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教育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占比越來越大,針對教育行業的財政支出績效考核及會計管理工作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當前,教育行業會計管理工作雖然能夠較好地執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及財務規則,但在規范會計基礎工作、完善會計核算、強化預算約束、落實政府采購管理和國有資產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等諸多方面,離規范化、制度化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凸顯出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財政會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強教育行業會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加強教育行業會計管理能夠有效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會計管理工作是財政資金預算實施的監管手段,可能影響到財政資金的投向。通過加強會計管理,不僅可以全過程的監控財政資金的使用,從中發現問題和不足,杜絕資金使用過程中的浪費及不合理,而且可以通過今昔財務數據的對比分析,評判資金的投向是否合理,資金使用是否達到預計效果,進而為領導決策提供詳實的數據支持。
2.加強教育行業會計管理是廉政風險防控的重要手段。作為單位內部控制的重要一環,會計管理控制在單位內部控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單位通過健全財會管理制度,強化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規范會計基礎工作,加強會計檔案管理等控制方法,不僅能夠有效地預防與財政資金相關的腐敗行為,而且能夠幫助紀檢、監察部門及時有效地發現并查處腐敗行為。實踐表明,很多教育行業人員違規挪用財政資金的腐敗行為均是通過會計信息揭露并查處的。
3.加強教育行業會計管理是教育職能發揮的重要保障。教育行業會計管理主要采取預算管理模式,即教育行業的各項支出都有著嚴格的預算控制。隨著新《預算法》的出臺,財政對部門預算的編制與執行越來越精細化。通過加強會計管理不僅可以將其各項支出控制在合理范圍內,而且可以糾正傳統重撥款而輕管理的現象。此外,通過加強會計管理對于教育專項資金的使用績效能夠起到有效的監督和考核,避免浪費,提高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
4.加強教育行業會計管理是強化財政監督的職責所在。財政會計監督的最終目的之一,是通過會計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建設,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有效防范財務風險,加強財政支出績效管理,使用有限的財政資金保障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強化教育行業會計管理工作基礎,加強對教育行業會計工作的指導與監督,注重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化操作,是提高教育行業預算管理時效性、強化預算支出效能的重要保障。
二、目前教育行業會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1.領導責任意識不強,會計人員素質不高。一是作為單位會計管理工作的第一責任人,部分領導不僅不能真正負起監管職責,而且帶頭或指使會計人員違反會計制度或財經紀律。二是會計崗位設置不合理。部分單位受人員編制限制,往往財會人員身兼數職,存在出納、會計一人兼現象,違背了不相容崗位相分離原則;還有些單位財會人員流動過于頻繁,不利于會計核算工作的穩定性。三是會計人員配備不當。部分單位在會計人員配備上,隨機指定,一般會計人員不具備會計從業資質,會計機構負責人不具備相應任職資格等。四是會計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專業技能較差。有些會計人員認為財會工作責任重、風險大,缺乏崗位自豪感和榮譽感;還有些會計人員對財會業務缺乏興趣,業務學習意識不強,不能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業務知識,造成會計核算差錯頻頻等。
2.內控制度不健全,財經紀律渙散。一是單位會計制度不健全,尤其在固定資產管理方面漏洞百出。有些單位不按規定建立財產物資定期清查盤點制度,造成賬實長期不符;還有些單位在固定資產添購、處置等方面,不嚴格履行審批手續,存在購置固定資產不入賬,處置固定資產收入不上繳等行為,不僅導致會計信息失真,而且容易給國有資產帶來財產損失。二是財經紀律執行不到位。部分單位存在“白條”抵庫、違規列支財政資金、違規發放津貼補貼、“三公經費”嚴重超支等行為。三是預算執行不嚴格,存在“寅吃卯糧”現象。四是大額資金支出審核不嚴,不能正確履行審批手續等。
3.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會計核算不準確。一是憑證審核不嚴,原始資料失真,會計核算基礎資料不實。會計核算應以經濟活動中取得的各種原始憑證為依據,而目前,有一些單位為了局部利益,小團體利益的需要,對一些不合法的開支,用假發票或原始憑證來處理,再加上單位對憑證審核不嚴,個別單位還存在原始單據和記賬憑證金額不符,虛報冒領現象,明細科目記載不清,財務混亂,造成會計信息嚴重失真。二是會計科目使用不規范,明細科目混用、串用等。三是會計核算不準確,尤其在固定資產購進時,有的單位只做借記“事業支出”等有關科目,貸記“財政補助收入”、“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銀行存款”等科目賬務處理;未做借記“固定資產”,貸記“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科目賬務處理,不能正確使用雙會計分錄進行核算等。
三、新形勢下,加強教育行業會計管理工作的建議
1.強化責任意識,完善會計監督。根據《會計法》的相關規定,單位負責人作為單位會計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要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財政部門要緊緊圍繞《會計法》、《預算法》、《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以及其它相關財經法規,努力加強對教育行業單位負責人的專題培訓,提高其遵守會計法規、財經紀律的法律意識,不斷加強對學校財務會計工作的管理,監督、支持會計人員照章辦事,依法理財。財會人員也要積極發揮會計監督作用,努力與違反會計法律法規的行為作斗爭。
2.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嚴肅財經紀律。充分發揮教育主管部門監督職能,不斷健全、完善教育系統各項財務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學校內部決策、內部控制、內部考核、內部監督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細化預算編制,嚴格預算執行,強化預算約束,注重績效管理。嚴格按照財政部門批復的預算項目和用途支出,規范支付行為,加強支出管理,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辦法,完善會計核算;加強國有資產管理,規范資產處置等。
3.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努力提升財會人員素質。一是分類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統籌推進財會人員初任培訓與繼續教育、會計機構負責人和業務骨干能力提升培訓、總會計師和高級財會人才輪訓等各類培訓。二是加強對財會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要積極利用會計人員繼續教育、針對性強的職業素質提升培訓等方式,提高財會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努力增強財會人員職業責任感和自豪感。三是強化財會人員業務技能培訓。結合教育行業業務特點和崗位職責,對新入職財會人員進行崗前技能培訓,重點以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業務為主;對一般在職財會人員以知識更新為目的,以繼續教育為主要培訓手段,及時了解掌握新知識,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水平;對總會計師、會計機構負責人和財會工作骨干人員側重其履行改革、參與決策及組織管理、分析預測等能力的培養。
4.充分發揮財政監督職責,嚴格落實財政監督。財政部門在履行財政、財務、會計等監督職責過程中,要將日常監督與定期抽查相結合,根據教育行業自身特點,緊緊圍繞部門預算編制、執行、會計核算以及部門決算報告的編制等全過程,積極開展監督檢查。要堅持監督與財政管理相結合,將監督結果作為預算安排的重要參考依據;根據監督結果完善相關政策,努力加強教育行業會計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張笑曼。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管理的意義和要點[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2年,24期。
[2]劉建麗。會計基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商品與質量,2012年,S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