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課堂手機控現象
(一)大學課堂學生玩手機現狀描述
隨著手機成為繼網絡之后的“第五媒體”,并在大學生中快速普及以來,人手一機,已經成為大學生活的一種普遍現象。如今,大學生課堂使用手機成風的現象已是事實。調查顯示,在專業課上,大學生玩手機的有35%;在公共選修課上,大學生玩手機的有 95.1%.大學課堂上,學生用手機聊天、看電視、聽音樂、看小說、玩游戲的比例最高,發短信的其次,最少的是查閱學習資料,這一比例不到一成。
(二)大學課堂學生玩手機的危害
1.影響大學課堂教學秩序。大學課堂是學生接受教育最重要的場所。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這必然分散學生學習的投入性,不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獲得,也影響了其他學生聽講和教師上課。課堂上不合時地宜響起手機鈴聲會干擾教師的授課思路,破壞教師的情緒,會讓教師感覺學生對自己工作的不尊重,從而降低教師上課的積極性。
2.危害大學生身心健康。研究表明,課堂玩手機久而久之,必然會形成一種慣性行為。很多學生都感覺,在課堂中自己的手機在不停地響。其實這是一種幻覺,而正是這種慣性行為形成的幻覺造成了學生對手機的過度依賴,一離開手機就覺得不舒服。這對學生的心理成長是很不利的。
3.影響大學生正常的交流能力的發展。在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生存需求和物理安全需求大多靠虛擬世界來實現。一些年輕的學生,尤其那些性格孤僻的學生,內心渴望交朋友,但又不想把自己的心交給別人,他們不得不選擇間接的、跨區域的、虛擬的、相對自由方便的“自由空間”---手機。這樣也就導致了很多大學生產生交流恐懼癥,嚴重影響他們的交流能力。
二、大學課堂玩手機的原因分析
(一)學生自身原因
1.學習意識放松。首先,現在的大學生小學、中學時的學習都是在家長和教師的督促中過來的,當時的目的比較明確,學習就是為了考上大學。一旦進入大學,脫離了家長的督促,加之大學的管理又不像中學那樣所有事情都由教師大包大攬,這讓很多學生不太適應,導致其對自己未能嚴格要求。其次,大學課程理論課較多,部分大學生覺得教師講的東西對自己幫助不是很大,沒什么意義,所以不愛聽講,玩手機打發時間。
2.仿效從眾心理。在群體中流行的行為習慣會被群體中的成員所接受效仿,大學生上課玩手機也是這樣。他們覺得玩手機是一種時尚,不想成為與其他人不同的異類,不想被孤立。
3.依賴成癮心理。大學生手機族通常有手機控的表現,整個生活都喜歡依賴手機,離開了手機就無所適從。
調查發現,22%的大學生認為會因為不能使用手機而變得煩躁不安,34%的大學生覺得關機是困難的事,39%的大學生會因為忘記帶手機而坐立難安,11%的大學生會經常把別人的手機鈴聲當成自己的手機鈴聲。這些都說明,大學生群體中手機依賴已經成為一個日益突出的問題。
(二)外部原因
1.生活背景的影響?,F在在校大學生絕大多數為 90后,他們的成長環境不同于 70 后、80 后,他們擁有相對優厚的物質生活條件,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強。信息時代的產物伴隨著他們成長,他們的學習、生活無不置身于快餐文化和網絡文化的影響之下。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當代大學生對手機的過度使用,促使大學生課堂手機族的形成。
2.大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如今,大學為了節約成本,公共課、選修課,甚至有些專業課都以大課的方式進行教學。課堂少則七八十人,多則上百人。這種課堂教學方式,空間大、人數多、大學生座次不固定、師生互動教學難度大,容易產生責任分散效應,導致大學生學習動機減弱、教學活動參與度降低、大學課堂秩序混亂等一系列問題。這為大學生課堂玩手機提供了現實機會,加速了大學生課堂手機族現象的形成。
3.大學課堂管理制度的影響。大多數學校的課堂管理制度管的是學生的到課率、缺勤率,沒有一套明確的規定禁止學生上課玩手機、接聽電話。由于沒有規范的制度,大學生也就沒有了心理負擔,在課堂上玩手機變得無所顧忌。
4.教師授課態度和方式的影響。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學態度和教學方式,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有些教師從來不抓課堂教學紀律,學生聽不聽課他根本不關心,上完課就走人;有些教師不注重教學質量,教學方法過于老舊,照本宣科,不注重創新,不與學生互動。如此授課,多次之后,學生的聽課興趣會大大降低,隨之注意力重心轉移,而手機便成為打發這無聊課堂的最佳工具。
三、治理大學生課堂玩手機的對策
(一)學生自身方面
