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實效性。
由于教育環境的多元化、教育對象的個體差異化等問題,新課程對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進行了改革。然而,在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時,一些教師的教育理念和行為與新課程理念相違背,造成該課程的課堂教學難以取得實效。那么,如何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這值得我們探討。
一、把教材當引子---由點及面,挖掘資源。
教科版“品德與社會”擁有豐富多彩的教育內容,那么,如何更好地發揮教材的作用,以便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筆者認為把教材當引子,由點及面挖掘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一)把握教材中的范例,“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在教材中,配有許多圖畫,這些圖畫大多是與知識相關的范例。教師要適當應用這些范例,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實施教學,這對于激活學生思維,引起學生積極探索,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自我建構知識非常有利。如此,才能真正實現“用教材”的目標。
(二)把握教材的對話性,有效組織學習活動。
現今所倡導的新的教材觀已經完全體現在了教材之中,教師要把握好這一點,與學生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組織學生與文本對話、與現實生活對話、與教師對話、與同伴對話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這樣,才能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每一個學生。
(三)把握教材的靈活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教材所設置的內容更加貼合學生實際應用。因而教師要靈活應用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刪、減、增,要創造性地開發適宜當地的課程內容,由此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促使學生積極表達。
(四)把握教材的開放性,有效開發課程資源。
為了發揮教材的作用,教師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結合學生生活周圍的人和物及其生活中的體驗、經驗、發現等,挖掘當地各種節目、文化活動、重大事件、民俗活動中蘊含的教學資源,用以填補教材中的空白,拓展教材內容。
二、把學生當主角---情境體驗,引發共鳴。
在課堂上,教師常常采用創設某種特定情景的方式實施教學,這是為了讓學生獲取一些經驗和常識,激發學生親自去嘗試,去換位思考,讓學生有所收獲。筆者通過這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參與體驗,把學生的體驗作為課程的基礎,情境再現可以增強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拷問學生的心靈,引發情感共鳴,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把生活當源泉---尋找源頭,鏈接課堂。
學校設置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發展。因此,教師應該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安排教學內容,帶領學生走近生活,從而去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在教學時應本著這樣一個理念,才能更好地落實課程標準,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四、把社會當樂園---身臨其境,獲得經驗。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量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增強責任感。教師應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知識世界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學習活動。同時,還應根據本課程的特征,讓學生在社會中實踐,讓學生在學校與社會、家庭互動中形成良好的品質。
五、把教師當園丁---關注生成,悉心育“柳”
課堂是流動的,是有生命的,當然也是多變的。我們要關注它、善待它、重視它、呵護它,并用它點綴我們的課堂,那么,我們的課堂將會充滿靈性,充滿智慧,充滿生命的涌動。
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能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能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獲得命運的收獲。我們的品社課堂中要做到依托教材,深入挖掘教育資源,引導孩子聯系生活實際,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尊重孩子的情感,關注孩子的需要,著眼孩子的未來,讓孩子在學校、家庭與社會互動中形成良好的品質,從而提升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總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重視課堂的“教”與“學”,尊重學生,聯系生活,力求體現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的特點,這樣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實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身心素質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課程教材研究所。品德與社會教師教學用書(教科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 版)[EB/OL].(2014-06 -18) [2017 -03 -27].
[3] 鄔冬星。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