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家校聯系對學生的德育效果探析
【緒論】學校與家庭共同作用下的德育研究緒論
【第一章】家校合作促進中學生德育效果理論闡釋
【第二章】家校聯系的現狀及其特點
【第三章】不同的聯系方式對學生產生的道德效果分析
【第四章】家校合作實施的建議和對策
【參考文獻】中學生德育中家校合作應用研究參考文獻
第三章 不同的聯系方式對學生產生的道德效果分析
本研究在設計問卷時,從道德認識、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三個程度對學生在學習方面,與同學相處方面,與老師相處方面進行調查。調查了學生“若頂撞老師”、“假如借了同學的物品不歸還”、“文化課成績不理想”三個方面老師若以不同的聯系方式聯系家長學生:“聽過不放在心上,無所謂”、“承認自己的問題”、“承認自己的錯誤,并且有決心改正他”、“承認自己的錯誤,并且有決心改正他,并落實到行動上”、“其他”,不同效果所占的比例。
一。不同情況下,家校聯系方式對學生產生的不同的德育效果
(一)與老師相處方面
學生在經過小學的六年校園生活后,已經基本養成了尊重師長的行為習慣,具備初步的規則意識,從總體上來看,選擇“聽過不放在心上,無所謂”的學生占總數的 4.5%;選擇“承認自己的問題”的學生占總數的 11.0%;選擇“承認自己的錯誤,并且有決心改正”的學生占總數的 24.3%;選擇“承認自己的錯誤,并且有決心改正他,并落實到行動上”的學生占總數的 58.9%;選擇“其他”的學生占總數的 1.3%.
從每種聯系方式產生的效果具體來看:
1.在與老師相處出現問題時,若老師用“請家長到?!眮斫鉀Q問題的話,4.8%的學生會覺得無所謂,沒有產生良好的德育效果;11.3%的學生只是承認自己的問題,僅僅在道德認知上有改變,但沒有更深層的改變,這樣也并沒有達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 25.2%的學生會承認錯誤和有決心改正自己的問題,這些學生不僅在道德認知上發生了改變,并且已經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沒有落實到行為上,這種情況的學生,筆者認為只達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57.6%的學生能承認自己錯誤,有決心改正并且能落實到行動上,這些學生在道德認知、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三方面都發生了改變,達到了預期的德育效果,選擇“其他”的學生占總數的 1.1%.
2.在與老師相處出現問題時,若老師用“電話聯系家長”來解決問題的話,2.8%的學生會覺得無所謂,沒有產生良好的德育效果;13.3%的學生只是承認自己的問題,僅僅在道德認知上有改變,但沒有更深層的改變,這樣也并沒有達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 25.2%的學生會承認錯誤和有決心改正自己的問題,這些學生不僅在道德認知上發生了改變,并且已經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沒有落實到行為上,這種情況的學生,筆者認為只達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57.6%的學生能承認自己錯誤,有決心改正并且能落實到行動上,這些學生在道德認知、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三方面都發生了改變,達到了預期的德育效果,選擇“其他”的學生占總數的 1.1%.
3.在與老師相處出現問題時,若老師用“家訪”的形式聯系家長解決問題的話,4.8%的學生會覺得無所謂,沒有產生良好的德育效果;8.3%的學生只是承認自己的問題,僅僅在道德認知上有改變,但沒有更深層的改變,這樣也并沒有達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 24.8%的學生會承認錯誤和有決心改正自己的問題,這些學生不僅在道德認知上發生了改變,并且已經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沒有落實到行為上,這種情況的學生,筆者認為只達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60.2%的學生能承認自己錯誤,有決心改正并且能落實到行動上,這些學生在道德認知、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三方面都發生了改變,達到了預期的德育效果,選擇“其他”的學生占總數的 1.9%.
4.在與老師相處出現問題時,若老師用“微信或家校通”的形式聯系家長解決問題的話,5.4%的學生會覺得無所謂,沒有產生良好的德育效果;11.3%的學生只是承認自己的問題,僅僅在道德認知上有改變,但沒有更深層的改變,這樣也并沒有達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22.2%的學生會承認錯誤和有決心改正自己的問題,這些學生不僅在道德認知上發生了改變,并且已經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沒有落實到行為上,這種情況的學生,筆者認為只達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60%的學生能承認自己錯誤,有決心改正并且能落實到行動上,這些學生在道德認知、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三方面都發生了改變,達到了預期的德育效果,選擇“其他”的學生占總數的 1.1%.
