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語言學主要研究人類的語言行為、方式及其復雜的心理過程之間的相互關聯及聯系,研究第二語言習得和母語習得的整個復雜過程。 它是一門新興起的跨學科、邊緣性學科,它跨越心理學、語言學、信息論、醫學心理學、遺傳學等學科,主要用實驗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研究人類說出語言、理解語言、語言交際等復雜過程,研究第二外語習得、母語習得以及語言障礙的診斷和治療等問題。 換句話說,心理語言學就是要研究語言與人的大腦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人類記憶、言語知覺、概念及其他心理現象在語言運用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復雜的社會環境和深奧的心理因素對語言的運用有何影響和制約。 心理語言學這個術語最初是由坎特 (Canter) 在 1936年提出來的,到 1954 年才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
當時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試圖從智力、動機、知覺、記憶、概念等多角度,深層次去解決語言學理論提出的關于語言習得和語言能力的某些假設的正確性與可靠性。
一、 心理語言學學科構建的歷史背景
(一)萌芽時期的研究
心理語言學的第一個繁榮時期是從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之間。 那時實驗心理學研究的中心在德國。 德國心理學之父 Wilhelm Wundt(1832~1920)是結構主義學派創始人,他于 1879 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旨在使用自然、嚴謹和科學程序,調查和研究諸如感覺、情緒和意向等心理現象及其產生這些心理現象的眾多因素。他于 1874 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學原理》探索人類的心質結構和意識。他以認知為其研究對象,在其著作 《心理學基礎》 中開拓性地提出統覺(appercep-tion)和聯想主義 (associationism)概念 ,認為人的知識來自感性經驗。 內省取證法是這個時期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這一時期第二個重要研究課題是兒童語言習得和兒童心理現象。 早在 1787 年, 德國生物學家 D.Tidemann 首次嘗試性地記載兒童語言發展的過程。
1882 年, 德國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 W. Preyer 發表了《兒童心理》,將心理學研究的中心轉移到個體成長和發展上。1907 年,德國心理學家 C. Stern 和 W.Stern 發表《兒童語言》,從事不同語言的比較研究,探討和挖掘兒童語言習得的一般心理問題。 1923年,瑞士心理學家 J. Piaget(1891~1980)發表《兒童的語言和思維》, 研究人類在兒童階段心智的萌發、產生與發展等過程。 美國人類學家 F. Baos (1858~1942)從二十年代起就期待心理學和語言學相融合,因此他將自己對人類行為的研究轉移到探求文化現象、社會環境、語言條件等對心理因素的影響,并挖掘、探究、概括、總結其成果。 1938 年他出版了《原始人的心質》(The Mind of Primitive Man) 為 20 世紀30 年代末,40 年代初所出現的術語,例如"心理的語言學"(Psychological linguistics)、"心理語言學"(Psy-cholinguistics)和"語言心理學"(Linguistic Psycholo-gy)奠定了理論基礎,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直到 50 年代以后"心理語言學"(Psycholinguistics)才被廣泛地采納。 在語言學領域,生物學教授,比較語言學家Schleicher 于 1863 年發表《達爾文主義與語言學》,首次將生物學的物種分類和比較方法引入語言學研究,使其研究更縝密、更詳盡、更科學。 Humboldt 也進行過語言種系分類研究,在語言學基本問題的研究中,尤其注重語言行為中的心理因素。
所有這些研究工作均為 20 世紀心理語言學或語言心理學的學科建立奠定了理論和研究基礎。 盡管這一時期的心理學家研究語言時旨在揭示人類心理的特性, 而許多語言學家關注心理因素也是為了研究語言的特性,語言學與心理學相融合是當時客觀要求。
(二)心理語言學學科構建
為了探討語言學和心理學相結合的可能性,美國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組織了部分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在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于 1951 年召開了一次暑期研討班,探討他們共同感興趣的研究領域。 第二年,"全美語言學和心理學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美國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并肩從事語言學領域研究的開端。 1953 年,美國社會科學院的語言學和心理學委員會在印第安那大學 (Indiana Uni-versity)召開了"心理語言學研討會". 這次會議是語言學家同心理學家的協作學術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學者們已經意識到必須依靠語言學同心理學以及認知科學的緊密合作,才能有效破解長期困惑人類的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問題,以及由此派生的一系列復雜而深奧的難題。 這次會議正式采納了"心理語言學"(Psycholinguistics)這個術語,從此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便誕生了。 1953 年,Carroll 發表了《語言之研究》(The Study of Language), 他不僅在書中反復使用"心理語言學"(Psycholinguistics)和"語言心理學"(Linguistics Psychology)這兩個術語,而且還開創性地提出要進一步研究人類的言語行為就必須研究人類在交際行為中的語言結構。
