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但長久以來,小學習作教學的效果不佳.許多教師對如何上好習作課深感困惑,很多學生也不時發出"作文、作文,聽見頭疼"的感嘆.在教學中我也遇到了同樣的難題,總結以前的教學經驗,造成以上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傳統的習作教學不顧學生是的客觀實際,人為地提高要求.長期存在揠苗助長的現象,以成人化的習作標準要求小學生習作,總認為所謂作文就應該寫一點"有趣的"、"有意義"的東西,因而導致學生的作文中的假、大、空的現象時有發生.傳統的習作教學過程,老師講得多、深、透,難免千人一面.一些教師把學生習作的標準定位在一些優秀作文選上,一上作文指導課就讀范文,或者不厭其煩地指導,甚至如何開頭,怎樣結尾,中間又是怎樣,都要反復強調.結果是教師指導越細,學生的思維就限制得越死,寫出的文章難免千篇一律,有的學生甚至失去了習作的興趣.如此種種,不一而足.要消除學生對作文的畏懼心理,促進學生主動地習作,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體驗到作文的樂趣,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讓學生深刻體會生活,豐富寫作材料
1、定格"生活小鏡頭".教師應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認識生活.還要盡量讓教學過程貼近生活.將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紀錄下來,也許就是以后習作時又一個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許就是過眼煙云,等到作文時,哪怕你搜遍記憶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點相關的內容.因此,"生活小鏡頭"這本紀錄本就孕育而生了,讓學生把從報紙上、電視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義的新聞紀錄下來."生活小鏡頭"就成了同學作文內容的源頭、活水.在此基礎上引導作文,很容易喚起創作的靈感,他們會挖掘素材,寫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如:在習作教學中遇到過這樣一個作文題目《我愛……》,這是源于生活的半命題作文,可以寫物、寫景、寫人等,只要自己喜歡,什么都可以寫,大部分學生看到題目后,不假思索地寫《我愛媽媽》、《我愛爸爸》,很有千篇一律之感.但經老師點撥后,展開合理想象,創作靈感應運而生,學生的習作思路就大不一樣了.有一個學生寫《我愛白色》,他寫到了白色的和平鴿,又寫到了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聯想到了白色代表了純潔.整篇文章既流露出大膽的想象,又非常符合實際.還有一個同學的《我愛早晨》,她從充滿希望的早晨想到"我們的童年不正是人生的早晨嗎?""我們要發奮學習,掌握過硬的本領…….."這稚嫩的內容創造活動,必然給學生帶來快樂,喚起不斷創作的靈感.
2、開啟"詞句百寶箱".積累了生活經驗,有了作文的題材,還得把內容寫具體、寫生動,對于孩子來說從他們一到這個世界,他的一舉一動無不都是以模仿為基礎,正是這種模仿,才成為日后形成思維的準備.作文也是如此.因此,讓學生準備"詞句百寶箱",把平時閱讀中看到的一些優美的詞句"儲存"起來,時常誦讀,作文時能活學活用,便使作文錦上添花.也許有人會問:象一些農村學校沒有圖書館、閱覽室,許多學生家庭教為困難,除了讀規定的科技書外,很少能自己買課外讀物閱讀,那又怎樣來積累詞句?這就希望學校每年能投入一定的資金,購買適合學生閱讀的書報,讓學生從書籍中摘抄優美的詞句,并歸類,培養學生讀書動筆的好習慣.對于高年級的學生還指導出手抄報,開展手抄報展評活動.讓學生背一些優美語段,加強多讀、熟讀、背誦的訓練.讓學生堅持寫日記,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接觸的人,體會到的甘苦記下來,養成及時整理材料的習慣.還有教師提供詞句;在學生說話中提煉詞句.
除了以上所述幾點,還要注意對作文的評改.每次學生習作時,我邊巡視邊尋找學生習作中是閃光點,及時予以表揚,發現學生下筆有困難,耐心予以點撥.
總之,我認為,只要在習作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上幾點,作文就再也不會是教師教學和學生習作的"攔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