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生道德社會化途徑的理論研究
(一)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含義
任何人都要經歷道德社會化的過程。一般人的道德社會化與大學生的道德社會化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實質就是大學生在與社會的互動中,將社會認可的道德規范和價值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并在現實生活中通過道德實踐外化為符合社會規范的道德行為和品質的過程。
(二)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主要途徑
人的道德社會化的完成需要一定的途徑。一般來說,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主要途徑有兩個方面:一是外界的道德教育;二是大學生個體的道德修養。
外界的道德教育是相對于大學生個體的道德修養而言的,主要是指社會的道德教育。社會道德教育的組織形式和渠道是多種多樣的,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主要途徑有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大眾傳播媒介和社會實踐活動。
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最終效果不僅體現在大學生個體的道德行為判斷和選擇上,還體現在個體對于社會所要求的道德價值觀念和規范的接受與認可,后者主要通過個體道德修養的不斷提升來完成的。道德修養是指人們在道德品質、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習慣等方面進行的自覺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鍛煉和自我培養.
二、大學生道德社會化途徑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道德社會化途徑面臨的主要問題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以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校在大學生培養上已經開始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結合,文化水平與道德素質的結合。在這種趨勢下,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內容不斷豐富,道德社會化的途徑也越來越多種多樣。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一些途徑也面臨著很多挑戰,如學校教育陷于理論式的教條,同輩群體發揮作用的機制有待完善,大眾傳播媒介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齊,社會實踐活動的局限性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成效不顯著。
(二)大學生道德社會化途徑面臨問題的原因分析
1.社會經濟結構轉型期引發的觀念轉換伴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劇烈的社會變革引發了社會各方面的變化,其中道德領域的新變化一直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道德觀念中注重個人地位的提升,道德評價呈現多元化,道德取向上出現功利主義,以及道德保障機制的不完善等使得大學生群體原本已經習得和接受的思想觀念受到了挑戰和沖擊,出現了困惑和迷茫,從而在實踐中進行著比較。這種價值觀念的轉換,難免會造成大學生道德行為選擇上的茫然與不知所措。
2.大學生自身的主觀問題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是自己的觀念和思想的生產者?!碑斍?,部分大學生存在道德認識低下、道德情感淡漠、道德意志弱化和道德知行脫節的問題,加之其自身的開放性、易變性等特征,使得大學生對于社會道德價值規范的道德認同感弱化,從而導致其道德修養難以提高。
三、完善大學生道德社會化途徑的對策
大學生道德社會化途徑是指教育者對大學生實施道德教育時可以利用和選擇的渠道或者路徑,是實現學校道德教育目標、落實道德教育內容的組織形式,是促使大學生道德行為觀念和行為選擇不斷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有力保障,是促進大學生道德社會化順利實現的具體舉措。只有從與時俱進的道德社會化內容和大學生群體的實際情況出發,選取最佳的途徑,道德教育才能達到其目標,道德社會化才能正常進行。
(一)發揮理論課堂的主渠道作用
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而言,大學生道德社會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組成部分和重要任務,其狀況直接反映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從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道德社會化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實現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根本保證。二者的內在聯系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堂應該是大學生道德社會化途徑的一個主陣地和主渠道。
1.與時俱進,重視理論課堂的內容創新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堂的內容應關注大學生群體的學習和交往生活。學習生活和交往生活是大學生群體的主旋律,要通過理論課堂的知識引導他們珍惜時間、勤奮學習,珍惜友誼、團結合作。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堂的內容應關注大學生群體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道德行為的選擇往往取決于個體在日常生活方式和行為當中的一貫表現,要通過理論課堂的知識引導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p>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堂內容應關注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的關注和教育,是培養其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式,要通過理論課堂的知識,引導他們熱愛自然、積極樂觀。
2.彰顯個性,重視理論課堂的形式創新
(1)小組多媒體展示。在高校,很多教師已經注重讓學生走上講臺,事先將同學們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有自己的任務,同學們通過分工與合作,將本小組的觀點用PPT等形式進行展示。這一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論的鉆研與實踐的探索,使得他們在豐富自己理論知識的同時,還對社會現象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2)前輩的演講。理論課堂中除了教師的親自講授外,還可以請一些畢業或在校的優秀學長、學姐來進行某項專題式的演講,這些大學生群體身邊實實在在的人物的精神、道德行為認識與選擇,會對大學生群體產生影響,激發他們對于那些勤奮、自強不息、誠實守信等道德行為選擇的向往。
