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微時代高職教學管理體系優化探究
【第一章】信息化背景下高職教學管理改革研究導論
【第二章】微工具在教學管理中應用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微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改革的方向和重點
【第四章】微時代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改革的現狀與成效
【第五章】微工具在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改革應用中的困難
【第六章】微工具等在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改革中的對策
【參考文獻】高校教學管理中微工具的應用參考文獻
第 2 章 相關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2.1 微時代的內容和特點
2.1.1 微時代的內容
微時代指的是以微博、微信等為傳播媒介,其形式短小精悍,內容長度約為百字左右,其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傳播的半徑幾乎可達可通訊的任何地區,傳播的內容及時且更具沖擊力和震撼力,以期在短時間內提供給受眾最重要、最核心、最具吸引力的信息。
在微時代內,信息的擴散是以幾何倍數的速度進行的,從而實現信息的獲取和共享。微博、微信涉及到的內容幾乎囊括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國家的時事政治,群眾的生活冷暖等等。使用者更是可以通過手機、QQ、網絡、MSN 等多種傳播介質實現文件、圖片、視頻的上傳、觀看、評論和轉發,以此來表達情緒觀點從而達到溝通和交流思想、獲取和傳播信息等的目的。
高職院校是思想交流的重要陣地之一,而高職院校的學生則是接受和探索新事物的主要力量,微博、微信已經明顯地成為他們交流思想、獲取和傳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時極大地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和學習。高職院校作為承擔教育公民的組織和機構,作為思想活躍的主陣地,需要順應微時代的時代特征和要求,通過微時代中的各種形式的媒介載體,進行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不斷地更新教育教學管理方法。
2010 年 12 月 15 日,北京日報報道了題為全國 50 多所重點高校開通官方微博的新聞。報道指出素以思想活躍著稱的高校,也加入了這支龐大的“圍脖”大軍?,F在,雖已很難考證哪所高校是“吃螃蟹”的第一家,但當一種新興傳播方式出現時,越早開發它、利用它,就越能獲得主動權。在高校微博中,華中科技大學開通的應該是比較早的了。
2009 年 11 月 24 日,該校微博正式推出,至今已有“粉絲”6300 多個。據介紹,之所以開通微博,一是因為宣傳工作需要新的平臺與出口,二是有熱心校友積極建議?!巴瞥龊笮Ч芎?,成為學校形象的一張新名片”,華中科技大學宣傳部負責人表示。此外還具有專門的中國高校官方微博網,匯集最權威的高校微博,發布最及時的高校信息。
而“南方周末高校官方微信影響力排行榜”則是由南方周末數據實驗室統計發布,以全國多所高校官方微信為樣本,綜合考察了閱讀總數、平均閱讀數、篇數、天數,最終得出校園媒體微信閱讀總量排行。微信作為獲取信息和服務的平臺,已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成長。2014 年南方周末推出了新的媒體項目:《中國高校微信排行榜》。
該榜單由南方周末數據實驗室統計發布,統計出全國 208 所省屬重點以上的高校對其官方微信運營數據進行的統計分析,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數據參考。
①此外,《南方周末》每周還收集全國各大高校微信推送的后臺反饋數據,試圖以真實的數據反映各大高校微信平臺推送文章的質量和受歡迎程度。
隨著人們對微博等微工具的認知加深,如何在高職院校中加強微工具地應用,對其進行正面的引導,將有利于高職院校教育管理的良性循環。
2.1.2 微時代的特點
首先,微時代信息傳播靈活且便捷。隨著 3G 和 4G 技術的發展,信息接收終端移動的難題迎刃而解。伴隨著相關技術應用到手機等人人皆有的通訊設備上,很多信息便可以實現遍地開花。在微時代中,很多信息傳播的設備和途徑具有了多種基礎性和廣泛性的功能,例如微時代中的典型代表微博、微信等就具有發布、關注、轉發、評論、收藏、私信、微群、話題討論等基本功能。他們通過使用多種傳播介質實現各種形式信息的傳播和信息多形式的傳播,使信息的傳播更加即時、便捷、高效且低成本化。而微時代中的各種手段的注冊登記和使用操作等更是簡單迅速,不需要多高的技術支撐。
