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要發揮網絡的優勢,在傳統研修模式基礎上建立開放式網絡研修模式,充分利用網絡開展教師研修活動,以便更好地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一、網絡研修的優勢
(一)教育信息資源的及時檢索和共享
網絡教育信息資源的檢索便利、快捷,可通過數字終端隨時隨地獲取,節約了傳統媒體查詢信息資料花費的時間以及場地的限制。網絡教育信息資源內容豐富多樣,可為各個學科教師參考與共享。網絡研修平臺上的用戶可以隨時訪問網絡教育信息資源,共享教育政策、教學軟件、課堂教學視頻、多媒體課件、教學資料文獻和教學經驗,以及教育新聞、會議通知等。
(二)教育思想的即時交流與互動
網絡教育信息資源已經從傳統媒體的單向傳遞方式轉變為同步與異步雙向(多向)傳遞功能,用戶既可以接收信息,也可以發布信息,而且可以針對該信息隨時發表觀點與反饋意見。網絡研修中教師的身份由信息的被動接收者和使用者,變為信息的發布者與參與者。這一改變使得教育思想的交流與互動變得更為即時直接,更有利于各種教育思想在碰撞交流中產生火花。
(三)教師研修時間壓縮與時效提升
網絡研修模式使得教師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開展網絡研修活動,改變了過去傳統研修模式固定時間和場所的限制,節約了教師往來奔波的時間和精力。網絡研修的快速檢索、多樣性選擇和多向互動使得教師能夠很快找到教學急需的內容,更好地解決教學中面臨的問題,效率大大提高。
二、網絡研修面臨的困難
(一)硬件問題
由于辦學條件、技術和資金限制,高等學校在網絡研修平臺建設上投入不足,有些學校沒有重視網絡研修平臺的作用,忽視其建設;有些學校雖然建立網絡研修平臺,但是因種種主客觀條件,硬件設備不完善或者缺乏更新,忽視管理和維護,未做到可持續性發展。對于教師而言,辦公狀態未能做到人手一機,用戶終端設備缺乏。因此,硬件設施的不完善導致網絡應用的效率受到了限制,教師網絡研修的參與熱情不高,效果不理想。
(二)軟件問題
軟件方面的問題包括很多層面,首先是制度層面,高等學校缺乏針對網絡研修的系統健全的制度,沒有相應制度規范,缺少約束力與監督力。其次是管理層面,沒有設立專門針對網絡研修的組織管理機構,導致一盤散沙,無法完成研修效果的跟蹤評價。
最后是教師本身層面,由于網絡技術更新很快,很多教師的網絡應用技術欠缺,不能靈活運用網絡或新媒體,再加上教師自我發展學習的意識差,導致教師自主研修積極性。
三、高等學校構建網絡研修模式的途徑
(一)打牢基礎
高校首要任務是加大網絡研修的投入力度,充實并更新現代信息教育基礎設施,加強硬件設施的完善和技術更新,建設網絡研修平臺,完善、多媒體室和教師電子備課室,并在這些地方安裝基本辦公軟件和網絡研修客戶端,實現校園所有電腦都能聯網。配備專職網絡管理員,從網絡建設、資源配備兩方面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維護,提供技術保障。在網絡研修平臺的論壇、博客和即時交流群組的版主和項目管理員可以選拔具有網絡運用專長的教師擔任。在中心論壇,可以請分管校長擔任總版主,教務部門負責總體監控、協調,各教研室主任分任管理員。這樣臺前幕后都保障了網絡研修的動態發展。
(二)建章立制
一是要擬定網絡研修工作計劃,制訂“教師網絡研修規章制度”“教師網絡研修管理考核評價辦法”“網絡研修使用方法及操作規范”等。二是建設一支以分管校長為組長,以教務處處長為副組長,以其他領導和教研室主任為成員的網絡研修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指導和管理及監督教師網絡教研活動。三是完善監督和評價機制.定期檢查教師網絡研修的活動情況。組織人員登記、匯總教師在網上發文、跟帖、提問的情況,并把教師開展網絡研修的情況依據“教師網絡教研管理考核評價辦法”進行量化打分,把量化結果納入教師年度工作考核中。四是建立激勵機制。引導教師把網上學習、討論和交流變為自我學習和工作的方式和習慣。對教師在網絡研修平臺發文和發帖量設立排行榜,調動教師的參與熱情,對積極參與網絡研修且表現優異的教師給予表彰和獎勵,激發教師參與網絡研修的積極性。
(三)強化培訓
要加強對教師計算機應用能力尤其是網絡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強化教師的信息素養。將教材與網絡研修實際操作相結合,讓教師網絡技能過關,學校要對教師進行計算機操作、網絡技術和網絡研修平臺使用的專項培訓,使每一位教師都能熟練地操作電腦,學會博客、微博的申請與管理,掌握利用論壇、社區、QQ群組、教研室博客、微博和微信群組等網絡平臺參與教研的技能。
對教師的網絡培訓可采取技術跟進、分級指導的措施。按照教師網絡技術運用熟練程度的不同,將教師分為熟練型、良好型、困難型三個層級。培訓將三個層級教師分類講授,進行跟進式培訓,達到省時高效的目的。熟練型教師對網絡技術和新媒體的運用掌握熟練,多為計算機專業教師,此類教師只需通過一兩次培訓了解網絡研修平臺具體使用操作即可。
良好型教師是指能使用電腦和上網進行一些軟件使用和操作,但對網絡技術、各種新媒體的運用還不夠熟悉,這類教師需多次培訓使其更好地運用網絡平臺。培訓的重點是困難型教師,多為年齡偏大的教師,他們接觸電腦和網絡比較少,操作和應用不熟練,對這些教師應該系統培訓,定期組織上機操作,并可以發揮熟練型教師的作用,“一對一”輔導,達到每位教師都熟悉和靈活運用網絡研修平臺、順利交流的目的。
(四)創新方式
網絡研修需要在方式上進行創新,在設計網絡研修平臺時要綜合考慮教師的需求、習慣,為教師量身定制,讓先進的信息技術與前沿的教育理念緊密結合,建設友好型界面,設計上要吸引眼球,引起關注,通過多樣性的模塊形式和豐富的內容調動教師的興趣和參與度,打造教師學習共同體,實現教師培訓常態化。高等學校應著重打造以下模塊:一是教學名師和精品課模塊:提供教學名師的課堂教學、示范課、聽評課、專題講座等視頻內容的點播服務,提供精品課相關課件、教案,提供教師評價交流功能和教學名師在線答疑解惑功能。二是教學研究模塊:展示教師進行教學課題研究、課程論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學科重難點問題研討等研究活動。三是在線互動交流模塊:提供站內短消息、即時通訊、論壇、留言板等多種交流工具,實現教師之間在線指導、協作、交流等活動。四是教育信息資源模塊:提供豐富的教育信息資源,并進行歸類、整理、展示,提供下載服務,達到資源開放與共享。
參考文獻:
[1]余冠仕.網絡研修服務教師專業成長[N].中國教育報,2010-06-17.
[2]馬立,郁曉華,祝智庭.教師繼續教育新模式:網絡研修[J].教育研究,2011(11):21-28.
[3]欒學東.關于教師網絡研修活動績效評估方法的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1):112-116.
[4]楊 卉.教師在線實踐社區研修活動設計---以同儕互助網絡研修活動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1(9):43-48.
[5]曹珊.知識生產模式轉型與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140-142.
[6]周冬梅,于海英,于海江.地方高師公共教育學課程實施問題與改革策略研究[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