(3)組織觀看影片。課本中的長篇贅述有時會讓大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用觀看影片的形式不但可以調動其興趣,還能讓一些道德價值表現得更為真實和形象。當然,影片題材的選擇就顯得很關鍵。
(二)發揮同輩群體的內聚力作用同輩群體
作為伴隨大學生成長的普遍的人際環境,具有其他道德社會化執行者難以替代的獨特話語權,參與的自由選擇性、效果的滲透輻射性和方式的鮮明獨特性使得群體中的興趣愛好、價值觀、個性或者是共同主張都能起到凝聚群體力量的作用。
1.有效管理學生社團
無論從社團的數量還是類型,高校社團都是首屈一指的大工程。各個社團最大的區別就是其活動內容和教育功能的不同,有政治類、學術類、藝術類、體育類和人文社科類??墒?,無論是什么類型的社團其根本宗旨都是為廣大大學生學習生活服務,是促進社團與其成員共同發展的良好平臺,只是不同興趣、道德價值觀念的同學聚集在不同的社團而已,換句話說,學生社團發揮著塑造同齡群體價值觀的作用。
2.有效開展支部生活大學生
進入校園后大多數還是以自然班為劃分單位,班級定期開展的支部日?;顒右环矫鎸訌姲嗉壞哿Πl揮著作用,另一方面,也對班級成員的道德起著引導作用。自然班支部生活形式趨于多樣化,由以前的室內活動,開始逐步走出室內,走進校園,邁入社會,因此,支部生活的主題就顯得很重要。
3.有效建設寢室文化
宿舍是大學生群體之間聯系最為密切、交流最為頻繁的場所之一。除日常的課堂學習之外,其絕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宿舍度過的,休閑娛樂、談心交友等都離不開宿舍。這種宿舍內的朝夕相處,長期的共同生活,加之宿舍文化的感染性、傾向性、動態性和潛在性,使得宿舍文化會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的道德素質養成產生重要的影響。
(三)發揮高校傳播媒介的信息傳遞作用
隨著大眾傳播媒介的日益發展,它在大學生道德社會化方面的影響顯得日益重要,突出表現在其形式上的多樣性、內容上的鮮明性和受眾的廣泛性,對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念具有導向作用,對其道德行為活動具有暗示作用。
1.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利用
校園廣播是大學校園內的“發聲筒”,其不僅報道了最新的校園時事,同時,詼諧、輕松的語言,鮮活的內容都使得其頗受大學生群體的歡迎。很多校園廣播的工作人員也都是大學生群體,他們更能把握住大學生關注的焦點以及價值動態。高校校報和學報承擔著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這里除了發表社會各界、學校教師的一些文章,還將校內最新的時事、同學們關注的焦點等融入其中,一些文章及觀點的評述引導著大學生的道德價值判斷。一些高校也開始注重LED電子屏的使用。例如有些高校電子屏上顯示的“愛國誠信、務實創新、開放包容”、“踐行天津精神,構建和諧天津”等,這些話語也在無形之中對大學生的道德社會化產生著作用,同時,一些宣傳的橫幅也起到了這樣的功效。
2.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利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逐漸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新工具和新方法,即“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現實生活中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體地位的平等性更加明顯,信息的傳遞更加快捷,這也使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揮的空間更大。
(1)依托人人網等形式,建立網絡社區團支部。
對于網絡社區團支部而言,其名稱要有特色,例如“魅力志愿者”、“研途有你”、“遠眺職場”等,從其名稱就可以知道這個團支部的特色和主要內容,這就方便除了支部成員之外的其他瀏覽者的觀看,以便吸納新的支部成員。網絡社區團支部對其成員的約束除了通過立場鮮明的日志外,還包括支部成員之間就某一話題或現象的交流,最終要通過大學生的道德自律表現出來。
(2)依托QQ群、博客等,建立自然班交流新渠道。
QQ群和博客是許多大學生都經常用到的交流工具,高校中的自然班也在班委會的組織下積極建立班級QQ群和班級博客,借助這個平臺,不但可以加強同學們之間彼此的交流,班級與班級之間的交流,還可以展示班級的學習生活狀態,分享同學們的日志、照片等,從而加強班級的凝聚力。
(3)依托BBS、微博等,擴大大學生群體交流。
高校BBS、微博等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知識、交流觀點的重要平臺,其開放性、交互性擴大著大學生群體的交際范圍。高校管理者可以定期同校園BBS、微博等各個版塊的版主進行交流,及時獲取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對信息進行整理,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對于版塊中一些不正確的觀點,版主要在引導、討論和解答的過程中堅定立場,觀點明確,同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四)發揮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作用
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其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鍛煉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在成長成才過程中改造主觀世界,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活動。其學習性、成長性和社會化的特點決定了實踐活動可以為大學生進入社會,承擔社會職責做準備,也為其道德行為選擇做符合社會規范的引導。
1.開辟社會實踐基地
隨著課堂內容的發展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中已經開始了實踐教學的環節,這部分教學任務由從事輔導員工作的老師完成。實踐教學中的課程學習內容、本質及其目的都是具有實踐性的,更好地達到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生活中學”和“在體驗中學”的目標。
2.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為了使大學生的實踐能力進一步提升,高校學生活動在重視培養學生學習、生活能力的同時,還通過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培養大學生的服務奉獻精神。如假期的職業見習、西部支教等,在實踐過程當中,志愿服務活動也不斷地有了自己的規范和體系,通過這種自愿性、無償性的活動磨礪了大學生的品質,激發了大學生的服務意識,更為重要的是道德行為的選擇上更科學、更符合社會的道德要求。
豐富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途徑是為大學生道德社會化內容服務的,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學生群體的固有特點,使得探尋其途徑變得有意義。理論課堂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同輩群體內核心價值觀的引導、高校傳播媒介的合理規劃與利用,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的探索,將豐富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途徑,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多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