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摘要
一、 現今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產生存在的問題
二、城鄉差距的根源及產生的原因
三、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具體措施
(一)實現農業現代化
(二)改革戶籍制度,實現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三)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提高勞動者素質
(四)改善體制的不合理現狀,打破城鄉隔離的不合理現狀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
一、 現今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產生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舉世矚目,但也面臨著國內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問題的困擾,使我國和諧社會建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研究現階段收入分配差距問題的表現、成因及存在的問題迫在眉睫。如城鄉差距擴大造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加劇、公務員不斷漲工資,而工人收入增長緩慢等都是收入差距帶來的原因,造成一些社會不穩定因素。
二、城鄉差距的根源及產生的原因
我國城鄉差距的擴大,不僅在物質基礎上有差距,最主要的是城鄉間 人口流動的限制使城市人均的資源總量快速增加,而農村人均資源很難增長。一方面是產業不斷地向城市聚集,各種物質和文化成果向城市聚集;而另一方面,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后,并未被城市真正所吸納,相當一部分勞動力仍游離于城市產業部門之外。這大大地限制了中國城鄉 間和地區間的勞動力流動,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我們可以把原因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 歷史的原因
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央政府選擇和推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構成城鄉差距形成的根源。其主要實施機制的三套馬車:農產品的統購統銷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戶籍制度嚴重扭曲了生產要素市場,直接造成日益強化的二元經濟結構。
<二> 制度和政策層面的原因
\\(1\\)金融制度方面,由于農業效益低、風險大和銀行對城市的偏好,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農業發展銀行對農業的貸款日益下降。\\(2\\)財政制度方面,政府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總量不足;投入結構不合理;支出部門分割嚴重,有限的資金不能形成合力。\\(3\\)稅收制度方面,城鄉稅賦不公平,農村稅率偏高。另外,農村稅費改革后,稅制仍不科學,農民負擔過重。\\(4\\)土地制度方面,當前的城市擴張熱是有利于城市,政策是偏向城市,在實際操作上不利于農民。\\(5\\)戶籍制度方面,國家明確將居民區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兩種不同戶籍,人為將城鄉居民分割為兩個在發展機會和社會地位方面不平等的社會集團。\\(6\\)城市偏向方面,在我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急于趕超工業化國家的渴望沒有達到預期情況下,城市居民作為改革體制以前的受益者,對政府形成一種壓力,以便保護他們的相對福利,造成再次城市偏向。\\(7\\)干部隊伍方面,鄉鎮機構臃腫,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非編制定額的干部和工作人員急劇擴大,形成惡性膨脹,加重了鄉鎮財政開支,全國鄉村兩級負債接近萬億元。
<三> 體制的原因
城鄉隔離的體制結構,使各種要素的相互流動受到制約,這不僅包括物質資源要素還包括人力資源要素及技術要素等。醫療衛生方面,城鄉之間的衛生資源分配不均、醫療保障不平等,導致農村公共衛生和預防保健工作薄弱,農民缺乏基本的醫療保障。\\(3\\)社會保障方面,與城鎮社會保障相比,農村社會保障建設非常薄弱;在國家的財政支出中,只有少數用于農村社會救濟;農村除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外,其他社會保障項目基本沒有建立起來。
<四>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的原因
教育方面,精英教育致使教育資源和文化設施的城鄉投入不平等,最終使農村人口主要由受過初中和小學教育的群體構成,城市人口主要由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群體構成,這無疑是城鄉差距的最大不平等。繼續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方面,由于對城鄉的偏好不同,繼續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多集中于城鎮,而少見于農村,造成城鄉從業人員素質和結構的較大差距。
<五> 發展戰略的原因
非均衡發展戰略的慣性推動是城鄉差距繼續擴大的原因,它不僅促進城市的產業快速發展,且各種基礎設施也不斷得到加強,并將農村遠遠拋在后面。由此造成的城鄉物質基礎的差距將繼續拉大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