1954 年,奧斯古德(C. E. Osgood)和西貝奧克(T.A. Sebeok)將研討會的文件和報告整理、匯編成論文專集:《心理語言學: 理論和研究問題的概觀》(Psycholinguistics:A Survey of Theory and ResearchProblems)。 1953 年召開的"心理語言學研討會"內容和 1954 年奧斯古德和西貝奧克編輯的論文集實際上是心理語言學這門學科成立的宣言與綱領, 所以Diebold 稱此專集為"心理語言學的憲章". 因為它提出了此學科研究方向、對象、范圍、方法等根本問題,并在研究方法上也做了一些初步的示范。
二、心理語言學初期發展的理論淵源
(一)行為主義理論 (behaviorism)
行為主義理論是美國心理學界旗幟性、 代表性理論之一。 行為主義理論分古典的行為主義理論和新行為主義理論, 其代表人物分別是華生(J.B.Watson)和斯金納(B.F.Skinner)。 作為心理學行為派的創始人, 華生于 1913 年創立了行為主義理論,他提出了 "客觀功能主義"(objective functionalism)學說,是美國第一位應用俄國生理學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的研究結果,作為學習理論基礎的人。
他認為學習就是一種刺激代替另一種刺激, 建立條件反射的心理過程。 他把引發人和動物反應的內部和外部變化稱之為刺激。 華生為了更直觀而簡潔地說明其理論, 他將這種理論簡化為一種公式:S(Stimulus)-R(Response),即(刺激-反應)。
他認為借助刺激可以推測反應, 通過反應可以預測刺激。S-R 成為行為主義理論的標記、象征,刺激---反應的連結被稱為反射。 他提出適者生存的哲學觀點,認為有機體通過刺激做出反應,以達到適應自身的生存環境。在研究人類行為方面,華生認為應該通過研究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相互關系來研究人類的行為。 對于思維問題的研究,他獨出心裁,認為思維=言語,思維是內隱性言語,即無聲的言語,而言語是有聲的思維。根據不同的言語形式,華生將思維劃分為三大類:(1)習慣性思維。 這種思維應用在完全習慣化了的言語之中, 適用于兒童對熟知材料的思考和表達。 (2)無聲思維。 思考時使用內隱性言語,稱之為無聲思維。在這種思維中需要兒童對一種從未獲得或雖已獲得, 但因時間久遠而變得生疏了的言語功能進行內隱練習、操練。(3)計劃性思維。當一個人面對新環境或新問題時, 便產生一系列緊張的言語活動,表現出一系列嘗試性的行為,直到解決問題。 總之,華生認為思維就是同我們自己交談,思維活動除了涉及、依靠言語,還涉及和依靠有機體的動作和內臟組織。因而,對于學習來說,言語、動作和內臟組織都同等重要, 但由于人們借助言語來協調整個有機體。 因此,言語在三者之中占據主導地位。
這種占優勢的語言過程便開始刺激和控制有機體的胳膊、腿和軀干組織,這就是華生提出的"動作行為言語化"理論。斯金納高舉新行為主義派大旗,他在華生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在研究人類行為的方法上他倡導實驗心理學法,并確認此方法是最佳方法。 他認為只有在實驗中,所有影響行為的種種因素才能被有條件、 有系統地得到控制。
在進行行為實驗時,斯金納不僅涉及、觀察刺激與一個反應之間的單一關系,而且同時觀察引起刺激與反應之間的各種條件。他稱這個條件為"第三變量",其公式的表達方式為:R=f(S·A)。 其中 R 表示行為反應,S 表示情境刺激,A 代表影響反應強度的條件,為"過去形成的條件". 有機體的行為反應是自變量 S 和刺激情境的函數(f)。 斯金納革命性地提出了"第三變量"概念,不僅在于對經典行為主義所重視的對行為的預測傳承,更重要的是他獨創性地提出可以對行為進行有效控制的理論。 斯金納將行為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應答性行為,這就是經典行為主義理論的條件反射中由刺激引起的反應行為。 經典行為主義的條件反射有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之分"應答"性行為是由一種設定的刺激所引起的行為。
第二類是"操作性"行為。 操作性行為不是由設定的刺激激發,而是由自發的行為導致的。 而且,繼一個操作性行為發生之后,如果有一個強化物伴隨其后,那么這一操作性行為發生的概率就可能大大增加。被強化了的操作性行為在類似的環境中再度發生的機率可能也就會大大增加。
在兒童教育方面,斯金納認為傳統教育存在很多弊端,主張采用程序教學法來替代陳舊的傳統教學法。 程序教學法是通過教學儀器和設備應用小步子,階梯式遞進和及時強化的原理,把復雜的問題通過分解成一系列小的、易懂的問題,然后再一步一步呈現給學生,如果學生的答案與機器后面所呈現的正確答案一致,機器接著呈現下一個問題。 如果答案錯誤,重新再回過頭來解決這個問題,經過多次重復,直到學生完全掌握程序中的所有知識為止。 程序教學法體現了斯金納的三個教學原則:循序漸進原則,主動參與原則和及時反饋原則。 程序教學法大大推動了研究者對學習的中介過程、學習遷移、強化作用、動機等方面問題的研究。
行為主義理論在心理學界影響很大,從上一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主導性心理學理論。B.F.Skinner 于 1957 年發表的《言語行為》認為正確的言語行為形成、 習得是在正確的言語示范環境中經過一系列的階段反復操練而習得的, 在此過程中頻繁出現的言語錯誤可以得到及時糾正, 所以可以說言語是言語習慣經過反復強化的產物。 然而行為派心理學理論由于過分強調、 重視對語言行為的處理,而忽視了心理狀態和心理過程的影響,其結果是疏離了心理學與語言學的交互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心理學的發展進程。
