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據 2013 年 7 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 32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至 2013 年6 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 5.91 億,大學生網民占相當比例。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影響著他們的思想道德和行為方式。
本文以我校學生二、三年級有上網經驗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從網絡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兩方面展開調查,問卷由 15 個問題組成,共發放問卷 100 份,回收100 份,回收率 100%。筆者將回收的問卷進行描述統計,并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
1 網絡道德現狀分析
網絡道德是在社會道德基礎上延伸出來的一種道德行為,既反映了人的社會道德水平,又在網絡的環境里產生新的變化和發展。本次調查主要從網絡道德意識和網絡道德行為兩方面展開調查和分析。
1.1 網絡道德意識
網絡道德意識是人們對網絡虛擬世界中的道德現象、行為準則及其意義的看法和認識。分析顯示,對于網上大量不健康的內容,如色情、迷信甚至反動的信息,有 23%的學生認為很正常,無所謂,55%的學生認為只要不接觸,存在是可以理解的。對于網絡上的欺騙行為,15%的學生認為在,相互欺騙很正常,42%的學生認為這是在保護個人隱私。52%的學生認為在網絡上進行欺騙是很不道德的,41%的學生認為比較不道德,只有 7%的學生認為與道德無關??梢?,調查對象的網絡道德意識比較模糊,一方面她們對他人在網絡上散布謊言表示反感,認為說謊很不道德,另一方面,當他們碰到類似的行為時,又覺得無所謂?;蛟S在現實世界中,大多數學生能夠以形成的道德標準指導和約束自己的行為,但當道德的非強制性和自我約束性和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交織在一起時,他們對虛擬世界的道德意識開始變得模糊起來,不過他們對道德具有一定的判斷力:在調查中,85%的學生認為在未經本人同意的情況下,某網站公告會員的個人相關資料屬侵犯隱私權的行為;90%的學生認為“網絡信息很多屬于個人意見,不一定是正確的信息?!?br>
2 網絡道德行為
網絡道德行為,是指當網民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或社會的網上行為。本文主要從網絡偷盜、網絡謊言、網絡戀情三方面對學生的網絡道德行為展開調查。
2.1 網絡偷竊
網絡偷盜行為是指網民利用網絡的共享性和易獲取的特點,在未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形下,將他人的代碼、資料或成果拷貝并公開出版或占為己有。當問到“你是否有過在網上下載文章,并且不作任何修改而將之作為作業上交的經歷”時,35%的學生回答“有,但不經?!?;7%的學生試圖在網吧盜取別人的QQ 和微信;23%的學生曾經利用“網上鄰居”,在未經學生許可下,復制、刪除學生的作業;而高達 82%的學生同意“網絡上的資料,皆是可以自由下載并存儲至個人電腦中”的觀點,他們對自己的偷盜行為完全處于無意識狀態,并不清楚自己的行為已經侵犯到了他人的版權和隱私權。
2.2 網絡謊言
互聯網的隱蔽性、虛擬性和不可控制性使得網民的言語和行為都缺乏約束和自我約束,人與人之間存在信任危機。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在網絡上都有過欺騙行為,63%的學生表示經常在網絡聊天時說謊,78%的學生曾經在網絡上發布過不實信息,一些學生盡管認為在網絡上欺騙別人是不道德的行為,但是因為自己也曾經被別人欺騙過,覺得在網絡上互相欺騙很正常。的確,由于互聯網本身缺乏規范和監督,網民在進行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時,就很難難受到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支配和制約,難以形成一種受制于外部規范的“他律道德”,在弱化的“他律道德”面前,也就很難期望網民表現出道德行為。
2.3 網絡戀情
“網戀”是網絡時代的新名詞和新現象,大學生作為網絡的最大消費群體之一,不可避免的會遇到網絡戀情。統計數據顯示,有過網戀經歷的比例為 10%,支持網戀的比例為 43%,不支持的為 33%,24%的學生沒有表態。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網絡戀情的無約束性必將引發一系列的倫理道德,甚至是法律問題,一部分人利用網戀進行情感欺騙和玩弄異性感情,騙財騙色。所幸的是,在調查的 100 個學生當中,目前還沒有被騙的經歷。
通過此次調查分析發現,我校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和行為不容樂觀,主要表現道德意識比較模糊,但具有一定的判斷力;多數學生受到網絡負面效應的影響,其網絡行為難以“自律”和“他律”。學校應對其進行必要的網絡道德領域的引導和教育,以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水平和規范學生的網絡行為。
3 思考及建議
3.1 制定網絡道德規范
高職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他們對新、奇、特的事物充滿好奇。為了防止因獵奇心理而導致的不良網絡行為,學校應制定出相應的網絡道德規范,并通過各種渠道對不健康的網絡內容加強法律、技術上的監督,以凈化校園網絡內容,抵擋網絡負面影響。
但是在互聯網環境中,存在著道德批評的不系統和不完整、道德理想環境的模糊和道德權威的缺失等問題,使得網絡道德規范的建立需要一段時間。美國計算機倫理協會所制定了計算機倫理“十誡”,包括“你不應該到他人的計算機文件里去偷盜,你不應該剽竊他人的精神產品”等條款,具體地規定了人們在網上的行為;南加利福利亞大學也指出了六種網絡不道德行為的類型;中國在近幾年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網絡道德規范,但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網絡道德規范都還難以深入民心,缺乏系統性、權威性,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和懲罰機制等等,這些都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的努力。
3.2 完善現有的道德教育方式
學校無疑是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主戰場,對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網絡道德教育應成為學校德育的一個新領域和重要內容。網絡的出現和發展,為高校德育工作者增加了開展工作的工具和載體,同時也給他們的工作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帶來新的挑戰。德育工作者應盡快將網絡德育納入現行德育的理論體系進行整體構建,形成與信息技術和網絡環境相適應的德育理論框架;建立一支以德育教師為主體,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為技術支持的網絡道德教育隊伍,投入到網絡德育教育的研究中;利用多媒體網絡等新的媒介工具,全面優化學校德育的方式手段,實現信息網絡環境下的優質德育。
3.3 加強網絡道德的自我教育
網絡的開放性、無約束性及信息的隱蔽性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導致網民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在這樣的環境中,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包括自學能力,自護能力,自辨能力,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學會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學習自己辨析網絡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學會選擇網上的有價值的信息,學會篩選、加工、運用網上信息,從而成為網絡中具有道德判斷和道德實踐的個體。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極大的造福人類,也可以無情的傷害人類,網絡道德教育任重而道遠,唯有社會、學校、學生個體的密切配合,網絡道德教育方能取得較好效果,我們的學生方能一方面自己不對信息環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又能充分享用互聯網帶來的精神愉悅,保持積極向上的網絡生活。
參考文獻:
[1]李明國. 互聯網對大學生行為影響的調查與探析. 南京工程學院學報. 2004.6
[2]大學生網絡道德調查報告
[3]楊琴. 網絡環境中的女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調查與分析.西華師范大學學報. 2006.3
[4]胡縱宇. 網絡倫理的困境及對策分析. 廣西社會科學.2006 .11
[5]肖香龍. 網絡道德建設的難題及對策分析. 浙江理工大學學報. 200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