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衡水市中等職業教育建設探究
【第一章】服務區域經濟的中職教育發展研究緒論
【第二章】衡水市中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PEST分析
【3.1 - 3.4】衡水市職業教育SWOT分析
【3.5 3.6】衡水職教發展戰略分析
【第四章】衡水市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戰略選擇及戰略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衡水市中職教育體系完善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1.緒論
1.1問題的提出及概念界定
1.1.1問題的提出
在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史上,2014年注定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當中,國務院、教育部、農業部等分別下發了《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使職業教育的社會關注度空前提高,有關職業教育的發展定位、發展策略的探討又一次成為社會焦點。
國家一系列職教政策的出臺,是基于“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創新驅動”的社會經濟背景的[1].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特殊的時期,GDP增速趨緩,只有“技術進步”,加快先進生產技術的轉化應用,才能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的發展勢頭;這就要求各類院校關注并服務于先進技術的轉化應用,推動產業價值的提升和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產業升級。為應對產業升級,我國教育就必須以職業教育為原動力,促進一線勞動者能力的提升,培養更多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更好地服務于“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2].
在這一背景下,職業院校任務艱巨,需要起承擔先進技術和創新成果轉化的任務,需要自覺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按照區域經濟結構來組建專業群,為本地區的產業鏈延伸和創新發展需求搭建最佳的人才鏈。圍繞這一任務,職業院校、相關企業就要在密切合作的過程中,不斷地相互融合,實現校企融合、共進、協同式的發展。
2014年5月21日,中共河北省委印發了《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衡水市開展綜合配套改革的意見》,衡水市開始了以“城鄉發展一體化”為主題的“綠色崛起、跨越趕超”之路[3].衡水市將抓住機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在提升傳統產業優勢的同時,積極培育戰略新興產業,不斷壯大園區經濟;不斷強化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持續推進農業的現代化進程;著力提升服務業的經濟總量和結構比重,走出一條非資源、欠發達地區的快速發展之路。
衡水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開展必然需求大量的職業技術人才,如何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協同創新也就成為了衡水市職業院校急需解決的課題。但是,在衡水市內,以衡水中學、衡水第二中學為代表的省級重點中學因為遠高于其他學校的升學率而對省內外初中畢業生產生了虹吸效應,加之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冷淡和中職教育自身存在的問題,衡水市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困難重重。其中最為突出的困難有三個:一是中職教育的發展態勢仍不明朗。盡管國家三令五申,要求實現并維持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招生大體相當,但實際落實起來相當困難,重點高中一尾獨大、中職教育總體規模處于明顯弱勢地位是衡水各縣市所面臨的共性問題。二是中職教育經費投入不足,難以適應區域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中職教育已經全面免除學費,辦學經費地方財政撥款為主。而衡水市本身為欠發達地區,地方財力不足。在經費上,各中職學校普遍處于保正常運轉的狀態,難以與當前快速發展的區域經濟實現協調發展。三是中職教育管理和監督體制落后,缺乏市場用人反饋機制,難以培養出符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技能型勞動者。如果以上三個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地解決,將會嚴重影響衡水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鎮化建設,中職教育將會成為衡水市順利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絆腳石。
因此,本文擬以中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創新、協同發展為切入點,對衡水市中職學校如何更好地為綜合配套改革服務進行分析和探討。
1.1.2核心概念界定
1.1.2.1 中等職業教育
對于中等職業教育,北京教科院職成教所陳丹輝認為應該從“中等”和“職業教育”兩個方面來加以理解?!爸械取蓖ǔ@斫鉃橥瓿芍械人降奈幕A課教學,或者說是使學生掌握相當于高中水平的文化基礎知識;“職業教育”則是通過教育的途徑來促進受教育者參與職業活動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因此,中等職業教育的教育對象應該是達到初中文化水平并想掌握初等或中等職業技能的人群;中等職業教育的內容應該包括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兩個方面[4].從目前來看,中職學校是承擔中等職業教育的主體,而中職學校又是傳統的中專、技校和職高的統稱。從整個職業教育體系來看,中等職業教育是連接基礎教育、社會人才需求和高職院校的橋梁,更進一步說,就是以九年義務教育為基礎,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初、中級技術型人才,并為有意愿、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到高職院校深造的機會。本文僅以中等職業學校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其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問題。
1.1.2.2 區域經濟
區域經濟就是指處于特定區域的人群所從事的所有經濟活動。所有的區域經濟都會同時表現出整體性、關聯性、相對獨立性和空間差異性。其中,空間差異性是由于每個區域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政策指針不同而產生的,這既是其優勢所在,也是其經濟的獨特之處。因此,有人也將其稱為有區域特色的國民經濟,簡稱為特色經濟。區域經濟是國家經濟的子系統,其主要發展原則就是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各展所長、優勢互補,這就使得不同區域出現了不同的經濟政策和法規[5].
