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電力系統職工股痼疾后,停滯已久的電力行業市場化改革將在下半年重啟
《財經》記者 李其諺
涉及電力行業數十萬職工、近10億元資金的電力職工股權清退工作,已接近尾聲。
7月29日,國家電網公司一位內部人士向《財經》記者證實,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及其下屬企業的中層以上人員,均已經基本完成退股,清退的資金近10億元。目前,國務院國資委等正在進行總結和收尾工作。
此時,距離國務院國資委2008年3月要求的“最后期限”已過了三個月,但主管部門還是為此長舒了一口氣。
“電力系統的職工持股,是各行業中最復雜、牽扯利益最為盤根錯節的,清退的難度可想而知?!眹译姳O會一位接近清退事項的官員告訴《財經》記者。
“此次順利清退電力職工股,為其他行業的清退打下了基礎,也為下一步電力改革的推進清除了障礙?!彼a充說。
退股靜悄悄
2008年3月29日,國資委、發改委、財政部和電監會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電力系統職工投資發電企業的意見》\\(下稱《意見》\\),要求一年內,全部限期清理電網企業中層以上干部和關鍵崗位人員持有的發電企業股權。半年后,國資委又發布了《國務院國資委關于規范國有企業職工持股、投資的意見》。
在文件出臺后,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副局長周放生將文件精神解讀為“控大、放小、禁關聯”,言下之意,國家將控制管理層、職工持有國有大型企業股權的比例,鼓勵職工持股參與國有中小企業和國有大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企業的改制;禁止國有企業職工向關聯企業投資持股。
在過去長達五年的時間里,不同部委對于職工持股清退存在兩種意見:一種意見僅要求清退管理層股份;另一種意見要求清退全部職工股。相關各部門和業界就這兩個方案爭論不休,直至2007年“魯能事件”曝光后,才終于結束爭論,達成共識\\(參見《財經》2007年第1期“誰的魯能”\\)。
最終的方案規定,地\\(市\\)級電網企業的領導班子成員和省級以上電網企業的電力調度人員、財務人員、中層以上管理人員,不得持有本區域電網覆蓋范圍內發電企業的股權;已經持有的,將在一年之內進行清退和轉讓;電網企業中層以下職工,則被允許保留已經持有的發電企業股份。
雖然在清退范圍上做出讓步,但兩份文件出臺后,各界仍然對《意見》能否有效執行心存疑慮。電力職工持股企業大小不一,在省、市、縣、鄉都普遍存在,每一個地區職工持股企業的資產狀況、發展規模又不盡相同,甚至其中一部分已完成了從職工持股企業到私有化的過程。業界普遍認為,如何針對具體情況來實行退股,將是《意見》執行中的最大挑戰。
清退首先從中央企業“摸底”開始。在2008年第一輪自查中,中央企業對其23萬多人員的持股、投資進行了自查登記,并進行了整改。據國資委統計,19家企業56人持股不符合國資委有關規定,涉及金額1349萬元。此外,96家企業6990人不規范持股得到初步清理。
葛洲壩集團下屬單位中,有600余名負責人和職工個人涉投資建電站問題,清退入股資金2086萬元。
2008年底,國家電網公司中層以上人員在“多種經營”企業的持股基本得到清退。2009年上半年,各網省公司也開始陸續清退職工股。
“總的來說,還比較順利。最初開會布置時,公司員工有情緒,但后來感到大勢所趨,最終的退股工作還算比較平穩?!眹译娋W公司下屬公司的一位高層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2009年上半年,是各省電力公司的職工清退的高峰期?!兑庖姟芬幎?地\\(市\\)級電網企業的領導班子成員和省級以上電網企業的電力調度人員、財務人員、中層以上管理人員,持有本網覆蓋范圍內的發電企業的股份,須在一年之內進行清退和轉讓。
由于《意見》最終將清退的門檻劃在了“中層”,電網企業中層以下職工可以自愿退股,也可以保留股權。
2006年,山東魯能集團清退職工股權時的退股比例是1∶1.23,即原始投資每股1元的股份,退股時每股可獲得1.23元。
一位在地方電力公司工作的員工透露,這一輪的退股比例高于魯能退股,一般在1∶1至1∶3之間。省電力公司的中層干部一般能獲得10萬元以上的退股金,高層的退股金甚至能達到百萬元?;鶎庸镜闹懈邔痈刹?則在幾萬元至幾十萬元之間。由于清退的總金額可觀,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清退期間銀行在電力公司門前“擺攤”攬儲的盛況。
“退股的比例是根據入股企業的資產情況和經營情況而確定的?!币晃粎⑴c清退工作的國資專家告訴《財經》記者。就全國而言,整個清退的盤子大約在10億元左右?!芭c電力行業的資產相比不算很大,但對于整個行業的影響深遠?!鄙鲜鰧<艺f。
切斷“關聯交易”
2003年“廠網分開”的電力改革之后,發電側拆分成五大電力公司,并引入民營和地方企業投資;輸配電側則拆分為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其中,國家電網公司的經營范圍覆蓋全國大部分省區,南方電網公司作為改革“試驗田”,主要覆蓋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和海南。
作為事實上的壟斷企業,在特定區域內,電網是惟一的購買者――有權決定買誰的電和以什么價格購買。在這種情形下,各級電網公司管理層和職工,通過旗下“多種經營”的職工持股公司挺進發電領域,勢必帶來大量關聯交易。
據上述國資專家介紹,關聯交易有三種典型方式,一是設備物資采購“近親原則”;二是在日常調度中給予持股的企業“額外照顧”;三是差價外包,賺取中間利益。
無論是哪種方式,電網職工持股都阻礙著電力的市場化改革,這已成為近年來電力系統最大的問題之一。
“央企職工持股極易引起關聯交易,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敝袊娏ζ髽I聯合會\\(下稱中電聯\\)的一位專家對《財經》記者表示,“這種關聯交易在電力行業非常普遍?!?
7月下旬,國家審計署結束了對電力系統的大審計,結果顯示,因職工持股而引發的關聯交易,成為電力行業的一個重點問題。
貴州金元集團是其中的典型。2008年3月,國家審計署廣州特派辦進駐貴州電力公司。半年后,貴州金元集團董事長向德洪被“雙規”。向德洪曾長期擔任貴州省電力局局長,其涉案的主要原因為:金元集團作為電力職工持股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審計署在此次審計報告中披露,貴州金元集團等職工持股企業,利用輸配電工程進行大量的關聯交易,通過關聯交易將利潤從國有企業轉移。此外,審計署還發現電網公司在進行發電計劃安排和電力調度時,亦存在不公平現象。
“這些問題是體制上的,只能通過體制改革來解決?!敝须娐撘晃粚<腋嬖V《財經》記者,近年電力改革進程緩慢,與電力職工持股造成的電力領域復雜格局有關。
在清理了這一痼疾后,電力市場化改革有望在下半年提速。2009年6月下旬,國家電監會主席王旭東在國家電監會年中工作會議上指出,今年下半年,國家將加快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啟動大用戶直購電改革和農電等體制改革試點等工作。此外,一再延期的輸配分開試點,也有望在明年開始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