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藝術市場的逐漸升溫,藝術品投資與房地產、股市已經成為三大熱門投資行業,藝術管理復合型人才遂成為社會緊缺資源,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這一局面帶來了高校教育的新現象,即藝術管理專業的競相開設。據資料統計,目前已有上百所院校開設了藝術管理學科或專業。然而,據資料統計,在2010年排名前十的財經類高校中,尚且沒有一所開設藝術管理專業的。\\(這十所高校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天津財經大學\\)。
其中只有中央財經大學設有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其余都未設立藝術管理專業。這一現象令人遺憾,因為就開設藝術管理專業所需的專業或學科知識儲備而言,財經類院校無疑是具有絕對優勢的。對這種優勢的忽略,一方面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也從側面映照出我國現有的藝術管理專業的偏向性與狹隘性。這兩個方面勢必制約藝術管理專業的后續發展與潛力開發,對我國藝術管理行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另外,就目前各院校藝術管理師資狀況來看,其構成與前景都不容樂觀:缺乏專業的藝術管理師資,絕大部分師資都是從藝術類專業、文化類相關專業轉行而來,未經歷過專業的藝術管理培訓,對國內外藝術管理行業或專業缺乏精深的了解與宏觀的把握,這很不利于藝術管理人才培養。針對以上兩種現象,本文擬論證財經類院校開設藝術管理專業的優勢,并試圖探索此類院校藝術管理師資的培養模式,供方家批評指正。
1、藝術管理專業知識背景
要論及藝術管理專業知識背景,有三點必需廓清。首先有必要對中國國情下的“藝術管理”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根據1988年出版的丹·馬丁為《國際公共政策和管理國際百科全書》所寫的藝術管理的定義,指的是運用傳統的管理功能即計劃、組織、職員安置、監督指導、控制來促進表演和視覺藝術產品,并將藝術家的作品呈現給觀眾。藝術管理的對象通常包括公共的非盈利藝術機構,如劇院、交響樂團、格局團體、舞蹈團體、博物館、公共廣播、報紙傳媒等,以及商業的以盈利為目的的藝術實體,如商業性的劇院、流行音樂、私人畫廊、電影、電視和視頻節目、書刊發行等。
其二,正如丹·馬丁的定義中說明的,藝術管理也是一種管理,無疑要遵循管理的一般規律,這也是一種共識。因此,管理學基本理論與實踐即成為背景之必需。然而,藝術管理又不同于任何一種傳統的管理系統,而有著其內在的規律和特殊性。
因此,藝術學的一般原理、藝術史也是藝術管理的知識背景必備。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活動在人類歷史中經歷了勞動組成———娛樂方式———精神追求———經濟活動等一系列過程及多重身份的變遷,又使之必須通過多學科的結合來解釋,例如藝術經濟學、藝術教育學、藝術倫理學、藝術社會學等。其三,要認識到:藝術和藝術家是藝術管理的核心對象。論證這個問題的著作有瑪麗安·菲茨吉本的《藝術中的發明管理:制作藝術作品》和《從藝術大師到管理者:藝術和文化管理中的重要論題》;以及羅伯特·奧斯汀和李德溫合著的《藝術化制作:管理者必備的關于藝術家創作、狀態的知識》。
從中可知,藝術管理學的研究對象也應當是藝術和藝術家。對以上三點的廓清有助于我們構建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合理的藝術管理知識與課程體系,并對藝術管理師資培養起到規范作用。由以上三點可知,藝術管理學知識背景應當涵蓋管理學、藝術學、經濟學、文學、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多門學科知識。但作為一個跨學科或多學科融合的專業,無論其涵蓋的知識范圍有多么寬廣,其知識體系都有一個基本模式。
\\(1\\)史與論。任何一門成熟的學科,都應當包含史與論兩大塊。作為藝術管理學來說,藝術史論、管理史論以及藝術管理史論,都成為必需。藝術史論應當包含中外從古到今的藝術史、藝術美學、藝術評論。管理史論包括中外古今管理史、一般管理學理論與實踐。至于藝術管理史論目前在國內尚未有成熟的知識體系,而國外藝術管理史論也仍然在起步發展階段,亟待完善。如果授課,一般可以借鑒目前國外比較經典的著作作為參考,如1987年由瑪麗·奧爾特曼等十五位學者合撰而成的《藝術管理基礎》,美國學者伯恩斯的《管理與藝術》,英國學者約翰·皮克的《藝術經營管理》,以及哈維·肖爾《藝術經營與管理:經營者及其職員手冊》、珍妮弗·拉德朋和瑪格利特·弗雷澤的《藝術管理:實踐指南》等。
