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血瘀證是中醫臨床基本證型之一,是由于正氣虧虛,推動血液運行的動力不足,造成血液運行不利進而瘀積體內,出現一系列與氣虛和瘀血有關的臨床表現[1].氣虛血瘀證在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等疾病中所占比重較大,證候持續時間較長[2],故正確判斷和治療該證對縮短相關疾病療程、改善疾病的預后以及減少死亡率均具有重要意義。補陽還五湯是清代醫家王清任所創,主治中風氣虛血瘀證,補陽還五湯加減已成為現代臨床治療氣虛血瘀證的常用方劑[3].本文以補陽還五湯為映射條件,對入選醫案的處方的顯像性做了試探性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采用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第五版中華醫典軟件,對古代醫案中的氣虛血瘀證病案進行收集。初級檢索:根據陳可冀《血瘀證與活血化瘀治療的研究》[4]提出的血瘀證診斷標準,設定血瘀證檢索詞為"瘀"或"淤""刺痛""麻木""肌膚甲錯""舌紫""黑便"等,進行計算機檢索,合并結果,初步得到"血瘀證"類病案1996則。
二次檢索:按照氣虛證診斷標準[5](主癥:氣短,乏力,神疲,脈虛;次癥:自汗,懶言,舌淡。具備主癥2項及次癥1項即可診斷),對病案進行逐個人工篩查,不能明確或含糊歧義的醫案,由長春中醫藥大學中醫診斷學專家進一步確認。排除單純醫論醫話而非醫案者及無方藥記載者,結果共納入氣虛血瘀證醫案98則,診次合計194次,涉及方劑186首。
1.2研究方法
1.2.1構建數據庫確定病種、證素、治則、方劑、中藥5個基本提取要素,標引時尊重原文,適當修改補充,如原文記載"四君子湯"則中藥記錄補充為"人參、茯苓、白術、炙甘草";單次診治多方合用者,記為一方。標引后醫案數據導入數據庫,建立Excell表格?;疽氐奶崛「鶕t案按語中的說明進行,沒有按語的根據中醫辨證理論和"方-藥-證-治"互證的思想進行確定[6-7].
1.2.2一致性處理中醫術語存在一詞多義和多詞一義的現象,中藥名稱由于產地不同或醫家所在朝代、地域的不同也存在不同名稱,在信息導入數據庫后,根據《中醫實用名詞術語詞典》[8]進行逐項審議并進行規范化統一處理。多詞一義者,建立同義詞表,將意義相同的詞用規范化詞進行替代,如于白術、于術、冬術,皆替換為白術。一詞多義者,進行區分,用現代規范化詞替代,如中風一詞,可以表示太陽病中的傷風,也可以表示內風所致的昏厥、卒中,應根據醫案上下文確定詞義,將前者用傷風替代,后者保留中風[9-10].
