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家校聯系對學生的德育效果探析
【緒論】學校與家庭共同作用下的德育研究緒論
【第一章】家校合作促進中學生德育效果理論闡釋
【第二章】家校聯系的現狀及其特點
【第三章】不同的聯系方式對學生產生的道德效果分析
【第四章】家校合作實施的建議和對策
【參考文獻】中學生德育中家校合作應用研究參考文獻
第四章 家校合作實施的建議和對策
一。根據家校合作德育效果的分析,爭取不同問題采取不同的家校溝通聯系方式
(一)在與老師相處出現矛盾時,用家訪或者微信聯系家長的效果好于家長到校和電話聯系
筆者在調查時發現這樣一個案例,王老師是數學老師,平時上課要求學生較為嚴厲,因此學生在王老師背后經常給王老師起外號,據同學回憶,在一次比較重要考試的前一天,王老師在班級里為同學答疑,因為是夏天班級的后門開著,這時,一名學生從操場回到班級,詢問坐在后門的學生班級里的同學正在干嘛,后門的學生回答說王老師在答疑,這時這名學生抱怨了幾句王老師的話,正好被走過他身邊的王老師聽到,學生當時面露尷尬,而王老師則徹底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放聲痛哭,王老師邊哭邊訴說自己的不易,并將這個班級的班主任老師找來解決,班主任了解情況后,將這名學生的父母找到了學校,據一些學生反映,這名同學開始覺得對王老師難為情,而到后來直接變為了憤怒,在家長來之前,學生就跑出班級不知所蹤了,這名學生家長到校后對當事王老師鄭重的道歉,但是,這名同學在以后的數學課上不是睡覺就是看課外書,或者玩手機游戲,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也消失了。老師在處理與學生發生矛盾的時候,只重視學生說了什么話讓老師生氣,而不去深追事情的原因,然后也不顧學生的感受直接將孩子的父母請到學校,這樣只能加深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矛盾甚至引起更嚴重的后果。
在與老師發生矛盾的情況下,若想學生達到理想的德育效果,即承認自己錯誤,下決心改正,并且落實到行動上的話,用家訪或者微信,家校通的方式比家長到校和電話聯系效果好。由于學生處于青春期時期,情緒存在內向性和表現性共存的情況,當與老師發生矛盾時,便不希望老師將家長請到學校來處理問題,在調查的過程過,與幾名班主任了解到,一部分學生在與老師發生矛盾,老師將家長請到學校來后,便更加厭惡該名老師,更有甚者處處刁難老師,或者喪失了對該門學科學習的熱情,老師對此也很矛盾,當學生與老師發生矛盾時,作為班主任不能不處理這種情況,但處理了只有較少時候學生能夠承認錯誤,而大部分還是不能緩解這個矛盾。在詢問被調查的學生時,有些學生反映,有時候和老師發生矛盾是因為情緒不好,自己過后也很后悔,但是老師把家長請到學校來,同班同學都看到了,讓自己“很沒面子”,“很下不來臺”,所以,更加討厭這個老師,如果老師用微信這樣比較隨意的聯系方式,既把問題反映給了家長,也不是那么正式,讓學生自己有個緩沖的空間,學生還是愿意接受自己的錯誤的。
(二)在與同學相處出現矛盾時,用家訪、微信家校通聯系家長效果較好
在調查時同樣發現一個案例,李老師是一名班主任,在進行調查時,根據李老師反映,班級中的一名孫同學向另一名楊同學借了一本由珍藏意義的書,由于經歷一系列的事情,孫同學忘記歸還這本書,而楊同學則和其他班級同學議論此事,孫同學覺得自己不是故意的而楊讓自己沒有了面子,兩名同學因為此事發生口角,李老師知道這件事件后,首先對孫、楊兩名同學都進行了思想教育,但李老師認為孫同學忍受力有些差,經不起挫折,便將此事通過電話反映給了孫同學的家長。令李老師想不到的是,不久后她就聽說孫同學在班級里向其他同學傳播李老師“收了楊同學的好處”、“處處偏向他”,李老師感到很意外,便找到孫同學談話,而孫同學對此事抱著冷淡、不承認的態度,這讓老師十分頭疼。在這個案例中就是老師沒有運用正確的與家長正確的溝通方式,導致的學生非但沒能達到預想的教育結果,反而老師、同學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加深。
