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中華民族記憶的紅色影片在我國電影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其中1964年上映的紅色影片《英雄兒女》,更是被公認為新中國電影發展史上不朽的巔峰之作。電影將故事背景設定在20世紀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通過王成和王芳這對志愿軍兄妹的英雄事跡傳達出中華民族深沉的愛國情懷。雖然電影《英雄兒女》經歷了50余年光陰荏苒,但是其愛國主義色彩仍未褪色,電影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跡、視聽語言中蘊含的愛國情懷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鼓舞著一代代人擔負起了國家和民族的責任。
一、核心人物彰顯愛國情懷
電影以“英雄兒女”為名稱,足以看出影片中英雄人物對于故事和主題發展的重要意義,影片成功地塑造了王成、王芳等無數英雄形象,他們的英雄形象至今仍讓觀眾難以忘懷,他們身上彰顯的愛國主義情懷仍然具有時代價值。
( 一) 王成的犧牲精神彰顯愛國情懷
影片《英雄兒女》中王成的犧牲精神帶給觀眾最強烈的心理沖擊,其彰顯的愛國情懷也最為強烈直接。電影中王成具有中華民族優秀的性格特征,他勇敢、忠誠、開朗、樂觀的性格迅速地征服了不同時代的觀眾。影片中王成不但具有過人的膽識,并且豪邁無畏。王成最后手持爆破筒站在敵人包圍中喊出的“為了勝利向我開炮”至今回蕩于歷史的長河中,回蕩在每一個觀眾的心中。影片中王成生于工人的家庭環境,當帝國主義國家侵略鄰國朝鮮時,他毅然決然地響應國家的召喚,參加了志愿軍奔赴抗美援朝的最前線,踐行著自我對國家、民族的責任。在朝鮮戰場,他身受重傷被送到戰地醫院接受治療,傷口未愈他卻迫不及待地奔赴戰爭的最前線。在無名高地的慘烈防御戰中,王成的隊伍以寡敵眾,身邊的戰友在炮火中紛紛倒下,最后只剩他一人堅守陣地,打敗了美國侵略者的一次次反撲,最終彈盡糧絕只剩下一支爆破筒。王成在浴血奮戰后抱著爆破筒與敵人同歸于盡,慷慨犧牲。電影通過王成這一普通士兵的犧牲精神詮釋了普通戰士的愛國主義情懷,也展示著為國犧牲的愛國主義抱負和大無畏精神。
( 二) 王文清、王芳的奉獻精神彰顯愛國情懷
電影除了通過王成的犧牲精神直接體現偉大的愛國情懷,還通過軍隊領導王文清和女兒王芳的無私奉獻凸顯更加深沉的愛國情懷,雖然不如王成那般強烈直接,但是卻更加濃厚感人。
電影中志愿軍領導王文清作為主人公之一,其久經沙場,對國家、民族事業保持著矢志不渝的奉獻精神,身上無時無刻不彰顯著革命者的高風亮節。王文清在前線指揮戰斗過程中,沉著果斷; 在與戰士相處時,平易近人,與所有戰士同吃同住,一起面對死亡的威脅,毫無領導的架子。作為志愿軍主管思政工作的領導,王文清不僅對志愿軍戰士嚴格管理,細心教導,對女兒王芳也一樣,讓她和普通戰士一樣投身于為國奉獻的事業中。電影中,王文清通過王成的英雄事跡鼓舞和教育自己的女兒和身邊的戰士,激勵他們和自己像王成一樣到戰火紛飛的最前沿去為戰士服務,為戰士唱歌,加油打氣。最終在王文清的鼓舞下,戰士小劉和王芳勇敢地走上前線,演變為與王成一樣的身具愛國主義理想和抱負的英雄,實現著自己對國家的諾言。電影中王文清通過自己的奉獻精神,以身作則鼓舞和教育著自己的親人和戰士,讓他們成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可以說,王文清這一形象充分彰顯了革命前輩身上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除了王文清,影片中最能體現奉獻精神的人物當屬女兒王芳。影片中王芳雖是女性,但是在王成、王文清的影響下,她逐漸成長為一名敢于、樂于為國犧牲、奉獻的女戰士。影片中王芳受到愛國主義的鼓舞,投身于志愿軍的文藝工作中,在父親的支持和幫助下,她以活力和青春在抗美第一線奉獻著自己的激情。在慘烈的前線,王芳和戰士們一起面對著死亡的威脅,自覺勇敢地在戰火中踐行著自己對父親及國家的承諾,在槍林彈雨中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才華。當王成慷慨犧牲后,她沒有沉浸在悲痛之中,而是將悲痛轉化為愛國主義的力量,用更無畏和飽滿的奉獻和愛國情感,用自己更加有力鏗鏘的歌聲弘揚英雄王成的英勇事跡,用實際行動彰顯著她對于國家的奉獻和熱愛。王芳的奉獻精神除了表現在文藝演出上,她還用崇高的愛國覺悟幫助朝鮮人民,用她的無畏精神和身體幫助朝鮮老人和孩子躲過敵人的轟炸和屠殺,尤其是為了保護朝鮮老人,她身負重傷,使觀眾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鼓舞著無數人的愛國激情。
總之,電影《英雄兒女》通過王成、王文清、王芳等英雄人物形象彰顯著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雖然方式略有不同,但帶給觀眾的心理感受卻一樣,讓每個人在觀影中感受到英雄和愛國情懷的偉大。
二、主題情節展示愛國精神
作為反映抗美 援朝 戰 爭 的 紅 色 經 典,影 片《英雄兒女》中導演用較大的篇幅向觀眾展示了朝鮮戰場上一次次慘烈的戰爭場景,也通過王成等人的英雄事跡彰顯英雄兒女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和忠誠,故事情節中蘊含的愛國情懷至今仍被無數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