(二)與同學相處方面
從總體上來看,選擇“聽過不放在心上,無所謂”的學生占總數的 3.0%;選擇“承認自己的問題”的學生占總數的 8.7%;選擇“承認自己的錯誤,并且有決心改正”的學生占總數的 19.0%;選擇“承認自己的錯誤,并且有決心改正他,并落實到行動上”的學生占總數的 68.2%;選擇“其他 ”的學生占總數的1.1%.
從每種聯系方式產生的效果具體來看:
1.在與同學相處出現問題時,若老師用“請家長到?!眮斫鉀Q問題的話,2.2%的學生會覺得無所謂,沒有產生良好的德育效果;9.1%的學生只是承認自己的問題,僅僅在道德認知上有改變,但沒有更深層的改變,這樣也并沒有達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 19.1%的學生會承認錯誤和有決心改正自己的問題,這些學生不僅在道德認知上發生了改變,并且已經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沒有落實到行為上,這種情況的學生,筆者認為只達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68.5%的學生能承認自己錯誤,有決心改正并且能落實到行動上,這些學生在道德認知、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三方面都發生了改變,達到了預期的德育效果;選擇“其他 ”的學生占總數的 1.1%.
2.在與同學相處出現問題時,若老師用“電話聯系家長”來解決問題的話,2.6%的學生會覺得無所謂,沒有產生良好的德育效果;9.4%的學生只是承認自己的問題,僅僅在道德認知上有改變,但沒有更深層的改變,這樣也并沒有達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 20.4%的學生會承認錯誤和有決心改正自己的問題,這些學生不僅在道德認知上發生了改變,并且已經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沒有落實到行為上,這種情況的學生,筆者認為只達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66.5%的學生能承認自己錯誤,有決心改正并且能落實到行動上,這些學生在道德認知、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三方面都發生了改變,達到了預期的德育效果;選擇“其他 ”的學生占總數的 1.1%.
3.在與同學相處出現問題時,若老師用“家訪”的形式聯系家長解決問題的話,3.7%的學生會覺得無所謂,沒有產生良好的德育效果;8.5%的學生只是承認自己的問題,僅僅在道德認知上有改變,但沒有更深層的改變,這樣也并沒有達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 17.6%的學生會承認錯誤和有決心改正自己的問題,這些學生不僅在道德認知上發生了改變,并且已經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沒有落實到行為上,這種情況的學生,筆者認為只達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69.1%的學生能承認自己錯誤,有決心改正并且能落實到行動上,這些學生在道德認知、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三方面都發生了改變,達到了預期的德育效果;選擇“其他 ”的學生占總數的 1.1%.
4.在與同學相處出現問題時,若老師用“微信或家校通”的形式聯系家長解決問題的話,3.0%的學生會覺得無所謂,沒有產生良好的德育效果;8.5%的學生只是承認自己的問題,僅僅在道德認知上有改變,但沒有更深層的改變,這樣也并沒有達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18.7%的學生會承認錯誤和有決心改正自己的問題,這些學生不僅在道德認知上發生了改變,并且已經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沒有落實到行為上,這種情況的學生,筆者認為只達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68.7%的學生能承認自己錯誤,有決心改正并且能落實到行動上,這些學生在道德認知、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三方面都發生了改變,達到了預期的德育效果;選擇“其他 ”的學生占總數的 1.1%.
(三)學習成績問題方面
從總體上來看,選擇“聽過不放在心上,無所謂”的學生占總數的 3.3%;選擇“承認自己的問題”的學生占總數的 8.1%;選擇“承認自己的錯誤,并且有決心改正”的學生占總數的 18.4%;選擇“承認自己的錯誤,并且有決心改正他,并落實到行動上”的學生占總數的 69.9%;選擇“其他”的學生占總數的 0.3%.
從每種聯系方式產生的效果具體來看:
1.在學習成績方面出現問題時,若老師用“請家長到?!眮斫鉀Q問題的話,2.0%的學生會覺得無所謂,沒有產生良好的德育效果;8.5%的學生只是承認自己的問題,僅僅在道德認知上有改變,但沒有更深層的改變,這樣也并沒有達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 19.6%的學生會承認錯誤和有決心改正自己的問題,這些學生不僅在道德認知上發生了改變,并且已經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沒有落實到行為上,這種情況的學生,筆者認為只達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69.8%的學生能承認自己錯誤,有決心改正并且能落實到行動上,這些學生在道德認知、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三方面都發生了改變,達到了預期的德育效果;選擇“其他”的學生占總數的 0.1%.
