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家校聯系對學生的德育效果探析
【緒論】學校與家庭共同作用下的德育研究緒論
【第一章】家校合作促進中學生德育效果理論闡釋
【第二章】家校聯系的現狀及其特點
【第三章】不同的聯系方式對學生產生的道德效果分析
【第四章】家校合作實施的建議和對策
【參考文獻】中學生德育中家校合作應用研究參考文獻
第一章 家校合作促進中學生德育效果理論闡釋
理論是實踐的指導,在深入實踐之前,掌握完善的理論知識是必須的,這樣才能支撐整個實踐研究。道德不論是對社會、還是對個體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只有通過有效的家庭與學校的合作,才能將提高德育效果從理想變成現實。本章將集中于家校合作的理論基礎的詮釋,提出家校合作的基礎上,提高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意義。
一。家校合作的理論基礎
由于學校教育的出現和發展,不論是學者還是家長學生都會積極關注學校與家庭關系的問題,隨著對家庭與學校的關系的越來越緊密,大家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也越來越關注。就現在來看,因為學校的職能和家庭的職能,以及家校溝通方式方法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家校合作的問題便更加引人矚目,教育學、社會學等各學科的學者都以新的視角來看待家校合作關系。
(一)生態系統理論
根據布朗芬布倫納(Urie Bronfenbrenner)在發展心理學領域中提出的個體發展模型理論,強調發展的個體始終處于環境系統之中,而且這些環境系統是相互影響的。在這些系統中,不同的系統與個體的相互作用并影響著個體發展。
個體所處的不同系統環境由微系統、中間系統、外層系統和宏系統交互組成。[28]微系統是最里層的系統,指個體在環境中經歷的環境體驗,對大多數剛出生的孩子來說,微系統僅僅包括家庭,隨著孩子的慢慢成長,當他們進入幼兒園、學校以及與伙伴和老師的交往的時候,這個系統就變得復雜了,這時教師和同伴構成的校園環境是微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部系統指嬰兒或者成長的兒童直接參與的各個微系統之間的聯系以及各個微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如學校、家庭和同學伙伴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關系。布郎芬布倫納認為,如果各個微系統之間的相互支持性較強,那么個體則比較容易實現最優化發展。學生并未直接參與的,但卻影響個人以后發展的社會系統叫做外部系統,比如,父母在社會接觸的環境會影響父母在家中的言行舉止,影響孩子與父母的感情關系,影響一個家庭的感情氛圍,并因此影響父母的撫養質量。宏系統指孩子們的文化環境或亞文化環境。
宏系統作為意識形態,一般影響和規定著社會對孩子采取的態度,影響和規定著對孩子的評價和要求,比如,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孩子應努力達到的目標等。
因此,根據布郎芬布倫納的觀點如果各個微系統之間的相會支持性較強,則利于個體最優化發展,所以有必要釆用系統生態理論來研究分析學生家庭和學校的關系。
(二)共同責任理論
愛潑斯坦(Joyce Epstein)將家校合作分為分開責任和共同責任兩方面。所謂共同責任,即要求老師對學生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肩負起同樣重要的責任。這就需要家長和學校的雙向溝通,并且注意保持溝通的順暢,對于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和孩子在家的生活表現進行及時的交換信息,互相提出自己對于對方行為的期望,雙方采取積極的行動,并在溝通中及時反饋各自的實施行為和結果。在提出這個理論的同時,愛潑斯坦教授也展開了美國教師幫助家長參與學生作業項目,這個案例能更好的支持共同責任理論:他在 1987 年提出了初等教育中的“教師協助父母參與學生的作業”的項目(Teachers Involve ParentinSchoolwork,TIPS)。該項目的目的有以下幾點:(1)加強父母對孩子的作業情況的了解;(2)為了刺激和提升自己的孩子向家長報告學校每一天活動的愿望,幫助孩子提高表達能力;(3)提高在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各種學習活動的參與程度;(4)促進各門功課的完成。學校將會定期舉辦家長會,老師和家長會一起以數學、科學、語文和健康等課程的學習效果為主題與家長展開討論。[29]
在以往人們的印象中,各門功課以及道德品德教育學習應該就是老師在學校中進行的,家長只需要照顧好學生的飲食起居即可,比如,讓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因此,被動的接受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更沒有主動參與學校事務的觀念和想法。在溝通上也就是一些單向的。根據共同責任理論更能支持本研究,家長與學校應該積極主動的聯系,并且聯系的方式也應該多樣化。
(三)最近發展區理論
