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年度中國電視創意大獎頒給了湖南衛視“變形計”真人秀欄目組,而這一年正是“變形計”開播的第一年?!白冃斡嫛弊鳛楹闲l視開發研制的一檔生活類角色互換真人秀節目,號稱“新生態紀錄片”.該節目以“換位思考”以及“體驗式學習”為基本理念,讓參與變形的主人公們通過角色互換來體驗不同的人生,并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體驗的沖擊下,學會成長,達到改善關系、解決矛盾、收獲教益并回歸正常家庭以及學校生活的目的。在這個各類電視節目泛濫的年代,“變形計”以其強烈的責任感和深刻的教育意義,引起了觀眾的極大關注,并成為我國真人秀節目的典范。
1 “變形記”的意義
1. 1 “變形記”使交換人生成為可能
“變形計”最基本的表現是安排參與變形的主人公們進行互換人生體驗,即參與節目的雙方在 7 天之中互換角色,體驗對方的生活。節目同時全程每天 24 小時跟拍,粗加剪輯后原生態播出。這對于參與“變形”的主人公們來說是一次人為的絕佳的機會,讓他們能體驗一種全新的生活。一方面,“變形計”給城里孩子提供一個全新的生活環境,孩子往往會來到一個交通不發達、經濟相對落后的山區,沒有優越的生活條件以及攀比成風的學校環境,也沒有各種物質欲望的誘惑,有的只是艱難的家庭狀況、秀美的風光以及淳樸善良的老師與同學們。在這里,孩子們過早地嘗到了生活的艱辛,也過早地承擔了家庭的重擔,他們珍惜每一個受教育的機會,因為不知道明天會不會因為家庭變故而輟學,也正是這種物質極度缺乏的環境,更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震撼與觸動。對于山里的孩子而言,參加“變形計”無疑給了他們一個走出大山看看外面世界的機會。這里面承載了父輩對他們的期望,以及自己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他們努力向上、改變家庭環境和自己命運的一種動力。
1. 2 “變形計”凸顯家庭教育的缺失
“變形計”在賺取了眾多觀眾淚水的同時,讓我們痛惜孩子變形前的表現,感慨變形過程中孩子的成長,也讓我們看到了孩子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現實生活中家庭教育的缺失。一方面,城里家長總是在抱怨: “孩子以前挺聽話的,現在怎么變成這樣了呢?”隱忍無私的愛,讓他們哪怕是在孩子犯錯的情況下,也總是不忍心責罵。而對于孩子而言,每一個“壞孩子”其實在潛意識里都不希望別人說他壞,他們對贊許有著更強烈的需求,他們更希望家長、老師能理解他們的種種“叛逆行為”,其實這也只是青春期的一種正常表現,但遺憾的是,在我們的身邊,很少有人能容得下孩子們這種張揚個性。
家長、老師一見到孩子不愛讀書就訓斥,而青春期的孩子正是精力旺盛,不喜歡讀書而又不被家長、老師引導到其他方面的話,他們就會無師自通地去做一些“壞事”[1].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不能適時地加以理解以及正確地引導,則會引起孩子的叛逆與反感,在歧途越走越遠。另一方面,山里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則往往是過早地體驗生活的艱辛,孩子們在理解了父母隱忍無言的愛的同時,也勇于承擔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家庭責任。生活的磨難讓山里父母不善于用言語來表達自己對子女的愛,也很少過多地去了解孩子們的內心感受,但家境的貧寒并不影響愛的傳遞,所以這些孩子心懷美好的同時,往往內心敏感而脆弱。他們在來到陌生的城市后,往往表現得拘謹而又格外懂事,擁有著極強的自尊心,也表現出對溫暖家庭環境的渴望。
1. 3 “變形計”凸顯換位思考的重要性
“變形計”的節目理念中最重要的即是“換位思考”,這種換位思考是通過換位生活的方式來達到的。換位思考是融洽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最佳潤滑劑。人們也都有這樣一個重要特點: 即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假如我們能換一個角度,總是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會得出怎樣的結果呢? 最終的結果就是多了一些理解和寬容,改善和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一切都是從換位思考做起的。寬容這一美德也開始于換位思考。在變形記中,父與子的角色互換,父親更加了解兒子的日常生活,而兒子也在替父親掌管生意以及照顧家庭的生活中理解了父親的心酸、不容易并最終重建溫馨父子愛。在城里孩子與山里孩子換位生活的體驗中,城里孩子理解了父母生活的不易,在物質缺乏的環境下回味父母濃濃的愛,在對比城鄉差距的同時學會珍惜自己以往的生活,在淳樸真誠的環境下學會感恩、給予。山里孩子在看過外面的世界后,也學會了感受來自周圍人的關心,他們一直就擅長的換位思考的優秀品質,也往往能幫助他們收獲珍貴的友誼。
1. 4 “變形計”所帶來的積極社會影響
“變形計”的熱播,不僅是真人秀節目本土化的一個典范,同時也展示了媒體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變形計”往往以時下社會熱點為題,以雙方的角色互換為節目內容,用電視的手段來設置議程,把這一社會熱點問題強化并放大,以期得到廣大受眾和政府當局的關注,從而促使這一社會熱點問題能得到很好的認知和解決。一部“變形計”,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 30 多年來造成的巨大的貧富地域差距、獨生子女的嬌生慣養、家庭教育的匱乏與意識薄弱等等。觀眾往往在被節目劇情打動的同時,也能引發他們對自我、自我生活以及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反思,并試圖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或吸取其中的正能量,從而更好地面對生活。
2 變形記背后的教育反思
然而,“變形記”在獲取一片贊聲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于節目背后的思考。這個節目設計的初衷正是基于這樣一個基本前提: 不同的家庭出生背景、不同人生閱歷的孩子,會在這場秀中有完全不同的心理體驗,而且雙方家庭環境的落差越大,效果就越明顯。但是,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在節目結束之后帶來的后續影響,有沒有人繼續去關注、關愛他們? 在經歷了這場為拍節目而進行的換位生活之后,他們的內心深處究竟留下些什么?