2.在學習成績方面出現問題時,若老師用“電話聯系家長”來解決問題的話,4.1%的學生會覺得無所謂,沒有產生良好的德育效果;7.0%的學生只是承認自己的問題,僅僅在道德認知上有改變,但沒有更深層的改變,這樣也并沒有達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 18.5%的學生會承認錯誤和有決心改正自己的問題,這些學生不僅在道德認知上發生了改變,并且已經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沒有落實到行為上,這種情況的學生,筆者認為只達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70.3%的學生能承認自己錯誤,有決心改正并且能落實到行動上,這些學生在道德認知、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三方面都發生了改變,達到了預期的德育效果;選擇“其他”的學生占總數的 0.1%.
3.在學習成績方面出現問題時,若老師用“家訪”的形式聯系家長解決問題的話,3.9%的學生會覺得無所謂,沒有產生良好的德育效果;8.5%的學生只是承認自己的問題,僅僅在道德認知上有改變,但沒有更深層的改變,這樣也并沒有達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16.5%的學生會承認錯誤和有決心改正自己的問題,這些學生不僅在道德認知上發生了改變,并且已經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沒有落實到行為上,這種情況的學生,筆者認為只達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70.4%的學生能承認自己錯誤,有決心改正并且能落實到行動上,這些學生在道德認知、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三方面都發生了改變,達到了預期的德育效果;選擇“其他”的學生占總數的 0.7%.
4.在學習成績方面出現問題時,若老師用“微信或家校通”的形式聯系家長解決問題的話,3.3%的學生會覺得無所謂,沒有產生良好的德育效果;8.5%的學生只是承認自己的問題,僅僅在道德認知上有改變,但沒有更深層的改變,這樣也并沒有達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18.9%的學生會承認錯誤和有決心改正自己的問題,這些學生不僅在道德認知上發生了改變,并且已經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沒有落實到行為上,這種情況的學生,筆者認為只達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69.3%的學生能承認自己錯誤,有決心改正并且能落實到行動上,這些學生在道德認知、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三方面都發生了改變,達到了預期的德育效果;選擇“其他”的學生占總數的 0%.
二。不同情況下,不同家校聯系方式對學生產生德育效果的差異分析
(一)與老師相處方面
將上述的統計結果輸入到 spss 軟件,比較不同的情況下不同的聯系方式在德育效果上的差異,結果如下:
通過統計結果,可得到如下結論:
1.聽過不放在心上、無所謂方面,第 2 種處理方式(電話反映)與其他 3種有顯著差異。
2.承認錯誤,決心改正方面,第 4 種處理方式(微信或家校通)與其他 3種有顯著差異。
3.承認自己的問題方面,第 2 種處理方式(電話反映)作用效果最明顯,與第 1 種處理方式(家長到校)和第 4 種處理方式(微信或家校通)差異顯著,第 3 種處理方式(家訪)作用效果最不顯著。
4.承認錯誤,決心改正并在行為上發生改變方面,第 3 種處理方式(家訪)和 4 種處理方式(微信或家校通)作用效果顯著高于第 1 種處理方式(家長到校)和第 2 處理方式(電話反映)。
5.其他方面,第 3 種處理方式(家訪)作用效果顯著好于其他三種。
因此,在與老師發生矛盾的情況下,若想學生達到理想的德育效果,即承認自己錯誤,下決心改正,并且落實到行動上的話,用第三種家校聯系方式家訪或者第四種家校聯系方式微信家校通的方式比第一種家校聯系方式家長到校和第二種家校聯系方式電話聯系效果好。
