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 教 育 品 德 與 社 會 課 程 標 準 》(2011版)提出:問題解決學習是使孩子直接面對實際問題,學習、研究并嘗試提出某種解釋問題或解決問題方案的學習方式,[1]一般由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理解運用四部分組成。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就是提出問題。那么,如何讓孩子主動“問起來”呢?實踐中我們發現,要讓孩子主動提問,需要一段較長時間引導、培養。只有讓孩子在老師循序漸進的引導下,頭腦中形成問題意識,才能讓其思維產生精彩的碰撞,從而生成有效的問題。
第一層次--教師引導后提問
想讓剛從低年級步入中年級的孩子踴躍發言并不難,但如果想讓他們主動提出問題,就有一定的難度。且不說他們不一定想問,即使想問,也常常問不出個所以然來。對于這一層次的孩子,教師課前準確預設問題,課中巧妙創設問題情境,就成了孩子最好的示范與引導。
以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怎樣看電視》一課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孩子通過看電視的調查探究活動,學會處理學習與看電視的關系,懂得有效、合理地看電視。圍繞教學目標,我預設了“哪些電視節目適合孩子觀看”“什么時候看電視最合適”這兩個核心問題來引領教學。
課前,我設計了一張問題的調查表讓學生完成;課堂上,我并沒有直接呈現預設的兩個問題,而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孩子梳理課前調查的內容,幫助他們回到生活中的問題情境中--
喜歡看電視嗎?
爸爸媽媽知道你喜歡看什么節目嗎?
知道本班學生最喜歡觀看的電視節目嗎?
為什么喜歡這些節目呢?
如此,孩子對電視節目的選擇有了新的認識。我順勢拋出了問題:
從剛才的討論中,我們解決了一個什么問題?
孩子們自然而然就道出了:
哪些電視節目最適合我們觀看?
緊接著,我又追問:
關于看電視,我們還需要解決什么問題呢?
有了前面的基礎,孩子很容易理出了頭緒:
如何跟父母商量看電視的時間?
什么時候才能看電視?
如何才能不讓看電視影響學習?
……
問題貌似不同,其實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在對這些問題的歸納總結中,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得到了落實,而“我的問題”也在一個個小問題的推動下圓滿得到解決。
可見,老師只有了問題意識,才能把目標轉化為引領孩子思維的“問題”.由此,孩子會逐漸學會提出問題的方法,感受提出問題的樂趣,從而催生問題意識。
第二層次--合作探究后提問
在孩子提問意識初步形成以后,提什么問題,為什么提這個問題,這一問題對這節課的學習有什么幫助,便成了他們最想解決的“問題”.此時,合作探究就成了孩子們登上自主提問的新臺階。
北師大版五年級《地球上的紅飄帶》一課教學,在孩子初步感受紅軍長征之后,我設問:“關于紅軍長征,你們最想知道些什么?”然后讓各個小組討論,找出小組成員最想知道的問題進行交流。十分鐘后,如下問題呈現出來:
紅軍為什么要進行長征?
紅軍長征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紅軍長征中出現了哪些重要的事件?
紅軍長征的結果怎樣?
紅軍長征有什么意義?
為什么把長征比喻為地球上的紅飄帶?
……
梳理孩子討論提煉出來的問題發現,“知道黨中央左傾錯誤領導,造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被迫長征。知道遵義會議確定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知道紅軍長征克服各種困難取得了偉大的勝利”這些教學目標,都已經囊括其中。我順勢引導他們一起解決問題。
其中“紅軍為什么要進行長征”這個問題,多數小組中都有提及。問其原因,學生回答:“這是了解長征這一事件的基礎,否則就無法全面了解長征的意義?!倍鴮τ跒槭裁刺岢觥凹t軍長征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這一問題,他們的解釋是:“戰勝各種困難是紅軍精神的體現,了解這些困難,才能讓我們對紅軍精神有更深刻的體會?!比绱?,在合作探究中,教學目標圓滿達成。
從上面孩子的課堂表現可以看出,經過合作探究發現并解決問題,他們提問的自信心“爆棚”,提問意識也大會增強。對此,我們教師又何樂而不為呢!
第三層次--自主理解后提問
如果孩子能在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課堂就將真正成為孩子“自已的”樂園。
六年級“品格的試金石”主題包含四個課題,既自成體系又互相交叉,如果分四個課時進行,重點就不夠突出。如果能圍繞重點問題進行探究,無疑會更合理??蓱O計什么問題呢?我能給孩子想要的問題嗎?我想,該把任務交給孩子了。
課一開始,我便讓孩子們對整個主題進行了探究,在“本主題的要求是什么”“誠信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等一系列問題中,一個孩子提出:“這一主題都是誠信的內容,我們在二年級已經學習過了,為什么現在重復學習?”我抓住了這個“為什么”,當即下載二年級“做誠實的好孩子”主題內容并在大屏幕上展示,讓孩子展開討論。他很快發現,二年級的誠信教育主要停留在“不說謊”層面,而六年級的誠信則是一種道德要求。更重要的是,他們在解決這個“為什么”的過程中認識到,隨著自己的成長,學校、社會的要求不斷提高,對自己也應有更高的要求。如此,在自主理解后提問,其教育成效豈是幾節誠信課可以比擬的!
在魯潔教授看來,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是“最有魅力”課程,[2]當孩子把提問當成為一種習慣,當老師和孩子的思維有激烈碰撞的時候,品德與社會課堂才會充滿迷人的魅力?!澳闼痰?,正是我所要知道的”--這無疑是“問題解決”教學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蔡佩華?!百N姓名牌”討論法在品德課堂的嘗試[J].中小學德育,2014(8):38
[2]魯潔。德育課程的生活論轉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