1.2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以往相關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為基礎,通過分析衡水市中職學校生存與教育現狀,探討該地區在城鎮化建設和城鄉一體化快速推進背景下,中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創新、互動交融的關系,討論和分析如何突破體制機制制約,進一步優化中職學校布局、專業設置和師資隊伍,更好地推進校企融合,促進中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互通、協同、共進。
1.2.2研究的意義
1.2.2.1 理論意義
職業教育是以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養為目的,而中職學校又肩負著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的重任,必須與時俱進地更新辦學理念、創新辦學模式。從2014年5月20日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之后,關于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討論幾乎進入了白熱化的程度。對于現代職業教育的內涵,應該包括三個層面:從培養目標上來看現,現代職業教育應該屬于就業教育,應該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從辦學形式上來看,現代職業教育應該是面向社會、面向人人的教育,應該堅持學歷教育與技能培訓并重、行業和企業共同參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密切融合;從辦學定位上,職業院校應該以服務區域產業發展、助推區域產業轉型和升級為中心任務,根據區域發展需求調整專業設置,積極為社會發展提供“即時型”人才和“未來時”人才。對衡水市中職學校如何更好地服務于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問題進行探討,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具體化和實踐化,有利于豐富和完善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
1.2.2.2 實踐意義
伴隨著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變革業已啟動,今年一段時期內,職業教育在辦學體制、辦學主體、辦學模式上必將會逐步地發生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對衡水市一個經濟欠發達地級市的中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關的關系加以分析和探討,是跳出職業教育來看職業教育的創新性實踐活動,具有較高的實踐意義。具體來說體現在五個方面:
(1)為衡水市開展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提供重要參考;
(2)為優化中職學校的合理布局、專業設置、師資隊伍建設提供重要參考;
(3)為理順管理體制,形成全社會性的職業教育發展合力提供重要參考;
(4)為中職教育與區域發展的深度融合、協調聯動提供重要參考;
(5)為中職學校走出招生、就業兩難的困境,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重要參考。
1.3國內外研究綜述
1.3.1國外研究的現狀
從世界范圍來看,第一個真正將教育視為經濟增長內生變量的學者是美國人索洛(Slow)。他根據生產函數分析了美國20世紀前40年當中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發現其增長額主要源于技術進步,人均資本的貢獻僅為12.5%左右。他在這里所說的“技術進步”實際上是包含著知識進步、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經濟發展規?;榷喾矫娴暮x,在這多個方面當中,知識進步的貢獻超過了總增長率的30%,這就間接地說明了教育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6].
上世紀60年代美國人舒爾茨(Schultz,1961)對物質資本決定論做了批判,首先提出了“人力資本”的說法,而且強調了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當中的動力作用。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他對美國1929年之后長達29年的發展數據做了詳細地分析,結果發現教育投資的收益率為17.3%,投資增長收益達到了國民收益增長的三分之一[7].
1964年,貝克爾(Becker)對人們進行教育投資原因、方式及與經濟增長的內在聯系做了更為細致地分析,提出了不同教育形式的投資收益測算方法,形成了教育投資測量體系的基本框架[8].
上世紀90年代初,巴羅(Barr)和曼昆(Mankiw)分別對不同國家的數據做了回歸性分析,結果顯示實際人均GDP貢獻率與其初始教育水平呈正相關[9].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弗里蘭·莫內(Ferran.Mane, 1999)對于美國普通高校和高職院校畢業生的教育收益差異做了比較,發現高職教育的收益較好[10].1992年,日本學者金森久雄和曉凡[11]在分析了二戰前后日本各級教育規模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關系,也得出了與弗里蘭·莫內相似的結論。
1.3.2國內研究的現狀
從國內來看,關于中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比較豐富,僅2000-2014年之間知網就收錄了820篇相關論文,而且數量呈現出了上升趨勢。
2007年,劉文君在研究與分析了日本中職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之后,對我國中職教育走出困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我國中職學校要解決招生、就業兩難的問題,一是要根據區域產業結構特點和發展水平,合理確定職業教育發展目標;二是突破戶籍限制,加快人口流動,避免由學校專業設置與市場技術工種需求脫節形成的資源浪費現象[12].