\\(2\\)綜合類跨學科融合性課程。此類課程是由于藝術與多學科結合,產生了許多帶有邊緣或交叉性質的分支學科,通常是跨學科融合性較強的綜合類課程。由于藝術行業在人類歷史中的變遷與發展,尤其是藝術市場的迅猛發展,使得藝術管理必須與之“觸電”,其在藝術管理學知識背景中也是必備的,如藝術經濟學、藝術心理學、藝術倫理學、藝術文化學、藝術市場學、藝術傳播學、環境藝術學等。筆者認為,除此以外,藝術法也是不容忽視的主要課程。\\(3\\)體現本校特色與優勢的傾向性課程。這種考慮符合目前中國高等院校藝術管理專業剛剛起步的現實,既能夠充分利用各院?,F有的專業知識優勢,又能夠培育出具有專業傾向特色的藝術管理人才,對于目前我國藝術管理人才奇缺是一種有益的補充。如中央音樂學院的藝術管理專業就相當明確地體現了其學院特色,即音樂藝術管理,其音樂類課程相當之多,幾乎囊括了古典、民族、傳統、流行\\(表現形式\\)、原生態等全部形式的知識。\\(4\\)實踐課程。由于藝術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與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實踐課程必不可少。院校應當努力開拓“產學研”的一體化、系列化,為“第二課堂”打下堅實基礎。正如余丁在《藝術管理學概論》一書中說到的:“藝術管理的技巧實踐是介于藝術家、藝術和一般人之間的奇妙領域,它的養分包括了藝術、藝術批評、政治、心理學、信息科學、經濟、社會學、教育等眾多不同領域中的技能。所以,盡管有些技能可以從教科書中學到,有些管理形式可以從實踐中學到,但藝術管理卻不適用于上述兩種途徑。
有效的藝術管理首先取決于對于藝術的深入了解和投入,這些是書本中學不來的東西,同樣無法從書本中學來的還有在藝術實踐中所需要的多種技能的平衡?!币虼?,實踐課永遠是藝術管理學的重中之重。從以上藝術管理知識體系的基本模式可以看出其與目前各院?,F有的藝術管理專業間的捉襟見肘。盡管藝術類院校開設此類專業確實占據優勢,然而,對經管類知識素養培育的缺乏已經成了一個通病,原因便在于師資自身經管類知識的欠缺。另外,誠如有學者曾著文論述,我國有兩套各自為政的藝術教育體制,即:缺乏專業藝術教育模塊的普通高等教育體制和專業化、專門化程度較高但綜合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基礎薄弱的高等藝術教育體制。
這種由傳統教育體制造成的偏科或不全面直接影響了藝術管理師資知識構成以及藝術管理綜合性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因此,筆者認為,與藝術類院校、綜合性院校相比,財經類院校開設藝術管理專業也具有相當的優勢。
2、財經類院校藝術管理專業優勢
上文中談到,我國教育體制的兩大痼疾\\(缺乏專業藝術教育模塊的普通高等教育體制和專業化、專門化程度較高但綜合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基礎薄弱的高等藝術教育體制\\)導致了這兩類院校開設藝術管理專業的偏狹性,與之相比,財經類院校的歷史總體上要短于藝術類與普通院校,且專業化程度更高。因而具備了開設藝術管理專業的以下優勢。\\(1\\)更大的包容性。財經類院校一般都以經管類專業為主,同時設有法學、文學、新聞、社會學等多個學科專業,近年來更是增設了文化產業管理、藝術設計等專業,這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藝術教育體系最為明顯的變化。
從財經類院校的專業的不斷擴充可以看出,其正在努力建構更大包容性的知識體系及教學體制,這種教學理念本身體現出的包容性已經成為財經類院校的文化特色,滲透在教學管理中,這一點,與藝術管理專業的特質更為吻合。\\(2\\)更強的專業性。財經類院校在專業上的強大優勢便是經管類專業知識。這是藝術管理最為核心的知識構成部分,也是藝術管理較難掌握的專業知識,與藝術類院校及普通院校相比,財經類院校在這方面的優勢無可匹敵。經管類專業知識有自身獨有的特征,即與市場、社會的緊密相連,正由于這個特征,經管類專業具有極強的與時俱進性。除了普遍原理,經管類知識經常會隨著社會與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變化與更新,這將使得學習者習得更為敏銳的時代感與宏觀把握能力,這恰是一個藝術管理者所需要具備的資質。\\(3\\)更高的實踐性。學過經管類知識的人都知道,經管知識只是一種手段,具體到每一個實踐行業,經管知識即成為一種通用的知識或理論工具,再結合每一個實踐行業自身的特點,才能真正履行其管理的職責。因此,從這個層面而言,財經類院校的教學一般都具有更高的實踐性,學校都會有數量較多的合作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或作為第二課堂使用。幾乎所有的財經類院校都會注重“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恰恰是社會對藝術管理人才的要求。