在與同學相處發生問題的情況下,若想學生達到理想的德育效果,即承認自己錯誤,下決心改正,并且落實到行動上的話,用家長到?;蛘呒以L或者微信,家校通的方式,比與家長電話聯系效果好。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和與老師發生矛盾不同在與同學發生矛盾后,學生更傾向于讓家長到校來學生們更愿意接受,但要將雙方家長都請到學校,如果只請了一方家長,學生還是不認同老師的處理方式,原因是,在于同學出現問題時,雙方家長都到校這樣學生認為老師公平公正的處理問題了,即使自己錯了,也愿意接受,但是老師若以家訪或者電話聯系時,學生則會疑慮是不是只通知的自己的家長,從而會出現不服氣的心理,而用微信聯系情況較好,根據一部分學生反映是指問題不大時,用微信不會顯得老師鄭重其事,也會讓家長知道自己在學校的表現,家長也不會因為老師用微信聯系而嚴重批評學生,因此,小問題時學生傾向于微信聯系,而嚴重問題時,學生傾向于雙方家長到校聯系。
(三)在學習成績出現問題時,用電話聯系或者家訪的效果比較好
在調查時同樣發現案例,趙老師是一名英語老師,每次上課前都會抽出十分鐘對學生進行單詞語法的小測驗,測試后批改,然后對學生進行講解,并對答錯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處罰,每次重要的考試,如果出現不及格的學生,趙老師都會當著全體同學的面批評這名學生,甚至當著全班同學都在場的情況下要去這名學生的家長到校,而學生有問題去請教老師時,學習越差的學生趙老師的態度越是嚴厲,每當有問題需要找趙老師詢問時,學生都很害怕找老師,心中所想也不敢和找老師交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看學生成績的高低,而不管學生這次的測試是否比上次有進步,是否是認認真真地、獨立的完成的,只要學生做的達不到老師的標準,就會被“請家長”.因此部分學生,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只追求考試成績的分數,而不在乎中間的做法是否正確,于是在考試中便開始選擇抄襲。像這種情況,由于老師沒有運用恰當的方式使家長配合學校的工作,反而讓學生養成了新的不良習慣。
在學習成績方面出現問題的情況下,若想學生達到理想的德育效果,即承認自己錯誤,下決心改正,并且落實到行動上的話,用電話聯系或者家訪的方式,比微信或者家校通聯系效果好。學習問題是老師和家長甚至學生都比較關注的問題,因此當學生成績出現波動時,老師和家長都會比較重視 ,根據筆者上學時的經驗,當學生自身學習出現波動時,一般都是心思沒有放在學習上,或者是家里出現了情況或者是與同學相處方面出現情況(一般指早戀問題),或者與老師相處出現問題。而老師的做法往往是將家長請到學校來與家長探討學生成績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的個性越來越強,在過去適用的方法對于現在的學生可能就不那么有效了,根據調查顯示,學生比較傾向老師家訪或者是電話聯系。
第一,家訪形式與家長溝通,更能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情況以及困難,老師在學??赡懿粫私獾哪敲瓷钊?,不容易把握學生的具體困難,若老師能以家訪與家長聯系更能設身處地的了解學生出現的問題,更能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其次,部分中學生學習問題出現情況是由于早戀原因,這時候筆者認為用電話聯系的方式要好于其他的聯系方式,最后,由于與老師相處不恰,導致的學習成績的問題,在前面分析過,用家訪的聯系方式或者微信方式要比家長到校的方式更容易被學生認同。
二。針對男同學、女同學不同的性格特點,選擇不不同的家校聯系方式
初中是學生的一個平穩的發展時期,沒有了小學時對學校生活的新鮮感和不安,也沒有上高中后由于高考帶來的緊迫感,初中是處于一個相對平穩的時期,但同時也是一個產生劇烈變化的時期,尤其男同學、女同學的情緒情感的發展