(二)與同學相處方面
將上述的統計結果輸入到 spss 軟件,比較不同的不同的聯系方式在德育效果上的差異,結果如下:
通過統計結果,可得到如下結論:
1.聽過不放在心上、無所謂方面,第 3 種處理方式(家訪)和第 4 種處理方式(微信或家校通)差異不顯著,但與第 1 種處理方式(家長到校)和第 2種處理方式(電話反映)差異顯著。
2.承認錯誤,決心改正方面,第 2 種處理方式(電話反映)作用效果最明顯,第 1 種處理方式(家長到校)和第 4 種處理方式(微信或家校通)差異不顯著。
3.承認自己的問題方面,第 2 種處理方式(電話反映)作用效果最明顯和第 1 種處理方式(家長到校)差異不顯著,但與第 3 種處理方式(家訪)和 4種處理方式(微信或家校通)顯著。
4.承認錯誤,決心改正并在行為上發生改變方面,第 1 種處理方式(家長到校)、第 3 種處理方式(家訪)和 4 種處理方式(微信或家校通)作用效果顯著高于第 2 種處理方式(電話反映)。
5.其他方面,第 4 種處理方式(家訪)作用效果無顯著差異。
因此,在與同學相處發生問題的情況下,若想學生達到理想的德育效果,即承認自己錯誤,下決心改正,并且落實到行動上的話,用第一種家校聯系方式家長到?;蛘叩谌N方式家校聯系方式家訪或者第四種家校聯系方式微信家校通的方式,比第二種家校聯系方式與家長電話聯系效果好。
(三)學習成績問題方面
將上述的統計結果輸入到 spss 軟件,比較不同的不同的聯系方式在德育效果上的差異,結果如下:
通過統計結果,可得到如下結論:
1.聽過不放在心上、無所謂方面,第 2 種處理方式(電話反映)和第 3 種處理方式(家訪)作用效果比較好,顯著高于第 1 種處理方式(家長到校)和第4 種處理方式(微信或家校通)
2.承認錯誤,決心改正方面,第 3 種處理方式(家訪)作用效果最差,顯著低于其他 3 組, 第 1 種處理方式(家長到校)和第 4 種處理方式(微信或家校通)無顯著差異。
3.承認自己的問題方面,與第 1 種處理方式(家長到校)、第 3 種處理方式(家訪)和第 4 種處理方式(微信或家校通)差異不顯著,效果顯著高于第 2種處理方式(電話反映)。
4.承認錯誤,決心改正并在行為上發生改變方面,第 1 種處理方式(家長到校)、第 2 種處理方式(電話反映)和第 3 種處理方式(家訪)無顯著差異,但第 2 種處理方式(電話反映)和第 3 種處理方式(家訪)顯著高于第 4 種處理方式(微信或家校通)。
5.其他方面,第 4 種處理方式(家訪)作用效果差異不顯著。
因此,在學習成績方面面出現問題的情況下,若想學生達到理想的德育效果,即承認自己錯誤,下決心改正,并且落實到行動上的話,用第二種家校聯系方式家長老師電話聯系或者第三種方式家校聯系方式家訪的方式,比第四種家校聯系方式與微信或者家校通聯系效果好。
三、不同性別,不同家校聯系方式對學生產生的德育效果的差異分析
從得出的數據可以看出,綜合來看不同的性別對最能產生德育效果的家校聯系方式是有差異的,對男同學而言,在落實行動這個效果上,第四種方式(微信或家校通)與其他三種聯系方式有顯著性差異。第一種方式(家長到校)和第二種方式(電話反映)差異不顯著;對女同學而言,在落實行動這個效果上,四種方式間兩兩比較,差異顯著。其中第三種方式(家訪)與 其他三種聯系方式有顯著性差異,其次是第一種方式(家長到校),第四種方式(微信或家校通)。
因此,在對待男女同學時,老師聯系男同學家長時,盡量采用家校通或者微信等軟件的方式,聯系女同學家長的時候可以選擇家訪等比較正式的聯系方式。
四、不同年級,不同家校聯系方式對學生產生的德育效果的差異分析
由于本次調查的條件限制,僅僅針對七、八兩個年級學生進行了調查,因此,結果只包括了七、八兩個年級的差異比較從得出的數據可以看出,綜合來看不同的年級使學生能在行為上發生變化的家校聯系方式是有差異的,對七年級的同學而言,第三種方式(家訪)相比于其他三種聯系方式差異最顯著。其次是第四種方式(微信或家校通)。第一種方式(家長到校)和第二種方式(電話反映)之間差異不大。對于八年級的同學而言,第四種方式(微信或家校通)與第一種方式(家長到校)和第二種方式(電話反映)差異顯著。第三種方式(家訪)和第四種方式(微信或家校通)間差異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