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憂解難,引帆導航,做學困生心理的支撐者
學習困難的學生心理也很脆弱,壓力很大,有時感到很無助,也很彷徨。教師既為嚴師,又是慈母,他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無人替代,因此教師應深入了解學困生,和學困生打成一片,進而準確把脈,診斷與分析學困生特殊的心理需求,然后對癥下藥,給學困生排憂解難,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輔導,引帆導航。
1.與學困生促膝長談,幫助學困生消除畏懼心理,打開學困生心扉,消除其心理顧慮,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2.放手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
3.通過各種活動,創造寬松的氛圍,幫助學困生消除對立性心理,加強團隊意識,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融入集體。教師要以愛字當頭,使學困生倍感愛的溫馨,以便更好地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參與學習的欲望,克服他們的惰性思想。
4.幫助學困生確定發展目標,標桿導航,均衡發展。只有消除學生心理顧慮,才能使其樹立自信,有目標、有支柱。
二、和風細雨,真情打動
學困生的形成與心理因素有如此緊密的關系,那做好心理輔導便是轉化學困生的關鍵。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和風細雨、以心換心,用真情打動學生,便會“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使幼苗長成參天大樹。
1.春風細雨化真情,涓涓細流潤心扉。列寧曾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睂W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其智力活動,因此教學中要給學生營造愉快和諧的氛圍,誘發學生良好的情感,使學生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銳,想象更豐富,記憶更牢固。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情感教育,把學困生吸引到教師周圍。比如,用親切和藹的語言增進師生的感情,溝通師生心靈;課后一聲輕輕的問候,對學困生來說卻倍感溫暖;平時也可以和他們一起游戲,一起談心,增進情感,讓學生從心底愛老師,親近老師,自然就喜歡這門課程了。
2.找準病根,尋求病因,對癥下藥。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滿足自己的需求,這是人們心理上的共同特點。因此抓住了學困生的需求點也就抓住了走進學困生心靈的關鍵點。比如:離異家庭的學困生最缺的是親情,他們的需求點是:家庭的溫馨,別人的理解和同情,成功后分享喜悅的傾聽者。因此教師要適時抓住他們的需求點,在班會課上創設親情氛圍,用親情和集體的溫暖撫慰他們心靈的創傷,從而幫助學困生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3.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氛圍,放大閃光點,培養學習興趣??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睂W困生只有具備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自覺主動地進行研究和探討,才會遇到困難的時候迎難而上。因此教師要使學困生真正得到轉化,就應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發和培養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設計相宜的課堂練習,制定可行的學習目標,還要善于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發現、及時鼓勵,使他們感受到進步的喜悅和成功的快樂,這是一種比什么都強大的激勵因素。一旦學生真正地相信自己有成功可能的時候,就將會創造出幾乎連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奇跡,極大地激發學習興趣,從而實現自我激勵。
4.愛心澆灌,精心呵護,對學困生多點偏愛。俗語說:偏染的花兒不上色。然而,教師對學困生不能和優秀學生一視同仁,要有點“偏愛”,給他們多“染點色”。因為學困生經常會自尊心受損,導致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上進心不強。而教師的“偏愛”可以使學困生成為精神“貴族”。所以,教師應該用“偏愛”的方法為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在課堂上我們關懷的目光要多在他們身邊停留一會,對他們多提問,多督促,多鼓勵;在批改作業時特別留意學困生的作業情況,發現問題,做到面批面改;課余時間常與學困生談心、多做家訪、多做些調查,有的放矢地進行輔導,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采取對學困生一幫一的原則。有時,盡管教師做到了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但學困生對教師還是有畏懼感。那么教師可以讓成績好的學生成為學困生的小老師,讓班上的好學生起到好作用,這樣使學困生不但學習成績上去了,而且在心理方面也不知不覺得到了很好的幫助。
總之,學困生心理輔導的轉化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弊屛覀兎艞墝W困生的偏見,用自己的真誠去溫暖他們的心靈,以自己滿腔的熱情在學困生的心靈深處點燃熊熊火焰,以自己誨人不倦的精神,把他們培養成現在社會德才兼備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