差異,更讓他們對待問題的接受水平不同。綜合來看不同的性別對最能產生德育效果的家校聯系方式是有差異的,對男同學而言,微信或家校通效果最好;對女同學而言,家訪作用效果最好,其次是家長到校的聯系方式。由于男生成熟較晚,性格相對于女生比較外向,狂暴、猛烈性的情緒特點比較突出,在調查的過程中,幾名男同學向我表示出認為老師總是大驚小怪,一點小事都要大張旗鼓的向家長“匯報”,接下來家長則會認為男生在學校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誤,回家嚴厲的批評他們,所以,男生更傾向于老師用一些非正式的方式聯系家長,而女同學不同于男同學,在初中階段,女同學的情緒情感主要表現為溫和細膩性,表現則是心事比較重,性格比較男同學而言比較內向,所以在對待家校溝通的問題上女同學更傾向與家訪的訪問形式,她們希望一些傳統的家校溝通方式,但又不希望別的同學知道老師找了自己的家長,所以,女同學更傾向于家訪的聯系方式。因此,在對待男女同學時,老師聯系男同學家長時,盡量采用家校通或者微信等軟件的方式,聯系女同學家長的時候可以選擇家訪等比較正式的聯系方式。
三。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的性格特點,選擇不不同的家校聯系方式
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特點,七年級的學生進入初中,課程增加,書變厚了,作業量大,各科都有較高要求。大量的課后作業代替了剛入學的興奮感,不同的學科的學習讓學生覺得眼花繚亂,甚至手忙腳亂。在小學階段,不論老師還是家長的權威感在學生心中根深蒂固。因此,進入中學后,大部分學生與教師的相處遵循著陽光自然,懂禮貌、善交流的原則。也有較內向的,不與老師多說話,把自己裹得很緊,但大部分七年級學生總體來說都是比較聽從老師的,所以對于效果不好的家校聯系方式,七年級的學生沒有很大的差別,運用家訪是對七年級最好的家校合作方式,而八年級是學生轉變的一個重要時期,這不僅僅體現在八年級學生生理的快速發育,而且心理上也與七年級的學生有明顯的不同,八年級學生的獨立意識日益增強,對新鮮事物好奇心較強。因此,對于家校溝通聯系方式上他們也有自己的選擇:微信家校通聯系方式是最好的。這個結果可以看出,八年級的學生不像七年級學生一樣希望老師正式地與家長溝通,雖然他們也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這些都是符合他們年級的特點的,因此,在八年級學生出現各種問題時,老師不妨選擇家校通或者微信的方式,這樣更利于學生在行為上發生改變。
四。教師家訪的新策略
家訪是一種傳統的家校合作方式,但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家訪的方法和對于學生的意義。家訪不僅是學校教育的延伸,也是家長與老師情感溝通、建立良好關系的一個重要方法,它的親和力和溝通的充分性是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取代的,不僅僅是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方面,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發展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家訪一般都圍繞事先確定的目的進行,沒有目的的家訪是在浪費家長和老師的時間和精力。教師說一樣的事情,在學生家私下說比在學校里說更見效,這樣的做法會讓家長覺得教師更加的容易接近,負責任,這是家訪與其他家校聯系的不同之處。教師的家訪普遍比較受家長們歡迎,但是也有家長擔心老師的家訪是否是誠心與家長溝通合作的,此外,也有老師存在進行“抱怨式”家訪,即,到學生家庭后不僅沒有做自身的檢討,而且不分緣由地批評家長和學生,最后也不能想出能解決問題的方法。試想這樣的家訪結束后,父母必然也不會信服老師,同時家長在老師那收到的不開心也會轉加到學生身上,如果就此惡性循環下去,父母不歡迎老師家訪,甚至抵觸與老師的溝通,學生對家訪更是沒有愉快的印象,也不希望家長和老師溝通。因此,正是家訪這項任務的特殊性和艱巨性,在家訪過程中就要求老師要體現出老師的耐性與愛心,并且要注意與家長溝通的技巧和方式。摒棄那種“家訪是賞光”,“學生有錯誤老師才到家里找家長”這種錯誤的觀念,讓學生和家長把家訪和與家長交流當作一種發自內心的自愿自覺的行動,爭取做到老師方方面面可以與家長緊密配合。倘若老師在家訪的過程中有十足的耐心,對學生的問題能夠有十足的體諒,那么家長一定會成為老師管理的得力助手;相反地,對對家訪過程沒有耐心,不分緣由對學生進行責罵的老師,家長就很難與他合作。
