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英語教材特別注意學生的語言能力和社會運用能力方面的培養,突出了學為主體的觀點,這使得我們教學工作者必須擺脫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的束縛,正確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導”與“逼”的關系
從傳統的教育方法來看,一直有“逼”的痕跡,我們通常稱這種“逼”的方法叫“填鴨式”.以往教學時,認為學生多讀、多背、多抄,就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并沒注意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是在被動地接受和機械地記憶著老師所講的東西,沒有任何主動性。那么,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呢?關鍵還在于教師如何“導”.發揮好“導”的功能意識,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自身充滿汲取的力量,這樣才能很好地學好一門科學。
“導”,我簡單地認為可分兩部分,一是感情誘導,二是學知誘導。感情誘導是指師生之間的關系,當一個學生對一個老師有敬慕親密的感覺,那么就對該教師所任學科的求知欲旺盛,對該學科就會產生興趣,反之,就會對這位教師所任學科產生厭惡情緒。因此,我十分注意對學生進行感情誘導,在教學中,除注意自己的儀態和語言要保持良好和溫和外,對學生盡量地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讓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同時要注意觀察每個學生的喜、惡及愛好,在教學中都充分地讓他們表現出來,讓他們感覺到,上課的45分鐘就好像課間休息的10分鐘一樣,在輕松而愉快的學習中不知不覺地結束了。多年來,每當一節課上完時,學生們發出“咦,下課了?”這句話時,我心里感到莫大的安慰,這說明我成功了。除了感情誘導外,還要注意學知的誘導。學知的誘導則要求教師必須熟悉新編教材的編排體系,教學過程中必須使其科學性、趣味性、實踐性結合為一體,正確地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培養學生掌握英語學習的方法。若只重感情誘導,忽視學知誘導,則很容易將一堂課上成游戲課,反之,一堂課則會顯得枯燥無味,又回到了傳統教學的方法上。
二、“聽”與“說”的關系
新編的英語教材特別強調了“聽說讀寫”的原則,每課都有聽、說訓練。作為教師,如何才能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呢?會說是基礎,能說是關鍵。我認為,新教材的目的是著重培養學生初步掌握交際運用的能力,所以重點應該放在怎樣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說,聽固然也重要,但聽是理解,說則是表達,讓學生多說,培養他們多說,才能反饋出學習中的問題,使教學更有針對性。我做了一個實驗,同是一篇短文,讓學生聽完三遍以后,叫他們譯出短文的中文意思,有80%的同學都能做到,而且部分學生譯得很好。然而仍然是這篇短文,叫80%的學生將它譯成英文,則有40%的學生不能很好地完成,剩下的40%,其中有20%出現的錯誤較多,而另外的20%稍好一些。他們總擺脫不了母語的影響,總按照母語的習慣去翻譯每一句話,勢必會出現差錯。因此,我們應該安排學生“多說”的活動,促使學生多說,學生才會多看、多聽,真正地讓他們有實際運用的能力,能聽、能說,從而達到運用迅速的熟練程度。
三、“教”與“學”的關系
新編教材的編排體現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擔任組織者,起監督和幫助的作用,而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是主角,教師要引導和管理好教學的全過程,而不像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一講到底,一教到底”,生怕哪個方面還講得不透徹,而導致了這一節課的失敗。殊不知,這“一講到底”,講得學生昏昏欲睡,講得教師口干舌燥,學生并不因為你講得多。他們就聽得多,接受得多,所以,應該努力發掘學生“學”的潛力。如在講新課文時,以往的做法是教新單詞,一字一句地帶讀,一句一句地翻譯成漢語,然后反復地強調什么主語、謂語啦,謂語動詞有人稱、數、時態的變化啦,舉例說明啦等等……教師站在講臺上不厭其煩地講、領讀,學生卻在下面想,這節課怎么這么長,還不到點下課,有的甚至在下面畫起圖畫,畫教師那辛苦的樣子,叫你看了哭笑不得,本來非常靈活的交際語言,好一點的學生只會背而不會用,而差一點的學生只能站在云中霧里了。新教材的更新,觀念的轉變,使得我們的方法也要隨之變革。如今上這樣一節課,我和學生們一道,提前準備好教具,讓每一位學生掌握好了所學的語言,也能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自如。
以上僅是自己一點初淺的看法和嘗試。如何適應新教材,怎么上好英語課,怎么擺正以上所談的幾個關系,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習語言的能力,有待于我們更進一步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