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是晚清著名思想家、戊戌維新的領袖,他生活在內憂外患的晚清時代。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康有為對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對近代中國產生深遠的影響,推動國人進一步尋求救亡圖存的道路??祵W研究已近百年,在康有為思想的研究中,大多集中于憲政、哲學、文化教育等方面,而在重要組成部分的軍事思想卻幾乎為空白,康有為的軍事思想深刻影響了其后的近現代軍事思想,軍官培養體制、兵役制度、軍隊訓練管理制度等都對近代以來的軍事變革產生巨大影響深入研究康有為軍事思想能豐富康有為思想體系和晚清以來軍事思想研究對當下軍事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理論支持。希望通過本文能在理論上對戊戌政變之前的康有為的軍事思想做出系統分析和探討,有更進一步客觀的認識。
康有為在《上清帝第三書》中提出自己改革軍事的六條措施: “變之之法: 一曰汰冗兵而合營勇,二曰起民兵而立團練,三曰練旗兵而振滿蒙,四曰募新制以精器械,五曰廣學堂而練將才,六曰厚海軍以威海外?!贝肆鶙l舉措涉及面廣、切中晚清軍事之弊,建議合理有益,表明康有為的軍事思想已到達較成熟和完備的階段。
下面筆者將分五個方面分析及總結康有為在戊戌政變之前的軍事思想具體方面。
一、改革兵制
\\( 一\\) 清朝舊式軍隊腐化,武備廢弛
同光年間,清王朝約有二十二萬的八旗兵和六十六萬的綠營兵。但無論八旗還是綠營幾乎腐敗不堪,難堪國防重任??涤袨榫驮H眼目睹清兵之腐弱與軍紀渙散,“生到京師來,見兵弱財窮,節頹俗敗,紀綱散亂,人情偷惰”??涤袨閷Α敖癖鴦t水陸不利?!钡那宄婈犔岢鋈齻€建議加以改革:
1. 立汰冗卒
康有為在《汰冗兵疏》中向光緒帝提出“立汰冗卒”的主張。對清軍中的綠營、八旗、營勇有針對性的采取不同的裁汰和改造方法。
第一,對于兵數最多早已腐化不堪的綠營,康有為堅決主張全部淘汰,在《上清帝第三書》中提出具體措施: “今綠營六十萬,兵既皆老弱,可以全汰。汰之之道,有緩有急: 缺額不補,并餉精兵,是謂緩汰; 先盡裁革,別行募練,是謂立汰。緩汰無弊,而迫不及待; 立汰慮患,而壁壘一新。然今營兵晌薄,并營他業,兼事農工,不知兵事,全行裁汰,決不生變。其營勇亦一律沙汰,去弱留強。營兵汰者,即可報營候選。請派廉明勛望若馮子材、宋慶、魏光煮之比者,分赴各省,沙汰弁兵,帶同醫生,揀選健銳精敏,年二十至三十者入營,教以識字、地圖、槍法、陣法、口號,炮兵、馬兵、步兵各分其事,輕騎、鐵騎、精騎各致其長,明攻守,習轉 運、厚其餉糈,必五金乃足贍身家; 其有死傷,加恩恤而養其孤子,訓練三年乃許授室,五年之后,退充民兵,日月精操,期年大閱,藥碼備帶,動若臨敵,則舉國皆為勇士,召募亦為精兵矣。其制造器械,建造炮臺,造筑鐵路橋梁,料理兵食,醫治疾病,皆妙選人才,專司其事。每直省皆選萬人,練成一軍,禁其克扣虛冒,并從重戮,沿邊倍之,輔以鐵路,則指臂之使,呼應靈通,兵威已振矣。是謂汰冗兵而合營勇?!比ト趿魪娛强涤袨椴锰G營的基本準則,在選兵入營、營兵軍事技藝、文化教育、烈士子女贍養、退役后充為民兵等方面都闡述得相當完善。