另外,根據一些學者對美國家訪的研究,有些地方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徐玉珍的《中美中小學家校合作比較研究中》提到,美國中小學教師進行家訪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了解學生,因此,在進行家訪前,老師都會提前通知相關的學生和家長,征得他們的同意,在地點的選擇上,老師不一定會走進學生家庭,為了達到輕松自由的環境,很多老師會選擇咖啡廳,公園或其他公共場所與學生和家長會面,談論問題,[31]這點在我們教師工作中也是可以借鑒的。
五。創新家校合作的新方式
通過對以上數據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學生傾向于希望老師家長以 qq、微信或者家校通這些軟件系統進行聯系,而老師家長也逐漸運用這些新生的聯系方式替代部分的傳統的聯系方式。
但這些新的聯系方式也有各自的優缺點。隨著騰訊 qq 的普及,一些老師在班級管理中也運用了這個社交軟件,聯合家長組建自己班級的 qq 群,由此一來,家長不僅可以掌握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況,生活情況,老師也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而且不同學生的家長還可以在群中分享自己的教育經驗,也可以通過別的家長的口中自己孩子最近的動向,也能為班級的發展提供一些良好的建議和對策。如此一來,利用 qq 可以滿足家師之間的交流、家校之間的交流、家長之間的交流,真正做到了打破了時間、空間的束縛,教師、家長能不受條件的約束進行自由地交流。教師和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基本達到了隨時管理、隨時交流,使家校之間的聯系更及時更有效。再后來有了微信,這樣家長就可以省去打字的煩惱,每天隨時都可以相會交流,在群里家長也不會那么拘束,更容易交流,不知不覺中老師和家長容易貼近起來。通過幾名班主任的反應:在班級qq 群和微信群開展的一兩年中,家長更愿意與老師互動了,并且老師也發現了許多學生平時沒有表現出來的優點,等等??梢哉f這種方式的聯系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同時也伴有一定的缺陷,例如,與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的學生,由于老一輩人他們對這些接受的比較慢,還有一些文化水平比較低的父母這樣這種方式對他們來說就會存在一定的困難了。信息時代,人們對網絡的應用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水平,相關研究人員將網絡技術滲透到家校合作這個領域中,信息技術水平高的地區通過家校通軟件搭建家庭與學校溝通交流合作的新平臺。
目前,這種新生的家校聯系方式對傳統的家校合作中的家長會、電話聯系等傳統的家校聯系方式有著不小的沖擊?!凹倚Mā边@個名稱的意思就是:利用現代的電腦手機軟件平臺,最快捷地把老師和父母兩邊融入到學生的教育中去,使教育的現代化可以實現。目前,家校通系統沒有普遍的被使用,但是在網絡存在的背景下,家庭和學校已經能夠用網絡開始進行溝通。但這種方式的不足同 qq 微信一樣,與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的學生,由于老一輩人他們對這些接受的比較慢,還有一些文化水平比較低的父母這樣這種方式對他們來說就會存在一定的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