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始于 20 世紀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西方國家。新公共管理運動以“經濟人”假設為前提,以市場為價值導向,追求絕對的效率、經濟和效益。新公共管理運動的開展為世界各國公共部門的管理及行政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從此,新公共管理就成為了世界各國進行公共部門管理及行政改革的代名詞。
我國也積極研究分析西方國家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從中尋求發現適用于我國公共部門管理與行政改革的理論及實踐。
一、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及主要思想
( 一) 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
新公共管理運動以經濟學和管理學為基本理論基礎。其中新公共管理的經濟學基礎主要有公共選擇理論、委托代理理論和交易成本理論。
公共選擇理論是研究政府失靈的理論,如果實施公共選擇,就是實行政府計劃控制,政府進行統籌管理,其存在諸多缺陷: 官僚取代公眾,根據自身需求定位社會需求,導致供求不合理; 官僚組織在社會物品供應上存在很大的滯后性,不能即時響應,及時供應; 官僚政治無法滿足市場的多樣化要求,只能提供種類有限的物品。
委托代理理論是研究政府作為公眾代理的理論,政府作為人民的代理人幫助民眾進行一系列活動,但是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間存在較大的信息不公平性,從而導致溝通效果較差,并且通過代理機制增加了社會支出,是一種浪費現象。
交易成本理論主要將政府與市場進行比較,認為通過市場建立市場競爭機制不僅能夠增加選擇性,還能促進市場競爭的形成,從而減少交易成本和基礎成本。
新公共管理的管理學理論基礎認為政府與私營部門的管理沒有本質區別,處于市場環境中的私營企業的管理模式、方法以及原則也能用于公共部門管理,并且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 二) 新公共管理的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的主體思想在于“效率”,即提升資源配置能力和效率。新公共管理的興起源于西方國家對全球化、信息化及知識化的處理,政府為了效仿市場,追求效率,提升管理能力,從而進行了新公共管理運動。
新公共管理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從理論上看,新公共管理是政府為克服傳統行政管理模式,重新審視公共部門管理與行政概念,對私營部門技術變革重新認識,對政府和社會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調整,形成的一個追求效率的行政管理機構。從實踐上看,新公共管理是一種全新的理念,旨在通過具體實踐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解決國家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
經過西方前期對新公共管理的開發研究,再加上后人針對性的總結論述,新公共管理思想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 政府放松集權,權利下放,實行分權管理,讓地方政府有更多的機會了解人民的真實需求,從而能夠針對民眾需求及時做出響應。
2. 在行政管理流程中引入競爭機制,提升流程效率。
3. 政府管理重宏觀,起導向作用,微觀管理與控制應該由地方政府或更多地由市場機制自行調節控制。
4. 政府應注重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的質量、效率以及效果。5. 政府服務應以市場為導向,追求價值最大化,滿足大眾需求。
二、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管理模式
( 一) 市場模式
新公共管理的市場模式強調的是競爭機制的引入,通過競爭降低總體服務成本和費用,同時還可以增加服務種類、數量,使客戶選擇性大、滿意度高。
新公共管理的市場模式是以市場為導向的戰略性改革,鼓勵政府放松集權管理,主張權利下放。同時,鼓勵對政府部門的組織結構進行重新布置,將大的政府組織分解成為小的組織結構,在小的組織結構之間形成競爭局面,在競爭中提高效率。最后,將政府部門的服務職能分配給分散的小組織部門或私營及半私營組織,與公共部門的社會服務形成競爭,擺脫政府公共部門的壟斷控制。
( 二) 參與模式
參與模式源于西方管理學的參與決策機制。
參與模式鼓勵民眾參與政府決策的全過程,并且享有一定的發言權和建議權,以真正了解民眾的真實需要和價值取向。這種決策方式由于民眾全程參加,從而避免了決策在實施過程中受到民眾的拒絕與阻礙,反映出政府公共部門對人民大眾的重視。
參與模式的建立是政府管理從統治型向治理型轉變的開端。
( 三) 非管制政府模式
非管制政府模式是一種創新的政府工作方式,此模式避免了傳統政府工作的繁文縟節,將大量與實際工作無關的工作程序全部剔除,重新整理組織結構和服務流程,讓任何一個工作流程和行動都能獲得最高效率,取得最好的效果。
( 四) 靈活政府模式
靈活政府模式是對政府組的永久性和雇員雇傭終身制的一種強烈批判。在傳統政府模式中,一個政府不管以何種目的成立,只要成立,其存在幾乎就是永久的; 同時,一旦一個人進入政府機構,只要無重大違法違規行為,就會一直在這個政府機關存在下來,成為終生雇員。傳統政府存在的永久性和雇員的終身雇傭制使得很多管理人員和雇員態度懈怠,工作不積極,更多地關心自身利益,而忽視政府組織的利益。
三、新公共管理對中國行政改革的影響
( 一) 從政府本位向市場本位轉變
政府集權的計劃經濟在戰時顯得非常有效,但是在現代和平年代,政府集權、計劃經濟會將國家帶入一個無限死循環,使發展受阻。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應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實現效率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中國行政改革應以建立一個市場化政府為目標,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政府可以宏觀調控,市場可以微觀控制,從而提升管理效率和效果。
( 二) 改變組織結構,從直線職能制向扁平化發展
傳統政府組織結構為直線職能制,直線職能制組織機構是一種典型的集權式組織,從上級到下級呈金字塔形式分布。直線職能制雖然保證上級領導具有絕對的權威,但是在辦事效率上也產生了很大的問題,信息傳遞路線長,容易產生信息失真。
我國行政改革應根據新公共管理進行組織變革,在一定政府組織內進行扁平化改革,能夠縮短信息傳遞路線,提高傳遞效率。
( 三) 實行參與式管理、民主化管理
新公共管理強調參與式管理,鼓勵民眾參與政府管理,參與政府決策,具有公共服務消費者與決策者的雙重角色,在參與管理的過程中實現公民的個人權利與價值。我國從新公共管理中得到啟示,在行政改革過程中設立類似于西方“臨時行政調查會”的咨詢、參謀機構,收集民眾輿論意見,進行民眾滿意的行政改革。
[參考文獻]
[1]韓慧。 新公共管理在中國行政改革中的適用性質疑[D]. 西北大學,2007.
[2]袁超,熊娜。 對新公共管理模式下的行政管理改革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4( 32) .
[3]李庚。 新公共管理思想對中國行政改革的應用性研究[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11( 2) .
[4]彭未名,丁輝霞。 新公共管理與中國行政改革[J].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 4) .
[5]侯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目標研究[D]. 東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