最近發展區理論是由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Л。С。Выготски)提出來的。維果茨基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在兒童的發展方面,有效的教育能起到主要作用和促進作用,不過在這之前需要判定學生的兩種發展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水平是兒童經過學習后可能達到的水平,具體表現為“兒童自身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不過在大人的協助下,在團體活動中,通過自己努力和大人的幫助下卻能夠完成的任務”.“最近發展區”指的就是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30]
清楚了解學生“最近發展區”,對學生的發展水平有很大的幫助。雖然他的研究結論主要是就智力方面而言的,其實在學生各個方面的發展都存在著“最近發展區”的現象。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同時,最好以個體道德的發展潛能為依據,選擇正確的道德教育方式。
在本研究中,通過對學生對不同問題最希望老師與家長用那種方式聯系和不同問題的不同聯系方式的德育效果兩個問題的調查結果,就是運用了這個理論。這兩個結果的調查也能給老師在處理學生德育問題時提供更多的選擇。
二。家校合作對學生德育效果的影響
(一)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各具優勢
學生的成長受到熏陶時間最長的地方是家庭,而學生能夠接受正規、系統教育地方是學校,這兩者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都是無法取代的,而對于學生的道德教育方面,二者卻也是也是各有優劣,相輔相成。
若是單單從家庭教育這方面來看的話,道德教育則在家庭教育中占據主要地位。這歸功于家庭教育在德育方面占據的先天優勢,因為父母與子女之間固有的血緣關系,其親情占主導的引導作用是任何其他關系都代替不了的。正是借助于這種特殊關系,家長才能夠對子女“以情動人”,長期、直接的進行引導、熏陶,傳遞給孩子最積極的能量,而這種方法對于子女良好道德素質的培養更為強烈、有效。另外,作為孩子成長根本源頭,家長與孩子之間接觸時間最長,了解更為全面、細致,只有這樣才能夠根據孩子的根本情況,對孩子進行品行教育以及引導才更強。同時,因為家長與孩子相處時間長,經歷的也更多,這樣可以根據更多生活中的小事作為題材,對孩子進行德育教育,這種因事而異、遇物而誨,的隨時教育的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如果能夠很好的把握這些家庭德育的優勢,其德育教育的效果是其他教育方式無法比擬的。作為學校一方,育人是學校的本職工作。但是一定要利用學校在育人方面的優勢,就是其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不論是學校的管理人員,還是普通的教師,他們一般都在學習并具備了專業的德育指導能力,并且具有較多實踐經驗,因此有計劃、有系統的教育方法則是他們的優勢。同時,學校與教師在其“傳到授業”的過程中,磨練并掌握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些方法往往能夠能取得令人驚訝的教育成果,并且,在校園環境中,孩子能夠更多的與同齡人接觸,因而能夠營造出相互促進,積極向上氛圍,在這種積極的德育環境中,學生更容易得到引導和感化。
(二)一加一大于二
布郎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支持了一加一大于二效應,即:如果各個微系統之間的相會支持性較強,則利于個體最優化發展。這跟我們所希望的結果不謀而合,正因為家庭和學校在德育方面各自占有優勢,所以,如果老師能可以研究出一個與家長積極溝通的方法,則達到家庭和學校間的密切協作將會很容易實現,家長也會利用學校的指導在對學生進行德育過程中發揮更有效的作用,而如果學校能夠得到家長的支持,便能更好地把其育人的優勢在德育中加以貫徹、實施,從而使得德育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當前,家校合作的范疇已經從幼稚園擴展到初中、高中。這個時期是孩子的可塑性是在其成長過程中較強的一段。若在德育過程中家校之間能夠相互配合,便能對孩子產生積極并且深刻的影響。因此,有很多幼稚園、小學以及初中致力于尋求多式多樣的學校與家庭間的合作方式,共同進行孩子的德育工作。從家長對學校道德教育的參與情況看來,一些學校積極邀請家長為學校的在德育方面的計劃提出建議,比如,可以借助家長開放日等機會向學校提出切實的意見等。從學校對家庭品德教育的指導角度來看,一些學校給出書面德育的資料加以詳盡細致的指導,開辦家長學校進行系統的引導,推出家校聯系卡便于溝通交流,通過家庭訪問增強對家庭德育工作的了解,開展家長經驗交流會以及咨詢會以討論品德教育問題等。在實施這些具體的合作方法的時候,學校更加希望家長能與教師更好的互動,相互交流德育方面的心得體會,以便獲得更加明顯的品德教育效果。
事實上,在實際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德育方式已經被很多學校所采納,只是其方式方法略有不同。家校合作的發展正說明了其存在的價值,同時也啟發了我們思想,同時也讓我們去尋求它所涵蓋的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