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進生產力的基本內容
先進生產力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它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是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發生改變的。自距今八九千年前我國的洞庭湖區域的古人從研究出人工種植水稻的技術開始,先進生產力的變革與創新就從未停止過。例如,在石器時代他們的先進生產力是經打磨后具有一定殺傷力的石頭,發展至后石器時代時石塊已經變得落后,繼而被鐵器所替代;工業革命之后的機器代替手工等,都是在某一歷史階段的先進生產力,跟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都會慢慢喪失它的先進性,變成相對落后的生產力,因此,生產力的發展也就是在"先進生產力不斷淘汰落后生產力,同時又不斷被更加先進的生產力淘汰"的過程中實現的。
先進生產力還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先進生產力"是相對于"落后生產力"而言的。從時間和空間全方位比較來說,在各個時期的不同行業、不同區域甚至不同企業的各個生產力要素,都存在先進生產力和相對落后的生產力。
由于生產力是在不斷發展和不斷變化的,歷史上出現過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起過重大作用的各種先進生產力,大部分都隨著歷史的變遷,而先后從歷史舞臺退出。還有許多也即將被現代更先進的生產力取而代之,比如當今社會的以"知識化、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系統集成化和時空一體化為特征的生產力"[1].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先進生產力要具備水平維度上的先進性、價值維度上的先進性和生態維度上的先進性,即這種生產力首先要具備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并且具有最高的生產效率;要能夠滿足主體的時代需要、能夠實現對于主體的意義和價值,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實現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的結合;要遵循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能夠實現自然(社會)與人的全面協調發展[2].
二、當代先進生產力與當代先進生產力代表的關系
當代生產力具備兩個要素,一是"實體性要素",即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勞動者。二是"非實體性要素",即科學、技術、精神文化等軟結構要素。
當代生產力的一大特點在于非實體要素遠遠大于實體性要素,即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科學技術、知識等要素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知識體系;技術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知識體系。鄧小平也進一步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科學技術即知識,同時,科學技術從知識中來,而知識要發揮作用,不能離開人而獨立存在。因此,知識分子是科學技術的載體,知識分子通過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的實踐,不斷積累,從而促進技術的創新。
科學技術的使用是具有兩面性的,它作為人類自身活動的產物,必然負載使用者的主體性價值。人是科技活動的主體,沒有人,也就不存在科學技術的研發及其應用。但是在研發和應用科學技術的過程中,由于人類對世界認識的局限性、人們自然觀的異化,加上利益的驅動以及私欲的惡性膨脹,導致科學技術的不完善性,例如對某項技術不合理地、片面地、過度地、盲目地發展,甚至濫用、惡用技術,對自然資源采取掠奪式的開發、無節制的消耗和浪費,以及隨心所欲地排泄"廢物",這些都是由科學技術帶來全球性生態危機的主要原因。近代自然科學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以前,科學技術處于萌芽狀態,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低,生產方式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大自然的影響小。近代自然科學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以后的二百多年里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直至大工業生產時期,科學技術的使用在帶來大的經濟效益同時,卻也嚴重污染了自然環境、破壞了生態平衡,使得人類生活的地球早已不知不覺間變得滿目瘡痍,不堪重負。
鄧小平強調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以此來說明知識分子是先進生產力代表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中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較多的一部分。所謂知識分子,是指有豐富知識,自由思想,獨立人格,對于現實持有一定的批判精神的人士,也是智力勞動者的統稱。
我認為,知識分子不僅掌握著科學知識、技術,更重要的一點是,是他們具有反思和批判的思維,具有強烈的社會道德意識。如果知識分子一旦沒有了社會良知和正義感,利用科學技術來破壞生態自然、破壞社會和諧,這樣的科學技術就不能成為先進生產力,這樣的知識分子就不能成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茖W研究是無禁區的,但技術的應用不但有禁區,且要符合人類的價值追求[3],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但是必然有一面是主導的,這一面就決定了事物的基本特性。所以說,科學技術的使用之所以具有兩面性不在于科學技術本身,而是其使用對象使其具有兩面性。
以前我們倡導知識分子與工人相結合,與勞動相結合,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時期,在工業社會階段,這是正確的。但是現在經濟條件變化了,工人不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了,再強調這樣的觀念顯然是一種向后看的意識,不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根據變化了的社會現實,知識分子已經或正在成為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但是我說,只有工人階級當中懂得科學技術的、有反思和批判能力的、同時具有社會良知和正義感的先進知識分子,才是當代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他們才能使社會經濟得以向前發展,使社會和諧、穩定、進步。
三、當代生產力發展的新方向
科學技術從產生的那天起就發揮著巨大作用,人類研究和發展科技的目的是為了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為人類謀福祉。但事實上,伴隨著科技的日益蓬勃發展、造福功能的不斷實現,同時也在一定條件下產生了很多負面效應并在不斷地擴大,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很多消極后果,人類的持續發展也因此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威脅。巴堆·康芒納得出結論說:"新技術是一個經濟上的勝利,但它也是一個生態學上的失敗"[4].
隨著科技的發展,科技的生態負效應固然給人類帶來了生態危機,然而,實踐證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當今時代,科學技術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保障,也是一個國家、民族興衰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某些學者主張放棄科學技術、限制和停止發展科學技術,甚至是回復到古代的田園生活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v觀近代以來,生產力高速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但是,近代以來被嚴重破壞的生態自然也是由對科學技術無制約的發展和無選擇的利用造成的結果。因此,有學者認為生態惡化在某種程度上是技術異化的結果,而其實質就是人性的異化[5].要減輕或者防止科技的生態負效應,實現科學技術的生態化是一重大舉措,即不斷加強生態生產力的建設和發展[6].
目前,人類最迫切的需要是實現生產力的生態化,在盡量減少對生態系統影響的前提下,滿足人類從自然界索取生存的資源與空間,即不斷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因此,在當代社會環境下,一切對生態環境有利的生產力才有資格稱之為"先進生產力".人類賴以生存的絕對前提是不斷地與外部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而任何生產力發展方式都會對自然造成一定的影響,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生態系統的平衡。因此,當代先進生產力的生態化主要表現在:尊重生態系統規律,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須要在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茖W技術本身并無價值取向,關鍵還在于其主體對它的使用方式。人類的生存發展依賴于自然,同時也影響著自然的結構、功能與演化過程,雖然地球能滿足人類的需要,但無法滿足人性的貪婪,人類不能無節制地過度索取。只有發展科學技術的生態化,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才能體現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人與自然才能可持續發展。通過科技的生態化推動生產力的生態化,是當代生態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內涵,也是當代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7].
人與自然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求生產力的生態化發展,才能滿足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需求,社會、經濟、生態才能協調發展和保持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作為合格的先進生產力代表的知識分子們積極建設生態生產力,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追求為前提,引領時代的潮流,為人類與自然地和諧發展發揮其不可替代的領導核心作用。
參考文獻:
[1]唐元虎。論先進生產力[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1,(5):35-41.
[2]王魯娜。當代先進生產力的"生態化"特征探析[J].理論學刊,2011,(7):55-58.
[3]王魯娜。當代生態生產力的基本特征探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8):49-52.
[4]劉軍章,白小芳。技術異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J].法制與社會,2008,(26):345.
[5]劉冠軍,張玉春??茖W技術的異化及其克服:全球性生態環境危機的根源及其解除[J].人文雜志,1998,(4):18-21.
[6]邵璀菊。技術異化引發生態危機的哲學反思[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17):115-117.
[7]王魯娜。當代先進生產力的系統結構探析[J].科學社會主義,2011,(4):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