2. 1 心理落差如何平衡
“變形記”讓兩個成長環境迥然不同的孩子暫時交換了他們的人生,然而在變形結束后再返回他們自己原來的環境這也是一個既定的事實,相對于城里孩子來說,山里孩子在變形前后的心理落差相對會大些,也更需要我們給予更多的關懷。而城里孩子是由一個較好的環境轉入一個較差的環境,對于他們來說,幾天的變形生活只是他們人生旅途中的一次經歷,在這次經歷中他們成長了,學到了一些真善美的東西然后回到他原來的世界里去。但是對于山里孩子而言,他們滿懷著對外面世界的期待,來到了這個類似于天堂的地方,在這里他們確認了人們物質生活的極度充裕,在這里他以前生活中所有的困難消失了,沒有貧窮的家庭,沒有過重的家庭負擔,也沒有生病需要照顧的家人,儼然過上了曾經一直期待的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然而變形結束后,美好的生活也結束了,山里孩子必須回到原來的生活環境,繼續去面對他曾經所面對的生活磨難。我們不能肯定,這次變形給他們帶來的一定是正面的影響,如果他們不能很好地看待這次變形,那么因為“變形”產生的心理落差又應該怎么來平衡?
對于變形中孩子產生的巨大心理落差,我們應給予重視,在必要時候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心理建設,引導他們正確地看待“變形”在他們人生中的意義,激勵他們始終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生活。與此同時,節目組在節目的最后環節也可以設置幫助環節,在這個環節里,節目組可以利用社會的力量,讓社會的愛心力量去幫助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力圖解決他們在生活上以及學習上的各種問題,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從而更好地成長。
2. 2 如何有效防止變形后效果反彈
由于“變形記”的時間較短,環境對比刺激較強,這些無疑都有利于促進變形的成功。但在變形結束后,在回到原先的環境后,孩子能否洗心革面、改變自己的一些陋習這是我們需要深思的一個問題。
畢竟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是一回事,但真正做出改變又是另一回事。其實,在孩子經歷了變形回歸后,父母家長以及周圍的老師同學也應該經歷自己內心的變形,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對待孩子、朋友的態度是否不當。缺乏溝通與信任的家庭,應該考慮一種新的民主平等,注重溝通交流的方式; 過于忙碌的父母,應當緩下生活的腳步,關注孩子的成長; 過度溺愛孩子的家庭,應當一改平時有求必應的相處方式,教育孩子自立自強面對生活??傊?,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基礎,家庭關系、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內容這些都是造成問題少年的成因。父母對孩子深層情感與內心感受的忽略在變形過程中得以凸顯,這也是變形記后家庭教育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即參與變形后,家長也應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多關心孩子,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與鼓勵。
2. 3 改進教育方法,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學校教育促進變形效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育的對象。盡管城里學生擁有的教育資源遠多于農村,但是城里學生的學習興趣卻不如農村學生,這些在節目中往往都能得到體現。城市變形記主人公們來到了山里學校,曾經的厭學孩子也總是能很快地融入其中,靜下心來坐在課桌前,并逐漸與學校師生打成一片。由于青春期是心理發生變化的高發區,中學生存在的問題讓人擔憂,教育者要關注孩子的身心成長,教育者不僅要站在施教者的角度為學生著想,也要站在受教者的角度思考學生,不僅和學生建立一種師生關系,更要建立一種朋友關系,關懷學生,親近學生,為學生營造幸福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彭鍇?!蹲冃斡嫛分杏?--關于《變形記》的思考[J]. 商,2012(15)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