第二,對于滿清皇室最為倚重的八旗官兵,康有為為減少變法阻力,沒有采取和綠營一樣的全淘汰之策而是采取妥協之策即主張汰弱取強,強者編入新軍弱者改附民籍貫。其實上八旗官兵早已喪失了入關前的銳氣與戰斗力,與綠營相比腐化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涤袨榻ㄗh道: “令各省駐防滿漢各兵,聽其所好,擇業而從,優給三年之糧,聽其改附所在民籍。其有武勁可用,矢于報國者,改充新軍,一律養練。其京師禁旗,一律從同,于特予三年糧外,或優給莊田,聽其屯墾。其武勁可用,情深報國者,專連成軍,留衛禁闥?!币源说於ú锰似斓幕緶蕜t。即使這樣,依然有動搖清政府統治基礎的可能,康有為此策難以得到采納和實行。
第三,對于營勇,康有為在《請裁綠營放旗兵改營勇為巡警仿德日而練兵折》中建議分成淘汰,留強者為巡警: “其營勇或有健兒,或有無賴,今所在地方官分成淘汰,今新軍未練,其盜賊出沒繁多之地,酌量暫留營隊,以資彈壓。其識字明敏,通解事理者,改充巡警,以資縣鄉之防虞……其武弁識字明敏解事理者,改為巡警官,其余酌量裁汰,遣歸鄉里,務使得宜?!币源说於ú锰瓲I勇的基本準則。巡警是近代社會治安和軍事化的需求,康有為此舉為二十世紀中國建立警察制度開了先聲,可謂眼光之遠。
2. 大練強兵之策
康有為十分重視國防基礎———兵的戰斗力強大與否的重要性,在《上清帝第二書》中說道: “兵者,國之甲胄也?!笨涤袨閷τ诖缶殢姳邚囊韵铝鶄€方面入手:
第一,選將及選兵??涤袨樵凇渡锨宓鄣诙分袑x將和選兵詳細有著詳細具體描述。選將方面: “傳諭紳士有忠義沉毅慷慨知兵之士,不拘資格,悉令薦舉,引見拔用,或交關內外軍差遣,各縣草澤中,皆有魁梧任氣忠義謀略之士,責令州縣各薦一人,拔十得一,才不可勝用,必有干城之選,足應國家之急者,是謂選將?!边x兵要注意留精強去老弱: “夫用兵者,用其氣也,老將富貴已足,無所愿望,或聲色銷鑠,精氣竭衰,暮氣已深,萬不能戰,即或效忠,一死而已,喪師辱國,不可救矣。近者楊芳失律于粵城,鮑超驕蹇于西蜀,令彼再如為兵時,跳身做炮眼上,豈可得哉? 此趙惠王所以致疑于廉頗,光武所以不用馬援也。伏讀圣祖仁皇帝圣訓,亦以老將氣衰不能用,此真圣人之遠謨也?!币陨辖ㄗh中的留強去老弱是順治帝的圣訓,康有為的建議擅于運用本朝圣明帝王之例來提醒當朝君主,從而使得建議得以采納。
第二,將兵應熟悉地形、民情??涤袨樵凇吨锣嚱o諫鐵香書》中舉例: “張帥之復督粵也,至粵即以粵人為不可用,而遠調淮潯之兵,民情不通,地形不諳?!币源酥鲝垶閷⒄邞煜っ袂?、信任當地民眾,對轄區之地的地形要有充分的了解,這是領兵者基本的素質,關系到戰場勝敗和民心所向。
第三,及時掌握軍事信息??涤袨榻璞说靡皇览诱f道:“彼得遺囑其子孫十四條,三曰: 凡歐洲列邦爭戰,必使俄國預聞其事?!避娛滦畔⒌募皶r與否在近代軍事戰爭中顯得尤為重要,軍隊必須時刻關注周邊形勢變化,主動了解國際局勢,才能有準備迎戰。
第四,嚴明軍紀。軍事紀律是軍隊戰斗力的保證??涤袨樵凇渡锨宓鄣诙分姓f道: “皇上既赫然罪己,則凡輔佐不職、養成潰癰,蔽惑圣聰、主和辱國之樞臣,戰陣不力、聞風逃潰、克扣軍餉、喪師失地之將帥,與夫擅許割地、辱國通款之使臣,調度非人、守御無備之疆吏,或明正典刑,以寒其膽,或輕予褫革,以蔽其辜,詔告天下,暴揚罪狀?!笨涤袨橐源酥鲝垏烂鬈娂o,不分尊卑,才能振奮軍威,以壯士氣,否則容易引起軍心不穩,影響軍隊戰斗力。
第五,革督撫為州郡。革省督之制的優點是可以統一一地軍政,重兵守衛邊疆。清代仍然沿用明朝的督撫治疆政策??涤袨樵凇恫檬∽h》中道出督撫治疆的危害: “以督撫專政之故,故一省有事,敗則地方官有責任,而鄰省不預焉。故一有事變,各督撫皆以自保疆圍為先?!睘榇丝涤袨橹鲝垺安萌ピ鞫綋嶂?,而復唐宋州郡之法?!敝袊≈普厥加谠?,相沿幾百年,難以一時動搖,及時革去省制,功效也須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這對于執政者來說必須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和過人膽魄才敢予以采納。