2009年,廈門大學的米紅、陳錢敏對廈門經濟特區成立28年間中職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與中職教育發展相關性最高的是第三產業,每次經濟波動之后都會伴隨有中職招生波動,周期性的人才培養使中職畢業生的質量和數量都不符合經濟發展需求。因此,中職教育應該重點關注第三產業的發展態勢,樹立超前意識,實現可持續發展[13].
2013年,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碩士陳煜淇在其畢業論文當中,對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并以衡陽地區為例,對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培養目標、管理體制、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實踐教學、辦學模式、師資培養等多個方面給出了對策和建議[14].
2009年,李汝[15]以南通市為例,利用計量經濟學原理,建立了中職教育資源配置的外溢效應模式。他認為,該市長期以來都未做到中職教育資源配置與經濟增長的均衡化,嚴重阻礙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應該以經濟發展布局為依據來實現職教資源的優化配置,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轉化和城鄉職業教育的統籌發展。
2010年,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趙寶柱、劉永軍認為,職業教育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與適應,事關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職業教育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和良好的發展態勢。他們在對河北省中職教育的發展情況做了全面的分析之后,認為應該以三個平臺的建設為突破口,實現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16].
但是,如果以“中等職業教育”+“區域經濟”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則只剩下了331篇文獻資料,再加上“協同創新”只有一篇相關文獻資料了。由此來看,國內有研究更多地關注于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之間的關系上,對中職教育、特別是中職學校與區域企業協同發展方面的研究少有問津。
從各時期的論文數量來看,中等職業教育研究成果總體呈上升趨勢,反映了中等職業教育日益受到關注,但與本論文直接相關的“職業教育”+“區域經濟”+“協同創新”的成果較少;通過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進行著作檢索,關于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配套改革的研究更為不足,研究論文很少也說明這個領域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在中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配套改革協同創新策略研究方面,有一些涉及中職改革或區域經濟等單方面主題的研究,但系統研究少有高水平研究論文。
1.3.3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
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是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區域經濟的穩定發展會給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也會相應地提出人才質量和數量上的需求,決定相應職業教育質量、結構類型、規模層次、專業設置等一系列要求。職業教育還會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勞動力的轉移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有利于環境保護和制度的完善。
1.4研究內容及方法
1.4.1研究思路
查閱職業教育相關文獻資料,尋找理論依據,設計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包括《衡水市中職學校教師情況調查表》,《衡水市中職學校專業設置情況調查表》,《衡水市中職學校招生情況調查表》,《衡水市農村勞動力情況調查表》。通過“衡水統計局官方網站”查找衡水市相關經濟數據,及衡水市中職學?;厩闆r和農村勞動力情況,并結合省政府《衡水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對衡水市的職業教育提出建設性意見。
1.4.2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采用了文獻法、調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PEST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等。研究過程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全面分析,發揮教育學原理、教育政策學的指導作用,結合中職學校的實踐進行分析研究,以期具有更好的借鑒作用。
(1)文獻法:利用河北師范大學圖書館檢索并查閱職業教育學、職業教育經濟學等方面的書籍、期刊、雜志等文獻資料分析研究職教教育與地方經濟配套相關的產業,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基礎。
(2)調查研究法:為了獲得衡水市職教育發展的一手數據材料,筆者綜合利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對相關的細節問題進行了深入了解。訪談過程中,筆者做了詳細的訪談記錄,調查問卷利用Excel2003進行了統計分析。
(3) SWOT分析法:研究過程中,筆者以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為基礎,從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四個方面對衡水市中職教育發展做了綜合性評價,再進一步構建出SWOT矩陣,以此為依據構建最適合為衡水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服務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戰略。
(4) PEST分析方法:應用PEST分析法從政治(P)、經濟(E)、社會(S)和技術(T)對衡水市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宏觀環境加以分析。根據湖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孫先富的觀點,P、E、S、T的具體內容及其與區域職業教育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