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對貧與富的看法
孔子對富貴與貧賤的看法,其實是非常富于人情味兒的,不同于一些宗教把財富看作罪惡,也不一味地要求人們安貧樂道."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承認人們追求發財做官是正常的愿望; 同時也承認,"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只是,得到富與貴、擺脫貧與賤,要符合"道".
實際上,孔子不排斥財富,只不過不贊成過于追求罷了.在論語述而第七篇第十二章里,孔子說: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如果發財可以追求到,即使做個市場看門人,我也干.如果追求不到,我就做我愿意做的吧.也就是說,如果有可能發家致富,就是做別人認為比較低下的工作也無所謂.但是,發財要有機遇,不是想發就能發的,沒有發財的條件,也不要硬拗,從容地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做事.也暗含了"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意思.因財富地位不同,孔子對不同階層的道德評判標準也不同.
先說知識分子.這個階層是不一樣的,他們有對真理的追求,所以當淡看金錢與地位.孔子對不"安貧"的所謂知識分子是持否定態度的.里仁第四篇第九章,子曰: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粗茶淡飯為恥,這種人不值得跟他討論.對比現在的一些知識分子,不甘寂寞,爭名圖利,不說也罷.
再說富人和窮人.學而篇第十五章: 子貢曰: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 "可也;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憲問篇第十章: 子曰: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對富人的要求是"無驕","好禮",就是不傲慢,愛好禮制.人一闊臉就變,所以傲慢無禮,這是一般規律.但孔子認為富人做到"無驕""好禮"很容易,毫不寬容.而對窮人,雖然也要求"無諂",就是不逢迎巴結,最好是"貧而樂",即使貧窮也不妨快樂,但認為,要做到"無怨",不抱怨,不發牢騷,卻很難.
另外,窮人光榮還是富人光榮? 論語泰伯篇第十三章說: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 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充滿了辯證法的意味.孔子認為,在公平正義的社會里,貧窮卑賤,不是什么光榮的事; 在缺乏公平正義的社會里,而富且貴,更不值得炫耀.
二、我國貧富矛盾產生的根源
探討財富矛盾,需要從理論上厘清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富人群體和貧困人口的社會現象和社會事實.弄清楚貧富矛盾產生的物質基礎、形成的歷史前提、演化的現實根源以及貧富矛盾尖銳的基本緣由是探討財富矛盾的一個基本理論前提.[3]
\\( 一\\) 有限的社會財富是貧富矛盾產生的物質基礎
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大量并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經濟發展的落后,社會生產還不能滿足普遍社會成員的要求.中國存在著經濟基礎差、人口多等客觀歷史原因,中國經濟總量增長雖然很快,但是人均水平比較低,發展的質量也相對較差,絕大多數人的生活還不夠富裕.
在此基礎上,有限的社會財富在社會成員及其所屬階層之前的分配的不平衡性,是的貧富矛盾更加尖銳和突出.社會成員之間的勞動質量上的差別直接與知識技術等生產要素緊密相連,成為影響貧富矛盾的重要函數.
\\( 二\\) 規律性的社會發展是貧富矛盾形成的歷史前提
由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工業化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由于我國農村生產條件落后,生產力水平低下,勞動者的文化素質較低和思想觀念滯后,收入水平低,生活質量差,生活環境惡劣的歷史事實.同時,沿海與內地的區域二元經濟結構形成區域收入差別,這使得貧富矛盾復雜化.
伴隨著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進程,社會分工也越加精細,社會勞動從產業、行業、專業、職業構成也越來越復雜化和多樣化,勞動者隊伍的分化使得一個隊伍里既存在最簡單的體力勞動也存在高度復雜的腦力勞動.勞動效率差別越大就決定著收入差別的擴大.
\\( 三\\) 必然性的社會變革是貧富矛盾演化的現實根源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提出的"改革開放"使得社會變革和利益格局調整,這也必然會引發各種社會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禪理水平決定了其所有制結構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格局,多種類型的所有制經濟決定了多元化的分配方式存在的合理性,導致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
\\( 四\\) 無序性的社會轉型是貧富矛盾尖銳的基本緣由
由于改革措施的不配套和政策法規不完善,以及政治體制改革相對滯后,導致中國社會新舊體制并存、交叉和碰撞,造成中國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思想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無序狀態.但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換過程中,社會轉型的無序性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實誠經濟體制的局限性.
市場經濟機制是一種自由競爭的機制,它以機會均等為起點,遵循價值規律和按效益分配的原則,通過競爭現實優勝劣汰,必然造成競爭優勝者與失敗者之間的貧富分化.市場經濟本身的局限性所造成的事實上不平等,不能很好解決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問題.特別是,社會主義實誠經濟體制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實誠機制發育的不健全、市場競爭的不規范、法規體系建設的嚴重滯后,進一步擴大了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第二,宏觀調控機制的滯后性.面對市場經濟不健全和市場本身存在的缺陷,對市場的非規則競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監督,聽任市場這只無形的有缺陷的手自發地調節,加之缺乏完善的收入再分配調節機制,無力促使社會成員的收入相對均等化,不可避免地產生一系列后遺癥,造成了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亂.[4]
三、緩解和協調我國貧富矛盾的建議
在孔子所處的年代,貧富對立已嚴重威脅舊有的統治和社會秩序.孔子看到這個重大社會問題的嚴重性,提出了一個"安貧"的解決問題方案.《論語 - 顏淵》中提到: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論語》中提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論語 - 憲問》篇中提到: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 - 里仁》篇中提到: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述而》篇中提到: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對于社會分配原則,《季氏將伐顓臾》中提到: "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其含義是: 他們不怕貧困而擔憂分配不均勻,不怕人少而擔憂不安定.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 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 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依照這個道理,原來的遠方的人不歸服.
在社會主義社會,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5]協調和緩解貧富矛盾,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全民的物質基礎; 同時,要重新審視現行的分配制度,進一步明確影響我國居民收入差別變化的因素,有針對性第實施政策調控,縮小貧富收入差距,由其是要抑制兩極分化的形勢.
要重視非正常收入和過大的貧富差距,要高度重視和認真加以解決,必須適時地調整或控制收入差距的程度.
\\( 一\\) 縮小城鄉差別和區域差別有助于階層差別的縮小.
\\( 二\\) 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可以為改善低收入階層的生活創造物質條件,國家實施扶貧戰略有助于減少貧困人口,降低貧困率.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其覆蓋面的擴大,這些措施都有效的提高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
\\( 三\\) 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有效的調整不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分配機制,完善相關的經濟和社會政策,健全有效的收入和財富分配的調控機制.
\\( 四\\) 非正常收入的頻率和額度隨著社會經濟總量的擴大而增加.
遏制非正常收入必須健全和落實法律制度體系,以法制化、秩序化來予以規范和約束,將非正常收入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或程度內.
參考文獻:
[1][2]董仲舒. 春秋繁露·度制[M].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3]龔秀勇. 和諧社會視野中的當代社會矛盾問題[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184.
[4]楊清濤等. 社會轉型期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研究[M]. 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133.
[5]< 鄧小平文選 > 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