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企業內部審計的價值增值性實證研究
摘要:本文選取深市上市公司的2011-2013年的數據作為樣本,分析了內部審計質量和公司業績的關系。研究發現: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企業業績呈正方向變動,內部審計的規模和企業業績呈正方向變動,內部審計制度的建立與否以及成立內部審計部門的目的和企業業績不存在明顯的聯系,這表明中國上市企業的內部審計未能得到真正落實。內部審計盡管能夠有助于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然而作用卻不大。雖然部分上市企業成立了內部審計部門,然而未能有效利用內部審計的功能。
關鍵詞:內部審計質量 企業價值
一、引言
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充滿挑戰,公司治理的地位隨之愈發重要,眾多學者對也開始其進行深入分析。內部審計對公司治理來說,極為關鍵,所以應當做好此項工作。若因為持續變動的環境與形勢推動了當代企業制度的形成,則持續變動的企業環境推動了內部審計功能的變化。當前企業所面臨的環境充滿機會與挑戰,企業愈發重視環境變動中潛在的風險,并且愈發渴望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風險。特別是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后,企業普遍開始重視風險防范,外部審計已然無法單獨擔當此重任,這個時候,就應當借助內部審計,所以,內部審計對企業來說,極為關鍵。構建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強化對風險的管控,能夠有力的推動企業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從國外引入內部審計,盡管引入時間很短,然而發展十分迅猛。我國內部審計協會參考歐美的好的做法,結合中國的實際,出臺了相關的準則,從而推動內部審計的順利進行。在2003年,國務院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條例》與《內部審計準則》,將內部審計提升到了法律層面。2007年,證監會發布通知,要求公司開展專項治理,強制規定上市企業必須成立內部審計機構,這凸顯了內部審計的重要性。在2008年,財政部、證監會、審計司、銀監會等國家部委共同出臺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兩年后,共同出臺了《配套指引》,這意味著我國建成了以規避風險與管控造價為核心的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內部審計的重要性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就當前經濟發展的實際來說,內部審計能夠有效地對風險進行確認,幫助企業做好風險管控工作,以此企業有必要將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相結合,在確保內部審計原有地位的前提下,合理配置資源,確保內部審計公正、客觀,從而彌補內部控制的缺陷,確保公司價值最大化的實現。
二、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
Gramling et al,(2004)研究表明審計委員會以及經理層的特性能夠對內部審計的質量產生很大的影響,應當充分重視這些因素。Felix(2009)認為內部審計和審計費用呈反方向變動。這里面,在衡量內部審計的作用大小的時候,主要參考因為內部審計縮減的工作領域的比率。Wallace(2008)研究表明,改進內部審計的質量能夠減少外部審計的成本。Brownetal(2012)研究發現,有效的內部審計能夠約束盈余管理現象的發生。
(二)國內研究
薛梅(2011)基于5個視角分析了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當前狀況,這5個視角包括控制的環境、主體、對象、方法、準則。以此為基礎給出了改善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舉措,主要有: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強化內部審計規范,明確內部審計的準則。王守海、楊亞軍(2009)將審計成本作為解釋變量,將內部審計質量作為被解釋變量,以此為基礎展開了實證研究,分析了兩個變量的存在的聯系。有關內部審計質量的考察,主要側重于3個方面:內部審計人員的客觀性、業務水平、內部審計機構的大小。通過實證分析得出,如果內部審計質量為優,那么企業的審計成本就很小,如果高管擁有的股票比例過大,那么審計成本就會上漲。蔡春、蔡利等(2009)研究表明,內部審計的質量優,盈余管理出現的概率就越小,內部審計能夠有效地防范人為增加利潤的行為的發生,這也意味著內部審計能夠決定財務報告的質量。上述結論能夠指引企業改善企業治理,并且有助于選擇最佳的衡量指標。程新生、張宜(2005)分析得出,大企業內部審計級別高,一般選取董事會、監事會以及總經理的領導方式,而小企業則大多選擇財務主管的領導方式。領導方式不同,企業的業績自然就存在差異,然而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內部審計的有效性都未能得到充分的體現。所以,應當構建系統的內部審計制度,增加審計的范圍,轉變內部審計的職能,從而有效的提升企業的業績。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衡量內部審計質量的指標包括:內部審計部門獨立與否、內部審計師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內部審計師對財務報告的幫助、內審制度建立與否、成立內審機構的目的。這里面,內審人員的業務水平與職業道德的衡量主要是參考審計人員的工作年限和企業對內審人員的培訓時間。按照審計法規的要求,審計人員進行審計的時候,需要確保其擁有獨立性。內部審計的獨立性,需要審計人員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以事實為基礎進行審計。按照內部審計的含義,內部審計可以借助詢問與確認來提升組織的價值,要但這必須建立在內部審計獨立的基礎之上。所以,內部審計獨立性越強,就越能夠增加公司的價值。獨立性對審計而言極其重要,內審機構獨立性越強,就越能夠提升內部審計的質量,進而提升會計信息的質量,降低虛假財務報表出現的概率。石恒貴、劉斌等(2009)通過分析得出,由董事會與經理層管理的內部審計可以顯著地增加企業業績,并且由董事會管理的審計的企業業績要比后者管理的審計的企業業績好。對此,本文提出了假設1:
假設1: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企業業績呈正方向變動通常來說,內部審計規模大越大,其得到的經費就越多,從而能夠吸引更多的內部審計師來幫助制定財務報表,簡化財報審計的步驟。因此能夠用內審規模來幫助制定財務報表。此外,企業雇傭員工需要負擔包括工資在內的各種支出,支出越多,意味著企業管理人員將內審部門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相應的,內部審計的質量就越好。若內審部門財力雄厚,它就能夠更有效地監督企業戰略,防止出現戰略誤判,避免經理人員的投機行動,提升財務報表的質量。根據劉國常、郭慧(2008)的觀點,中國上市企業的高管在分配內部審計師的時候,主要考慮內部控制的要素。內審人員數目越大,意味著內部控制的不足越能夠得到克服,從而內部審計的質量就越好。鑒于此,本文提出假設2:
假設2:內部審計規模和企業業績呈正方向變動內部審計對審計人員進行審計的步驟、方式和注意問題做出了詳細規定,確保了內審工作高效、合法的進行。內部審計屬于內控機制的一種,能夠推動企業健全內部控制,確保運營合法,維護財務報表真實性、達成企業目標。建立審計委員會、成立內審部門、形成內審機制能夠完善財務控制,實現預期財務目標(程新生、孫利軍等,2007),推動內部審計的順利進行。因此,本文提出假設3:
假設3:形成內部審計制度能夠增加企業業績到現在為止,中國上市企業成立內部審計部門絕大多數是出于自愿,僅有少數企業是因為證監會的要求才成立。若上市企業是出于自愿的話,意味著經理層非??粗貎炔繉徲?,能夠確保內部審計的質量,增加企業的價值。但是如果是后者的話,就無法有效發揮內部審計的功能。所以,此文提出假設4:
假設4:內部審計部門成立的目的會對企業業績產生影響,資源成立內部審計部門能夠增加企業的價值,而迫于無奈才成立內部審計部門則會阻礙企業價值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