1.2.3數據分析數據處理運用Excell查找和統計功能,對病種、證素、治則、方劑、中藥逐一統計記錄并做簡要性分析。運用SPSS19.0軟件的聚類分析功能對補陽還五湯在氣虛血瘀證治療中的顯像性做試探性分析。
2結果
2.1氣虛血瘀證涉及病種證素情況
通過對98則病案中患者信息描述、醫家按語等進行分析,對醫案中患者所患病種,中醫證素兼挾情況(刪除氣虛和血瘀證素)進行統計和分析。結果顯示,氣虛血瘀證病種出現頻次由高到低依次是中風(12)、痿?。?)、腹痛(6)、痹?。?);兼挾證素依次是陰虛(15)、血虛(10)、陰虛(8)、濕熱或熱(7)。
2.2氣虛血瘀證治法及使用方劑情況
治則的確定原則上遵從醫家按語,醫家未明確說明者,采取據"方藥-治則"互證原理進行推測確定,藥物、方劑功效根據《中藥學》和《方劑學》確定[11-12].結果顯示,針對氣虛血瘀證的治法使用頻次由高到低依次是益氣(128)、行氣(111)、燥濕化痰利濕(48)、養陰潤燥(43)、活血化瘀(25)、溫陽(18)、補血(16)。醫案中運用方劑重復率比較低,絕大多數使用的方劑均是醫家據證組合而成的自擬方。出現頻次較多的為四君子湯(21),其次為六君子湯(19),補中益氣湯與異功散使用頻次相同(15),八珍湯出現頻次最少(19)。
2.3氣虛血瘀證治療藥物使用情況
表1示,氣虛血瘀證治療藥物中補氣藥出現的頻次最高,其次為養陰藥、補血藥、行氣燥濕利水藥、活血化瘀藥等。
2.4補陽還五湯顯像性結果
補陽還五湯已成為治療氣虛血瘀證的常用方劑,其功用為益氣活血,兼以行氣補血。對所有醫案中出現頻次在20次以上的藥物按照具有益氣、補血、活血、行氣功能的可能性進行重新歸類,對所有186首方劑按照是否包含這四種功效藥物進行統計,對結果進行數字化處理,包含記為"1",不包含記為"0".對方劑按照以上四類功效的包含情況進行系統聚類分析,在方法上采用歐氏距離測量。186首方劑分為15大類,結果如表2所示。
由于醫案按照"氣虛血瘀證"標準進行篩查,只有4首方劑不含有"益氣、補血、活血、行氣",151首方劑含有益氣功用,92首方劑含有活血功能,另外,186首方劑中功能類似補陽還五湯者,即同時包含"益氣、補血、活血、行氣"的方劑達到47首,占25.27%,表明雖未具體使用補陽還五湯,但從功效而言,與其類似的治療占四分之一。
3討論
氣虛血瘀證臨床多見于心腦血管疾病。古代醫家認為,該證在痿病、腹痛和痹病中占有較高的比例,這一點值得重視,中醫治療具有一定優勢,可以考慮從氣虛血瘀的角度認識病機。
從治療而言,無論是藥物使用還是方劑的選用,均以補氣為主,同時兼有養陰、補血、行氣,而化瘀藥物和方劑使用并不多。古代醫家治療血病,從"氣"入手,適當補充陰血,從而達到化瘀的效果。同時重視證候可能出現的動態變化,比如,氣虛血瘀證進一步發展成為陰虛、血瘀、陽虛,甚至濕熱等證,在藥物上適當加以考慮。由此可見,古代醫家在治療上嚴格依據證候的動態演變規律和氣血的運行規律確立治療原則,而非急功近利的有瘀則化瘀的做法,是符合中醫"治病求本"思想的,考慮證候的動態變化也是"治未病"思想的體現。
根據映射研究結果,可以認為補陽還五湯是依據前人氣虛血瘀證的治療原則而確立的,他們之間是一脈相承的,補陽還五湯雖加大了化瘀的力度,但黃芪用量達120g,可見重視補氣的程度。
綜上所述,古代醫案中滲透著當時醫家的學術思想。目前氣虛血瘀證依然是發生率較高的證候之一,在治療方面,要重視從證候發生的本源進行治療,兼顧證候變化的可能兼證;痿病和痛證等緩慢發生的疾病,要充分考慮氣虛血瘀證的可能性,并結合現代有關中醫藥的研究成果,最大效力地治療氣虛血瘀證。
參考文獻:
[1]朱文鋒。中醫診斷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69-170.
[2]楊楠,王本國,何麗,等。急性缺血性中風合并腦微出血中醫證候演變及其與血瘀證的相關性研究[J].新中醫,2013,45(1):21-23.
[3]胡國華。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后遺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4(35):66.
[4]陳可冀。血瘀證與活血化瘀治療的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5,3(11):10-12.
[5]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6]游江。古代中醫醫案研究述要[J].新中醫,2009,41(6):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