較少的稅額。
2.發行教育公債專項公債是國家針對特定目標和用途,在一定時期內發行的公債,具有計劃性、專用性和投資效益性的特征。教育公債也是一種投資,運用得當可以吸收巨大的社會資本用于教育基本建設項目,解決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因此,相關部門應積極設計公債的引資項目和工程,尋求發行教育公債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