<六>產業政策的原因
國家及政府對城鎮產業的發展具有明顯的政策性偏向,并輔之以財政、金融、外貿和法律等部門的差別待遇,導致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近年來,我國扶貧資金的轉移
<七>是行業收入差別的原因
行業收入差別的形成取決于行業腦力勞動程度、行業人均資產占有量、國家行業政策、行業產品或服務的短缺程度等多種因素。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行業市場化程度不夠,而人為的壟斷更造成某些行業的利潤率居高不下,致使行業間的收入差別有增無減。壟斷排斥競爭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有些部門和單位憑借行業壟斷構筑市場準入壁壘,造成企業之間的競爭機會不平等;二是某些部門和單位在吸納就業方面采取武斷措施,造成勞動力之間的競爭機會不平等。在這些部門和單位,即使勤雜工的收入和待遇也很高,人工成本直線上升。行業之間收入差別的擴大致使供職于不同行業的城鎮居民收入差別在不斷擴大。
<八>隱性收入原因
現實生活中,人們習慣于把收入等同于工資,卻把工資外的收入忽略了。實際上,在工資收入以外,許多人的收入中存在大量的隱性收入,一些具有壟斷性的行業和部門,由于缺乏競爭機制,以及管理體制方面存在的弊端;他們能夠獲得工資收入以外的灰色收入,使收入差距逐年擴大。另外,一些人的待遇收入中存在一部分實物形式的表現,特別是級別較高的干部和企業經營者所享有的待遇收入,其所存在的形式更為豐富。由于這些收入都有一定的價值,可以以貨幣表現出它的價值,所以也是貨幣收入,而享受這種待遇的人也因此減少了其工資支出,所以等于相對地增加了個人的工資收入。這些收入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 <九>觀念的原因 城鄉市場意識的差異。農村居民仍保留著自古以來“多子多?!?、“離 土不離鄉”、“老婆娃娃熱炕頭”的小農意識,市場觀念淡化,外出務工的人口遷移動機不強,其比率遠遠低于城鎮人口的外出務工比率。農村居民法制觀念不強。至今農村基本沒有建立起農民的維權組織,缺乏法治的觀念。
三、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具體措施
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要統籌城鄉發展,更加注重加快農村發展,要 運用稅收對分配的調節等經濟杠桿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在更大范圍和程度上縮小收入差距。 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
(一)實現農業現代化
實現農業現代化我們必須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模式推進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從而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
(二)改革戶籍制度,實現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目前,中國農村的低保存在嚴重的保障不足,擴大對農村居民的低保覆蓋面和提高其低保水平是完全必要的。在政府支出結構上,應當將社會保障和收入再分配放在重要位置。增加社會保障體系的資金投入,逐漸提高社會保障補助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對于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險,可以納入城鎮管理,采取統一的城鎮社會保險計劃模式,由企業繳費。同時,養老保險的制度設計應該具有便攜性,并且可以將城市和農村的養老保險體系有效銜接。
(三)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提高勞動者素質
要調整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首先要搞好勞動力轉移前的培訓,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師的整體水平;其次將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結合起來,延長農村適齡青年的在讀時間,推遲其就業時間;最后根據勞動力轉移的要求,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加強農村勞動力的技能教育,逐步建立起職業培訓與農村分工分行業相銜接的機制。
(四)改善體制的不合理現狀,打破城鄉隔離的不合理現狀
國家應賦予農民充分享受自由進城和自由遷移的權利,積極推進城鄉之間各種要素的自由流動。切實改進農村公共醫療衛生狀況。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之間合理界定責任,在城鄉之間公平分配衛生資源,完善中央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制度,加強政府對農村衛生的支持力度。堅持城鄉一體化的政策導向,探索建立多層次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縮小城鄉社會保障水平的差距。
參考文獻
[1] 賈小玫.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與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研究[J].經濟論壇,2005,(9).
[2] 陳享光.當代中國經濟[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
[3] 周叔蓮,郭克莎.中國城鄉經濟及社會協調發展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