3. 建立完整的軍事國防體系之策
在國防上,康有為設計了一個陸軍、海軍、民兵三層相結合、層次分明相互聯系的嚴密的軍事國家防務體系。
第一,陸軍??涤袨獒槍α袕妱P靚我國周邊地區之態勢,提出建立70 萬陸軍為常備軍用于陸路邊防。他在1898 年7 月的《請裁綠營放旗兵改營勇為巡警仿德日而練兵折》中提出:“竊查新建軍今號勁旅,而每軍七千,歲需百萬,今行臣改省為道之策,令每道練一軍,則全國百道,可得百軍,有七十萬之兵,而歲增練之,可以立國而無虞矣……吾遼東為俄日所窺,重要極矣,雖不能如德法,亦應以內地二十軍輪防之,蒙回緣邊,萬里廣表,難寸寸而守之,非直筑鐵路,無以為防。今鐵路未筑,自庫倫、伊犁亦應宿重兵十軍以鎮之,西藏難運,可選宿兵四軍,桂淇二邊,各宿六軍,皆調于各省,輪為駐防,以資熟習。夫與其兵敗,輸數萬萬于強敵,孰若統籌武備,大振兵威,以先為不可勝乎?”康有為建議全國練陸軍七十萬,整頓軍備、重兵守邊疆這是當時形勢和邊疆危機所要求的。
第二,海軍。海防方面,康有為十分重視海軍的力量,上書光緒帝希望借鑒彼得一世變法自強之例“造海軍以強國勢?!敝蟹☉馉幒?,馬江海戰中福建水師之潰極大地觸痛了康有為,他痛感中國海防之弱,說道: “昔甲申之事,法僅以一二舟師,驚我海疆,我沿海設防,內外震動,皇太后皇上宵旰憂勞,召問諸臣,一無所措,乃旁皇募兵購炮,所費數千萬計,而安南坐失矣?!彼栌稣毯\姸鴱姶蟮睦咏ㄗh光緒帝重視海軍建設“方今海水大通,窮地無界。凡軍艦所達之處,即為國力所到之處。英為海王,賴海軍也。故國無海軍,猶鳥之無翼,魚之無翅,人之無足也。吾國民所在受凌辱,而商務不能保護,以無海軍故也?!敝腥占孜绾鸷?,清政府費巨資由李鴻章親手嘔心瀝血創辦的海防支柱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亞洲第一的海軍被輕易擊潰,康有為對加強海防的信心更加堅定??涤袨樯蠒饩w帝,建議重整海軍: “吾東西際海,環七千里,海軍國也。甲午之役,海軍盡滅,今不可不及圖恢復之?!边@在北洋海軍戰敗不久、國人信心遭到打擊之時敢于提出重整海軍是需要強大信心和長遠眼光的。
第三,民兵??涤袨樵谥鲝埥㈥戃姙橹鞯某滠姾秃\姷耐瑫r,還提出了民兵建設的主張。1898 年,康有為在《上清帝第三書》中系統闡述其練民兵之思想: “三代仁政,寓兵于農,唐代盛強,府兵之力。近者發逆之難,各省團練,咸能保衛桑梓,以報國家。今環球數十國,皆以民為兵,我當此時,亦宜復古,請令各行省二十丁而抽一,除官人及士人外,年自十八至四十,皆列尺籍以為團民,以五年選為戰兵,余皆留團,有事則調遣,無事則歸耕,歲月之暇,隨營訓練,統以紳士,給以軍械,每月三操,終歲大校,命中者賞以功牌。中國民籍四萬萬,可以得二千萬有勇知方之民團,退可以守,進可以戰,聲威之盛,冠于四海,是謂起民兵而立團練?!痹凇渡锨宓鄣诙分?,康有為看到西方列強以民為兵的經驗,“今環地球五十余國,而泰西爭雄,皆以民為兵?!逼渲卸韲氨说眠z囑其子孫十四條,一曰: 俄地兵民,無論水陸勤加教習。致使各臻精銳?!钡聡敖褚缘聡《懕湔吡f,后備者六百萬。況我廣土萬里,遼、蒙、凖、藏、滇、桂諸邊延袤,皆接強敵,防不勝防,我亦宜行舉國為兵制之制矣?!笨涤袨閺亩岢觥帮喖澥扛髯詧F練,遇有警事,堅壁清野?!钡闹鲝?。
