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是一座具有 2500 年歷史的江南名城,積淀了千年的文化財富,可現在隨著蘇州的外來人口劇增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我們正在快速的喪失自己的固有特性,新一代的幼兒已經不會說我們的吳方言了,而吳方言是傳承了三千多年的古老語言,我們更應對此加以重視。為了不致使吳文化優秀的精神在下一代中荒廢,我園開展了吳文化特色教學,形成了有自身特點的園本教學和課題研究,希望通過園本課程的學習,讓這些蘇州未來的接班人能夠對吳文化有初步的認識,傳承蘇州 2500年歷史,秉承蘇州人特有的精神。
因此,我們從吳地民間藝術寶庫中,選取了幼兒易于接受的吳地民間童謠,運用現代教育方法,對幼兒進行初步的吳地民間童謠教育,在童謠的教育中引導幼兒感知蘇州,使幼兒了解蘇州的風土人情,感受到蘇州獨有的吳文化魅力。
一、精心挖掘吳地童謠,引導幼兒感受童謠的語言魅力
蘇州的民間童謠詼諧、幽默、帶著濃郁的地方方言,它內容廣泛、不假雕飾,歷來受到人們,尤其是幼兒的歡迎。在一代代人的口口相傳中,童謠成了幼兒最初的快樂體驗。我們學習應用它,從而實現《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祖國的情感”的目的。
因此,根據我班幼兒的年齡特征,我們通過搜集、篩選來挖掘各種吳地民間童謠。首先,為了使民間童謠符合幼兒實際,具有可操作性,我們從童謠的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可接受性幾方面去收集各種民間童謠,發動全園教師、幼兒家長等多渠道進行搜集。其次,有些童謠兒歌的知識要求較高,內容比較適合少年兒童,與幼兒的生活較遠,所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接受能力,年級組的老師一起將收集來的童謠中有些不適合教育、引導的素材進行刪減,將一些適合幼兒的童謠運用到教學中來。
二、開展以童謠為主題的活動,發展幼兒多方面能力
中華民族的民間童謠是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因此在我們的教育中,有意識的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童謠教育,開展以童謠為主題的活動,對他們各方面的能力提高是非常有意義的。
1.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將童謠與教材同步進行,以童謠為紐帶,聯系教材及其相關領域?,槵樕峡诘膬焊?,加上有趣的游戲,既增強了幼兒的體質,又使幼兒在相互游戲中鍛煉了合作能力,這樣孩子們樂于學習樂于接受。
2.提高幼兒的創造能力。幼兒的潛力是無限的,更是我們大人無法估計的,所以我們根據傳統民謠的形式,鼓勵幼兒結合周圍事物、景物、人物,即情即景地創編。孩子們在編童謠的過程中既繼承傳統語言文化特色,又激發幼兒對吳方言、吳文化的喜愛之情,提高在語言活動中表現和創造的能力。
3.發展幼兒的節奏感。童謠,我們還可以用唱的形式來表現,它的音樂性幾乎是自然天成的,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是方言歌謠加上譜子,在說唱的過程中保留非常濃厚的地方特色,展示地域文化的魅力。這表現在它語言的音韻美和節奏感上,其音樂性的重要意義絲毫不亞于語義。為童謠譜上曲,幼兒更樂于和易于接受。
4.鍛煉幼兒的表演能力。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著世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進步,成為知識的源泉。很多童謠本身就是一個個完整的、濃縮的故事,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力把原本的童謠改編成一個個小型故事來表演,開發幼兒的表演能力。在改編過程中,讓幼兒的想像自由馳騁,激發他們的興趣,一旦有了興趣,便會樂此不疲來學。
三、將童謠與環境創設相結合,充實現代幼兒的一日生活
踏進幼兒園的大門,步入大廳,四根柱子上寫滿了各種民間童謠以及表現童謠的圖畫,而在西面的墻壁上也布置了“吳文化”的內容。讓我們對幼兒園開展的一系列“吳文化”活動一目了然。而進入班級,我們區域活動的布置,更是深入開展吳文化的又一亮點。為了進一步深化童謠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影響,我們將童謠與環境創設相結合。
1.語言區,剪來了具有水鄉特色的藍印花布,布置得古色古香。將每一首學過的童謠以圖畫的形式投入到語言區,制作成會轉動的圖書,讓幼兒邊看圖書邊念兒歌,加深幼兒對每一首童謠的鞏固,以這樣的形式讓幼兒來鞏固童謠深受幼兒的喜歡。
2.“江南水鄉”是一個極富吳文化特色的小吃店。我們通過學習童謠《蘇州小吃》,讓幼兒對蘇州的特色小吃有了一定的了解,幼兒根據童謠的內容,在“江南小吃”里制作各種特色小吃,供“顧客”來品嘗。當幼兒在制作各種點心時,既鍛煉了小肌肉,又接觸到了更多有關吳文化特色的物品,了解了當地的風俗習慣。從中,可以看出幼兒對吳文化濃厚的興趣,這樣的活動倍受幼兒青睞,充實了現代幼兒的一日生活。
童謠是中國民間傳統文化之瑰寶,通過民間童謠的學習,讓童謠重新走進孩子們的心中,不僅能夠讓幼兒潛移默化地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獨具魅力的文化,還可以幫助每一個幼兒實現其富有個性的發展,樂在其中,悟在其中,真正感受童謠魅力,領略吳地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