基于以上優勢,再來看目前財經類院校的現狀,絕大多數已經開設有社會學、法學、傳播學、文學甚至藝術學等專業,這更加有益于開設藝術管理專業。財經類院校的師資力量也具備上述優點,更加利于從事藝術管理的教學與科研。在當今形勢下,如何更好地培育藝術管理師資,建立起長效機制,而非解決一時之需,更值得探討。
3、財經類院校藝術管理師資培育
師資隊伍建設始終是二級學科藝術學建設的瓶頸。圍繞著二級學科藝術學的“名不正言不順”,藝術管理學尚未在學科設立中擁有一席之地。師資隊伍建設問題更是成為制約其走向正軌的大問題。筆者認為,財經類院校在藝術管理師資培育方面,除了充分利用以上自身優勢外,還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教師多元文化視角的培育:這一做法至少包含兩層含義:首先是引進人才方面,財經類院校應當注重引進具有多元文化視角的藝術管理師資力量,在知識結構上以跨越多學科結合為佳,能夠在國外院校接受過藝術管理教育或培訓者優先引進,具有豐富的藝術管理實踐者\\(學者或藝術家、管理者\\)補充引進,確保引進后在人才構成上有層次與互為補充。第二層含義緊接在第一層含義之后,學科知識或實踐經驗上的互為補充,對于師資多元文化視角的培育有很大的好處,鼓勵教師學貫中西,具有國際眼光。\\(2\\)加大校際間的合作交流:校際間的合作交流不僅包括國內校際間,更應當提倡與國外院校的交流接軌。藝術無國界,中國的藝術管理除了具有中國特色外,更應當走出國門,與世界接軌。國內如中央美院組織召開的藝術管理專業年會制度,就為學習和交流提供了一個平臺。
國內院校還應積極與國外藝術管理專業較強的院校密切聯系,進行學術交流與人才共培。加大參與國內國際研討會的力度。有人說,藝術是昂貴的。誠然,以上舉措都需要付出較高的費用,然而,回報也應當是昂貴的。\\(3\\)借助文化創意產業園的蓬勃發展,為教師提供實踐基地,鼓勵掛職鍛煉。與實踐行業的直接接觸是最好的鍛煉方式,它能夠為教師提供更多更為感性的案例,而案例教學對于藝術管理專業是至關重要的。國外藝術管理專業的教學中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參考文獻:
[1]2010年全國最新財經類大學排名[DB/OL].
[2]張偉.談藝術管理的學科定位問題[J].藝術教育,2007\\(11\\).
[3]余?。囆g管理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曹意強.藝術管理概論[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11-12.
[5]管順豐,陳汗青,杜娟,姚善良.藝術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何云峰.關于藝術管理專業教學的若干思考———以中央音樂學院藝術管理專業為中心[J].中國音樂\\(季刊\\),2009\\(4\\).
[7]張朝霞.搭乘創意產業快車培育高端專業人才———關于構建開放性藝術管理核心課程體系的思考[J].藝術教育,2006\\(7\\).
[8]張法.中國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1978—2008:藝術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9]董峰,王純子.溝通的橋梁互動的平臺———第四屆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年會暨藝術管理國際論壇綜述[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9\\(4\\).
[10]徐子方.當代中國藝術學學科錯位及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出路———兼論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的問題[J].藝術百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