“以挽救民族危機為己任的康有為,在甲午戰后,及時提出建立陸軍為主體的常備軍、規復海軍以固海防、起民兵而立團練的三位一體國家防務體系,表明近代中國國防觀的重大進步?!惫饩w二十四年百日維新期間,深受康有為上書感觸、有意自強的光緒帝接連發出上諭,命各省籌款添設海軍和籌造兵輪,籌辦團練,并命戶部編列預算,準備籌款編練陸軍,基本上采納了康有為的上述主張。
二、創建新式軍事學堂
\\( 一\\) 清朝舊式武科舉不符時代要求
在《請停弓刀石武試改設兵校折》中,康有為進一步指出武試制度根本培養不出當時中國軍隊所需的軍事人才,在與列強的槍炮的對抗中,傳統的大刀長矛已經不堪一擊,只能增加無謂的犧牲: “又試偏觀武鄉會試及各省府州縣生童試此,武舉人生童,皆一國壯佼膂力之勇夫也。以千五百縣合計之,殆百萬人矣,而所日夕習練,敝精費日,師教弟學,破家產,費十數年歲而為之以爭此進士舉人生員之上賞。得之則仕之為將校,總結兵戎者,則拉弓舉刀抱石之技也。夫武試之制,始于唐之武后,于今千二百年矣,乃在德意志初祖沙立曼未出 世之前,此真博物院之古物,足供考古者,豈今猶可抱巨石以投人,舞大刀而相斗,鳴常鏑以相驚呼,以此弓刀石而與數十響之后膛槍,開花彈之克虜伯炮相校呼? 既必無是理矣?!笨涤袨橛们逭詈ε碌拿癖娖鹆x之一———金田起義舉例,建議清政府改革培養軍事人才制度,否則將無法鎮壓民眾的起義。這一點極大觸動統治者的心理,百日維新以及后來二十世紀初的新政都對武科舉做出改革直至廢棄。
\\( 二\\) 廢除武科舉,創辦新學堂之策
用教育倡導軍事一直是康有為所提倡的,“開拓新的求知領域,增進新知要從教育做起?!辩娰t培先生評價道“康有為提出在國家的富強關鍵在于人才輩出,要有一支具有各種專門特長的知識分子隊伍,而這只隊伍建設和形成基礎在教育。同時他把‘育才’和‘興學’看作是好像植樹一樣,是一項長期的帶有戰略性的任務?!?br>他在《上清帝第三書》中這樣明確建議: “吾將才不足,宜令各州縣皆立武備學堂,選士肆業,天文地理、布陣繪圖、測量算法,選其高等,乃授兵官。其近支王公少年英邁者,宜皆令入堂學習,以備統師,自余舊卉,不通文義韜略者,除勛望大臣及劇悍勁將外,皆予沙汰。規模即變,精神一新,既無踐武之風,自收干城之用,是謂廣學堂以練將才?!?br>康有為的“廢除武科舉,創辦學堂”、“廣學堂練將才”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打破了中國傳統的以軍功和蔭襲的選將制度,是具有極強的戰略眼光的。然而“百日新政”期間,光緒帝沒有完全采納康有為的這一主張,只是下詔改革科舉和命各省興辦中、小學堂,使得軍事改革的程度不徹底和收效甚微,這不得不說是令人遺憾的。但其影響遠不因戊戌政變而消散,在后來的新政期間清廷廢除科舉,建立新式學堂等都是康有為軍事思想的延續。
三、改革軍械
康有為在《上清帝第二書》中向光緒帝介紹了外國軍械的日新月異,“外國講求槍炮,制作日新,槍則德有德來斯槍、毛瑟槍,法有沙士缽槍,英有亨利馬梯尼槍,美有哈乞開司槍、林明敦槍、秘薄馬地尼槍,俄有俾爾達奴槍,而近者英之黎姆斯槍為尤精。炮自克虜伯炮、嘉立炮外,近有毒煙開花炮、空氣黃藥大炮,以及暗炮臺、水底自行船、機器飛車、御敵戎衣、測量炮子表,巧制日新。日本步武泰西,亦能自制新器,曰苗也理槍?!辈粌H如此,西方列強在軍械研制上極其重視精益求精,“若其講求槍炮,非止堅輕遠準速而已也。制造之法,精益求精。隔山炮大徑尺許,乃可人攜一段,以逾山越澗。若其大炮長逾十丈,彈大徑尺,長逾三尺,中藏小彈千數,觸物開花,遠擊三十里,震燒二丈,深入八尺; 其急炮可攜者一分鐘而數百響,密如跳雨; 制槍日精,亦復連響數十?!痹谶@樣新式殺傷性武器的威力之下,清軍傳統的大刀長矛和土槍土炮自然無法抵御列強的入侵,且清政府無意于投入人力物力于武器的研制中,相反禁止民間研制軍械武器,防止民眾以此反對清政府的統治,這樣清朝的軍事實力比起舉國之力研制武器的西方列強來說自然是遠遠落后了。
