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是獨立的第三方——注冊會計師為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錯誤導致重大錯報發表審計意見,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信息、內部控制及其他信息進行測試的過程。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的前提之一是被審計單位的管理層設計、實施和維護必要的內部控制,以防止或發現并及時糾正錯報,并對內部控制承擔責任??梢?,企業內部控制和審計是密切相關,并推動者審計工作和方法的發展前進,促使審計工作又最開始的以憑證賬簿為基礎的賬項基礎審計發展為以內部控制為對象的制度基礎審計,最終演化為當前的以控制審計風險為基礎的風險導向審計。伴隨著國家先后頒布了《內控基本規范》及其相關配套指引,使得內部控制在我國企業內部猶如雨后春筍一般迅速發展,這對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也產生了不可言語的影響。本文將從內控的基本要素出發,結合注冊會計師具體審計工作分析內部控制對審計的影響。
一、內部控制的發展及其審計方法的演變和發展
\\(一\\)內部控制與賬項基礎審計
內部控制最早的表現形式為內部制衡,出自于1912年蒙哥馬利的《審計理論與實踐》,其認為企業的某一賬戶不能由一個完全支配,需要兩個相互承擔責任的雙方進行相互監督、相互牽制,而且,如果內部能夠充分制衡并相互監督,注冊會計師無需逐一檢查每個憑證和賬簿,也能得出適當的審計結論,可見當時的審計人員就開始意識到內部控制對審計工作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從當時的審計方法——賬項基礎審計可以看出,兩者仍然是兩個基本獨立的存在,并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
\\(二\\)內部控制與制度基礎審計
隨著羅賓斯案件的爆發和不斷發展,審計人員開始認識到內部控制對審計工作的重要性,加之美國經濟地位的崛起,旋起了第一波的并購狂潮,使得企業的規模迅速壯大,大量的交易憑證和賬簿,傳統的審計方法已不能滿足注冊會計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審計工作的需要,進一步促進注冊會計師綜合考慮企業內部控制和審計工作,以尋求新的審計方法和技術。1949年內部控制正式被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提出,在其發布的內部控制——調整組織要素對管理層和注冊會計師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內部控制的目的是為了保全企業財產、保證財務信息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并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和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守。
其突破了前人對內部控制的認識,全面的定義了企業的內部控制,并將內部控制從財務和會計中拓展開來,分為以保證財務信息及數據的可靠性和準確性的內部財務會計控制和以提高運營效率、確保企業合法合規性的內部業務交易控制。該定義使得注冊會計也重新定義了其審計的范圍,及注冊會計師只負責測試企業內部控制的財務會計控制部分,而業務交易控制則不再審計工作的范圍內,但是在個別特殊情況下,為了滿足審計工作的需要,注冊會計師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依賴業務交易控制,但是前提是要檢查業務交易控制部分的有效性。自此審計業務工作也轉移到內部控制測試上來,隨著相關研究和制度的完善,以測試內部控制有效性為基礎的制度基礎審計方法在西方主要國家中蔓延開來,盡管如此,由于當時交通運輸不便,經濟環境簡單,大多數企業的業務活動主要還是處于國內,以致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僅僅只是涉及到內部控制中的財務會計控制,而未得到擴張,未涉及其他方面。
\\(三\\)內部控制與風險導向審計
直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融合,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全球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市場,企業結構越來越復雜,業務也越來越多樣化,規模也逐漸突破國家的界限,跨國公司大量涌現,企業危機四伏,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和實際的需要,內部控制的內涵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1988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首次將企業的目標納入到企業內部控制當中,同時考慮到管理人員的重要性。并于1992年全面系統的定義了內部控制的概念,發布了內部控制概念框架,以增強企業對內部控制的認識和知道企業構建內部控制。該框架將內部控制分為五部分:控制環境、信息交流、控制活動、監督和風險評估,突出了人為因素和風險的重要性,同時認為審計有責任去監督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并發揮作用。隨著內部控制概念的進一步深化,科學技術和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變化,導致企業面臨者更加激烈的競爭,經營風險也日益增加,這些都對審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審計實務界和理論界也在積極的尋求既能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又能降低企業風險的審計方法,因此以審計風險為導向的風險審計方法應運而生,其兼顧內部控制的兩部分,以檢測財務會計控制系統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分析經濟業務控制系統可能出現的舞弊和錯誤為出發點,依據審計風險模型,制定審計策略,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計劃審計工作,確保審計效率和質量。
