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花果 (Ficus carica L.) 為???(Moraceae) 無花果屬(Ficus)的漿果樹種[1], 其果實口感甜美, 風味獨特,營養豐富, 可食率達 97%以上[2]. 無 花 果 除 可以 鮮食外, 也可以制成多種加工制品。 無花果也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是目前研究較多的果藥兼用樹種[3]. 無花果原產地中海沿岸, 目前栽培遍及歐、 亞、 美、 非等洲[4]. 在漢唐時期引入中國, 現在中國各地均有栽植,但以山東、 江蘇、 新疆、 浙江、 福建和四川等省份分布較多[5].
近幾年有關無花果研究的文獻越來越多, 為使無花果研究人員迅速掌握該領域的研究動態, 筆者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 從年度分布、 研究領域、 核心期刊、 核心作者群、 合作度和主要產出單位等方面, 對所搜集的1980 年-2013 年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有關無花果的研究文獻進行了統計分析, 揭示了中國無花果的研究現狀, 為無花果的深入研究及信息交流提供了文獻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以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為統計分析源, 以“ 無 花 果 ” 為篇 名 進 行 查詢 , 將 檢 索到 的 1980 年-2013 年的有關無花果的研究文獻進行整理匯總, 剔除重復數據及無關數據, 將整理后的數據用 Excel 存儲,參照文獻計量學方法從文獻的年度分布、 研究領域、核心期刊、 核心作者群、 合作度和主要產出單位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經過檢索得到 1980 年-2013 年中國發表的無花果相關文獻共計 1 194 篇。 經過人工篩選, 刪除重復文獻和無關文獻, 得到有效文獻 1 128 篇。
2 結果與分析
2.1 無花果相關研究文獻的年度分布
分析 1 128 篇有關中國無花果文獻的年度分布可以看出 (表 1), 1994 年之前, 中國無花果研究文獻的發文量和發文刊數較少, 其中 1980 年發文量最少, 只有 1 篇, 發文期刊數只有 1 種。 從 1994 年開始無花果研究文獻的發文量都超過 40 篇, 其中 2009 年發文量最多, 年產出文獻量達到了 68 篇, 發文期刊數 49 種。
研究表明, 中國無花果研究起步較晚, 1980 年才開始有研究者對其關注。 1980 年-2013 年間中國無花果研究文獻的發文量總體呈波動增長趨勢, 表明無花果作為外來品種, 在中國研究基礎相對薄弱, 但隨著科研機構重視程度的增強, 以及各種期刊宣傳力度的加大, 中國無花果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深和拓展,目前, 無花果研究已經成為中國研究者密切關注的領域。
2.2 無花果研究分布情況
對檢索到的 1 128 篇研究文獻所涉及的研究領域分布統計可知 (表 2), 研究內容主要分栽培技術、 種質資源、 育種繁殖、 設施栽培、 貯藏加工、 食品分析、藥用保健、 病蟲害防治、 基礎研究、 綜合述評 10 個方面。 其中栽培技術的文獻最多, 占文獻總數的 21.1%.其次為藥用保健、 綜合評述、 貯藏加工和基礎研究,分別占 14.9%、 13.7%、 12.9%和 12.2%. 育種繁殖占9%, 種 質 資源 占 7.6%, 營 養 成 分 占 3.7%, 設 施 栽 培占 2.5%, 病蟲害防治占 2.4%.
關于栽培技術的文獻有 238 篇, 主要介紹豐產(高產) 栽培技術、 盆栽技術、 庭院栽培技術、 沿海灘涂栽培技術等, 包括整形修剪、 土肥管理、 傳花授粉、氣候影響等。 藥用保健方面的文獻 168 篇, 其中以介紹無花果及其枝葉等的藥用價值、 藥用療效、 保健作用為主。 綜合評述類文獻 154 篇, 其中以無花果生產現狀、 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 產業化發展的文獻最多,另外還包括關于扦插、 施肥、 生長調節劑等對無花果的影響類文獻。 貯藏加工類文獻 145 篇, 主要研究無花果的保鮮技術, 無花果茶、 果汁、 果酒、 果脯、 奶飲品等的加工工藝。 基礎研究 138 篇, 主要研究無花果的生理生化、 遺傳規律、 分子標記等。 育種繁殖類文獻 102 篇, 主要介紹了無花果引種、 扦插繁育等技術。 種質資源類文獻 86 篇, 主要包括無花果資源和新品種的介紹, 相比較于其它果樹樹種, 無花果新品種選育較少, 以后需要在這方面繼續加強。 食品分析類文獻 42 篇, 主要進行無花果營養成分、 微量元素、 生物活性等方面研究。 設施栽培方面的文獻 28 篇, 主要研究保護地栽培問題及相關栽培技術。 無花果具有適應性強、 病蟲害少等特點, 因此病蟲害防治方面的文獻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