四、康有為的軍事展望
康有為結合本國實際與借鑒國外軍事經驗多次向光緒皇帝介紹自己的軍事理念,并積極希望實踐自己的軍事理論,在《上清帝第二書》中他對光緒帝說道: “皇上舉此經義,行此曠典,天下奔走鼓舞,能者竭力,富者紓財,共贊富強,君民同體,情誼交孚,中國一家,休戚與共。以之籌餉,何餉不籌? 以之練兵,何兵不練? 合四萬萬人之心以為心,天下莫強焉! 然后用府兵之法,而民皆知兵,講鐵艦之精,而??梢詰?。于以恢復琉球,掃蕩日本,大雪國恥,耀我威棱?!笨涤袨閷娛玛犖榻ㄔO的預計為“要以三年,期使各省均有新法之練兵數千?!笨涤袨榈母咦懔簡⒊偨Y其師的軍事展望為“先生以為維新十年或二十年后,民強國富,則可從事于兵。兵即成,號召英國美日以擯強俄,一戰而霸,則地球大同之幕開矣?!笨梢娍涤袨閷τ谧约旱慕娛陆ㄔO理念是滿懷自信的,相信清朝的軍隊能因此而強大起來,足以抵御外侮,收回被侵略的權益和土地,重新回到受到世界尊敬的大國的地位。
五、結論
道咸以降,晚清政府內外交困,民族危機日趨嚴重,救亡圖存成為時代的呼聲??涤袨檎驹跁r代的前沿,鉆研西方軍事思想,繼承本國軍事思想的有益因素,形成了近代中國軍事轉型期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的軍事思想,提出了一套系統的軍事改革和建設主張,這是時代的產物,體現了民眾振興中華、自強御辱的強烈要求。但康有為畢竟沒有主持過軍事工作,本人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同時晚清政府的腐朽和財政枯竭也使得康有為的軍事主張只能是鏡花水月,難以實現。特別是民辦軍事工業、大力改造八旗兵等,不但清政府不可能同意,民間也不具備相應的條件。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康有為振興中國、抵御帝國主義列強的民族自強意識與捍衛腐朽清王朝地主階級同志的衛道士意識相互交織,這是時代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投影。馬洪林先生在《康有為評傳》中說: “認識康有為、研究康有為、評論康有為的首要問題是抓住他的思想主體和本質?!蔽覀冊趯W習和總結康有為的軍事思想時,特別應注意把握本質和主體,抓住積極因素為我所用,為當代所借鑒,摒棄時代的糟粕。戊戌政變使康有為主導的百日維新歸于失敗,但其影響卻并沒有消散,二十世紀初的清末新政對于新軍的建設如停止武舉、開辦新式武備學堂、派遣留學生赴國外學習軍事等都是康有為在戊戌政變前所提出的軍事建設主張,可見康有為的軍事思想影響之廣泛和深遠。
當前我國正走在新型軍事化的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需要強大軍事實力的支撐,這也是綜合國力的一個體現??涤袨榈能娛滤枷胫兄T多方面值得當代軍事建設予以借鑒和吸收,我們要學習他與時俱進,敢于學習西方先進經驗的開拓創新精神,這對于建設國防、加快軍隊現代化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康有為. 康氏家廟碑[A]. 南??迪壬曜V續編[C]. 臺北: 文海出版社,1972: 138.