1.進行心理矯正,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大學學習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把寶貴的課堂時間浪費在玩手機上,這對自身未來的發展極為不利。在校大學生應嘗試主動去獲取知識,考慮父母供自己上大學的艱辛,并從自身的改變開始,進行心理調節,努力克制自己在課上使用手機。必要時候可以尋求心理咨詢或心理輔導的幫助,以培養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2.關注現實生活,注重面對面的交流。手機的交流始終是虛擬世界的交流,大學生不應沉迷于網絡構建的虛擬世界,應當關注現實世界的發展。只有面對面的交流才能真正表達和理解彼此的喜怒哀樂,才能提高人際知覺水平,敏銳地把握他人的情緒、情感變化,從而進行更深入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習上,要抓住課堂教學的機會,有不懂的地方先問老師、同學,而不是用手機百度,要善于交流、表達情感,這樣才能促進自己的學習。
(二)學校方面
1.轉變管理方式,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學校應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及時健全相應的校規,約束大學生行為,而不是一味放縱。應在新學期開始就宣布嚴格的紀律,對學生違規使用手機的處理可以嚴厲一些,以起到震懾作用。高校作為管理者,要注重發揮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尊重、理解和信任他們,引導大學生主動進行自我管理,充分發揮學生組織和學生干部的橋梁紐帶作用,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積極加強心理疏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暗示,培養積極的自我意識。一旦擁有積極的情緒,大學生便可以很好地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從而減少課堂手機族這一群體的人數。高校應當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引進專業的心理輔導人員,成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結合實踐積極做好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工作;或者利用網絡媒體開展網絡心理咨詢,建立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為心理困難大學生提供宣泄渠道,幫助大學生解除心理問題。
3.提高課堂質量,增強課堂吸引力。教師在教學中照本宣科,這是教學中的一大忌。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意識到自身的教學責任,要通過彰顯人格魅力來感化學生。教師在課堂上要吸引學生,一定要開發教材、創新教材,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并與學生一道分享。大學生容易喜歡和接受新鮮事物,當大學生覺得教師講課內容新穎奇特時,與自己的生活經驗接近、貼近自身實際時,才會把注意力放到教師講課的內容上,遵守課堂行為規范,從而減少課堂玩手機的不良現象。
4.重視實踐教育,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F代大學生思維活躍,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個性張揚、敢于實踐,但是現在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里活動,真正接觸社會的機會不多。高校應當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通過親身歷練,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讓大學生通過實踐磨煉意志,鍛煉能力,防止大學生沉溺于網絡世界。
總之,大學生手機族的出現并非偶然或特例,既有客觀現實的原因,也有主觀心理作用的原因。為了讓大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學校應該加強教育和管理,進行心理疏導,改革教學方式和方法,促使大學生擺脫對手機的依賴,重拾真實美好的人生。同時,課堂手機族、手機控現象的改變,更需要大學生自身的努力,大學生要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培養頑強的意志,改變從眾和依賴心理。相信通過學校與學生的共同努力,大學課堂手機族、手機控現象就一定能得到控制。
[ 參 考 文 獻 ]
[1][2] 張暢。從手機依賴現象談高校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J].青年與社會雜志,2013(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