(二)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structuralism)
布隆菲爾德(Bloomfield)是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的代表人物和領軍人物。 布隆菲爾德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基礎是華生行為主義理論, 其特點是應用行為主義理論原則、規律進行研究,力推嚴密的句式發展程序來確定語言單位, 并注重語言學的獨立性、自由性和科學性。為此布隆菲爾德把語言心理過程歸納為"S→R→S→R"語言行為模式。 這個模式著重強調強調言語活動過程是個體語言結構本能的形成與聯結,強調言語行為是一種刺激-反應的行為。
"連接鏈理論"(associative chain theory)是最具代表性的行為主義語言學理論, 也被稱之為有限狀態語法(finite state grammar),它表明一個句子中具有連接整個句子中各個詞語之間的連接鏈, 每一個詞語刺激下一個詞語,因而整個句子按從左到右的程序,按一定的句法規則、規律進行排序。布隆菲爾德首創了外語聽說教學法(Audio-lingual Approach)。 該教學法強調聽說領先,口語第一,以句型操練為中心,反復模仿操練,形成語言習慣。布隆菲爾德的研究方法成為心理語言學研究 "句子加工" 的一種重要方法,也被廣泛應用于語言學研究領域。研究語言系統本身是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的宗旨, 它使用分布主義研究方法分析語言表面結構, 注重語言形式和使用頻率,但忽視了研究個體的心理過程。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此理論在研究語言亞系統, 尤其是音位方面的研究頗有建樹。
(三)信息論(information theory)
1948 年信息論問世,信息論的研究對心理語言學初期的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信息論"(infor-mation theory) 的代表人物和領軍人物是珊南 (C.Shannon)和威弗(Weaver)。 信息的計量、傳送、變換、處理和儲存是信息論研究的對象, 它具有通信渠道的功能。 它的理論原理是信息是從一系列可能事件中選擇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如果集合體中的每一個事件都標有一個信號標碼,那么一個語碼(code)就是所有的信號標碼的集合。 信息(message)就是這些語碼的特定排列,而用這種方法編碼的信息會通過一個頻道(channel)傳播出去。 信息可以量化,它的信息量就是一個比特(bit, binary digit 的縮寫),表示為 H=log2n 或寫成 21.
關于語言的輸出,信息論認為一個序列的信息序號是依次地從一種狀態向另一種狀態轉換。 前一種狀態限定后一種狀態,也就是 Markov 過程,其內涵是假如如果語言輸出為一句話,前一個單詞就會限定后一個要出現的單詞。 如果語言輸出的是一個詞,前一個字母就會限定其后要出現的字母。 信息論的研究成果向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對語言信息分布的分析提供了一種范型、模式,同時也向研究學習理論的心理學家和語言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可參考的思路。 因而,心理語言學家運用信息論方法研究語言的感知、語言的產生、語言信息的統計和信息分析,尤其是語言的編碼和解碼。
信息論從根本上說是電子通訊理論,但心理語言學研究大量采用它的研究方法,如信息處理模型、信息的計量、傳遞、交換、處理和儲存等專業理論。依據信息處理模型心理語言學家從事語言信息分布的分析、語言的編碼和解碼,采用信息論的研究方法對言語的感知和言語的產生進行大量實證性實驗研究,并統計分析語言信息,這些成果為后續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心理語言學是一門僅僅只有六十多年歷史的交叉學科、邊緣學科,是認知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語言學和心理學相融合的結晶。 通過探索其歷史發展軌跡我們了解到早期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的研究內容已經涉及到許多現代心理語言學的問題,如思維和語言的關系、閱讀心理學、兒童語言獲得及發展、語音研究、詞句的理解和產生等。 從研究方法上看, 大量的兒童語言研究采用了經典的觀察法和日記法。隨著實驗心理學的發展,實驗方法也廣泛地被應用到心理語言學領域。 我們探索其歷史發展軌跡, 有利于對心理語言學的發展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Bloomfield, L. Language [M]. New York: Holt,1933.
[2]?;菁t。心理語言學的發展趨勢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 1998(1):73.
[3]賈冠杰。心理語言學與外語教學[J].上??萍挤g 1997(3):38.
[4]桂詩春。實驗心理語言學綱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5]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6]武緒頤。心理語言學研究的興起和發展[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