[2]趙爾巽. 康國器傳[M]. 清史稿. 北京: 中華書局,1998.
[3]湯志鈞. 上清帝第六書[M]. 康有為政論集. 北京: 中華書局,1981: 212.
[4]蔣貴麟. 上清帝第三書[M]. 康南海先生遺著匯刊\\( 十二\\) . 臺北: 宏業書局,1987: 66.
[5]蔣貴麟. 上清帝第一書[M]. 康南海先生遺著匯刊\\( 十二\\) . 臺北: 宏業書局,1987: 4.
[6]湯志鈞. 汰冗兵疏[M]. 康有為政論集\\( 上\\) . 北京: 中華書局,1981: 102.
[7]湯志鈞. 請裁綠營放旗兵改營勇為巡警仿德日而練兵折[M]. 康有為政論集\\( 上\\) . 北京: 中華書局,1981: 318.
[8]蔣貴麟. 上清帝第二書[M]. 康南海先生遺著匯刊\\( 十二\\) . 臺北: 宏業書局,1987: 18.
[9]康有為. 致鄧給諫鐵香書[A]. 康有為全集[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10]蔣貴麟. 俄彼得變政記[A]. 康南海先生遺著匯刊\\( 十\\) [C]. 臺北: 宏業書局,1987: 11.
[11]康有為. 康有為全集\\( 第九集\\) [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66.
[12]湯志鈞. 康有為政論集[M]. 北京: 中華書局,1981: 614.
[13]蔣貴麟. 請計全局籌巨款以行新政筑鐵路起海陸軍折[A]. 康南海先生遺著匯刊\\( 十二\\) [C]. 臺北: 宏業書局,1987: 49 -50.
[14]湯志鈞. 上清帝第三書[A]. 康有為政論集\\( 上\\) [C]. 北京: 中華書局,1981: 139.
[15]蔣貴麟. 上清帝第五書[A]. 康南海先生遺著匯刊\\( 十二\\) [C]. 臺北: 宏業書局,1987: 18.
[16]湯志鈞. 上清帝第二書[A]. 康有為政論集\\( 上\\) [C]. 北京: 中華書局,1981: 114.
[17]季云飛. 論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的軍事改革思想[J]. 軍事歷史研究,1999\\( 3\\) : 141.
[18]湯志鈞. 請停弓刀石武試改設兵校折[A]. 康有為政論集 \\( 上\\) [C]. 北京: 中華書局,1981: 272.
[19]董士偉. 康有為評傳[M]. 南昌: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 18.
[20]鐘賢培. 康有為思想研究[M]. 廣州: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183.
[21]湯志鈞. 請計全局籌巨款以行新政筑鐵路起海陸軍折[A]. 康有為政論集\\( 上\\) [C]. 北京: 中華書局,1981: 362.
[22]湯志鈞. 請廢漕運改以漕款筑鐵路折》[M]. 康有為政論集\\( 上\\) [C]. 中華書局. 北京: 中華書局,1981: 356.
[23]湯志鈞. 海外亞美歐非澳五洲二百埠中華憲政會僑民公上請愿書[A]. 康有為政論集 \\( 上\\) [C]. 北京: 中華書局,1981: 624.
[24]梁啟超. 康有為傳[M]. 北京: 團結出版社,2004: 77.
[25]馬洪林. 康有為評傳[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