二、內部控制對審計工作的影響
可以看出,內部控制的每一次發展都會引起審計方法的完善和變更,對審計發生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是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盡管審計實務界對內部控制有一個基本認識,但仍不能滿足審計自身發展的需要,我們只有深刻全面的認識內部控制對審計的影響才能更好的推動審計在我國的實踐。
\\(一\\)內部控制環境同審計
審計前提要求被審計單位管理層設計、實施和維護必要的內部控制。內部控制環境代表了被審計單位管理層對內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態度,其確定了企業內部控制的基調,與內部控制的設計是否適當,內部控制的執行是否有效直接相關,從而影響管理層的認定。管理層的認定是被審計單位的管理層在財務報告中的顯性和隱性的描述,是注冊會計師用來確定具體審計目標和考慮是否存在潛在錯報的重要因素。在積極內部控制環境中,企業管理層會采用設計合適內部控制制度,并與企業員工進行溝通交流,引導企業員工對企業內部控制態度,積極有效執行企業內部控制政策,及時發現和糾正錯報和舞弊,建立誠信守規的內部控制文化,減少管理層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的風險,從而增強管理層認定的可信性,降低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同時由于較低的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在審計風險應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的提高檢查風險的,相應減少所獲取的審計證據的數量,同時由于積極的控制環境,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證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審計證據的質量,從而降低審計成本,提高審計效率。
\\(二\\)內部控制同審計收費
內部控制的發展和審計的發展是密切相連,同時由于內部控制的目標與風險導向審計目標存在很大的共性,從而為審計人員通過利用企業內部控制的結果,減少審計工作,縮短審計時間,提高審計效率的可能。根據風險導向模型,我們可知,審計風險是由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構成,而重大錯報風險又分為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因此審計風險是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及檢查風險構成。其中固有風險與企業的外部環境等多個因素有關是注冊會計師無法控制的,控制風險則取決于企業的內部控制有效性,越有效控制風險就越小,由于審計風險為注冊會計師可以接受的低水平錯報風險,在執行審計程序之前就確定,因此,檢查風險與控制風險呈反向變動關系。而檢查風險決定著審計的范圍,當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有效時,注冊會計師面臨的控制風險就越低,其愿意接受的檢查風險就越高,所實施的審計程序的范圍就越少,從而減少審計資源的耗費,減少審計成本,繼而降低審計費用。
\\(三\\)內部控制與審計意見
審計意見分為標準審計意見和非標準審計意見。審計意見的不同類型出審計人員在按照審計準則執行審計工作的過程中對待審計風險的態度和對被審計單位的信息記錄的信賴程度,體現了審計工作的質量。同時審計意見也代表了注冊會計師所承擔的責任,尤其是對依賴其做出投資決策的財務報告使用者。隨著會計電算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工具,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和有效性,直接關乎企業提供的財務報告的質量和可靠性,和審計證據的質量。因此在其他條件相同的請款下,較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內提供較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和可靠性較高的審計證據,從而使得注冊會計師承擔較低水平的風險,發表較積極的審計意見。
三、結束語
內部控制同審計的發展是形影不離的,適當完善的內部控制能夠降低控制風險,縮小審計范圍,減少審計時間,節約審計資源從而減少審計成本,提高審計效率,改善審計質量,因此我們應該在內控基本規范和相關指引下,積極研究、建設和完善適合我國企業基本情況的內部控制制度,健全內部控制體系,提高內部控制運行效率。同時由于我國審計的起步較晚,審計水平較西方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加上市場環境日新月異,內部控制對企業的作用日顯突出,對內部控制的認識有限,深化內部控制對審計的影響的認識,同時借鑒國外經驗,對進一步提高我國審計技術和方法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麗蓉.內部控制對外部審計影響分析[J].會計之友,2010;7
[2]張慧.創業板公司審計費用與盈余管理實證檢驗——基于2011創業板公司年報數據[J]. 中國證券期貨. 2013;01
[3]金海霞.淺論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商業會計.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