其次,微時代信息內容精煉且及時。微時代中,各類移動便攜終端將大行其道,其體積和面積更是小之又小。與此相伴,迷你的傳播內容將更受青睞。而值得指出的是在微時代中因為移動終端的流動性也使傳播時間具有瑣碎性特征,進而信息傳播和接收活動就具有了零碎性和碎片化的特征,人們也普遍形成了一種快餐式的文化消費理念和習慣。例如微信等就是以“碎片化”形式進行“碎片化”信息傳播的。而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更加講究的是系統化和組織性,存在著時效性差、及時性不強、耗時耗力的弊端。而微時代中微博、微信等皆可以時刻傳播國際國內新聞,對人、對事的評論,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受,詮釋自己的立場和講解并及時地進行信息的傳遞和傳播。微時代中信息長度為百字左右,精煉的信息量提高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同時加快了內容的更新速度,通過多元化的傳播介質從而進行迅猛的傳播。
再次,微時代信息互動扁平且交互。微時代中信息互動具有扁平化的特征。數字技術時代傳播者和受眾的位置可以互換,可以重疊,界限日漸模糊,傳播活動出現了無限中心化的趨勢。信息傳播呈現網狀結構,每一個信息節點上都可能是一個信息中心,實現信息的無限拓展,使得傳播的長尾效果更加明顯,所以信息傳播更具有便捷、高效和平民化的特點。例如微博就可以實現背對臉交互信息傳播,反饋信息即時、直接。微博用戶釆用背對臉的跟隨方式進行交流。值得指出的是信息既可以進行無限制的擴散,也可以進行信息的限定范圍傳播和特定人群的共享。例如微信中的組群討論,它是基于共同的興趣和需求,基于隱私保密的目的而創建的,加入該群需要身份驗證,需要群主或管理員的同意,群組中的成員在群組中可以暢所欲言并得到信息的保護性交流。
2.2 微時代背景下微工具在教學管理中應用的理論基礎
2.2.1 六度分割理論
六度分割理論,又名小世界理論。提出者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1933-1984)。米爾格蘭姆通過人際網絡實驗發現:任何兩個人陌生人之間發生聯系,所需要的間隔人數不會超過六個。簡單的說就是我們會通過不超過六個人的中間人認識一個陌生人。這個理論強調的重點不在于中間人的數量,而突出的是這樣一種觀點:任何兩個素不相識的人,通過一定的方式,總能夠產生必然聯系或關系。很顯然,此理論關注的是社會關系。而在微時代中,“社會性軟件”(Social Software)的發展更是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微博就是一種社會性軟件。
微博(Weibo),即一句話博客,是一種通過關注機制分享簡短實時信息的廣播式的社交網絡平臺。因為 Blog 寫作所需要的個性和延續性,已使 Blogger 圈這種典型的物以類聚的生態形式,越來越像真實生活中的人際圈,將人聚合在一起。而 WWW 成功地將文本、圖形聚合在一起,如果通過實名的驗證,將會彌補信用和信譽與現實的鴻溝。通過“六度分割”產生的聚合作用,產生一個強大的可信任的方便的、無處不聚、無人不含的關系網。這種理論驗證了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但是在生活中我們的關系網不是有聯便聯,需要我們在相信聯系時,進行篩選和提煉,提綱挈領把握重點,分清強弱。
2.2.2 復雜網絡理論
復雜網絡研究走進了生命學科、工程學科、數理學科等領域,是網絡時代研究中一個重要且具有挑戰性的課題。復雜網絡即復雜系統,它是對復雜系統的抽象和描述方式,是研究復雜系統的一種角度和方法,它關注系統中個體相互關聯作用的拓撲結構,是理解復雜系統性質和功能的基礎。它包含著大量的組成部分或者子系統,當把構成單元抽象成節點、單元之間的相互關系抽象為邊時,都可以當作復雜網絡來研究。而在實證分析中發現,微博、微信等信息傳播網絡,從向度、路徑統計指標來分析的話,他們具有集群性、小世界、高度中心化等特征。高職院校微博網絡中也不例外,而且其傳播效率比其他在線社會網絡更高,網絡中介數、中心點對信息傳播效率的貢獻顯著但網絡并不脆弱。節點在信息傳播中的作用差異很大,易于形成意見領袖。
2.2.3 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
該理論的提出者為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哈貝馬斯。哈貝馬斯認為社會分為“生活世界”和“制度”兩部分?!吧钍澜纭笔侵阜e淀在人們語言中的各種“背景知識”,即人們的語言體系和語言交往中彰顯的文化,除此之外還包括人們的行為規范。簡言之,即語言和行為規范。需要指出的是這兩部分不僅僅指個體還包括社會的整體的普遍的語言和行為規范,它體現的是社會共同體的集體行為期待?!爸贫取辈糠质侵笍纳钍澜绲慕Y構中分化并獨立出來的行為調節體制,如政治體制、行政和經濟管理體制、法律體制等?!罢鎸?、自由和正義的思想,作為相互關聯的先驗的基本規范……建設性地植根于生活世界的合理結構之中”.①在語言中敞開的社會交往行為,則為揭示生活世界的規范性基礎提供了現實途徑。交往行為理論正是通過對生活世界和以語言為媒介的人際交往活動的語用學分析,發現了交往行為的三大有效性要求,即“真實性、正確性和真誠性”.語言交往的三種有效要求集中到一點便是符合理性的要求。而在工業化進程中,理性逐漸蛻變為目的一手段理性,生活世界合理結構中產生的“制度”日益脫離生活世界而獨立出來,制約并且破壞生活世界的合理結構,從而導致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傾向”日益嚴重,資本主義制度的“合法性”越來越喪失。這種“殖民化”導致觀念的對抗,個人、社會和文化的異化,破壞合理、平等、自由的交往交流和對話,破壞了最具人性的生活,不能滿足社會整合與群體團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