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縣域經濟建設中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辯證關系
縣域經濟在當前的縣市級城市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增長十分重要。與此同時縣域經濟的發展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具體分析,要配合城市的社會情況,生態環境的現狀等客觀存在的因素來協調發展。因為如此,城市的環境保護也是客觀重要的,不能發展經濟,破壞環境,這樣不利于社會的整體發展和人民生活居住的環境進步,影響我們的后代發展。因此相對于縣域而言,要保證環境的具體措施有兩個方面,首先要確保污染和其他公害對生態環境的可循環性不可侵犯,保護好生態的良性循環,其次是在經濟增長和轉型過程中要適應新的發展模式,改變生產方式,應該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樣利于城市整體的發展和進步,實現可持續發展。
全球經濟和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體開始家禽尋找新動力和增長新引擎,以智能制造、新能源、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初見雛形,成為驅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三大驅動力就是明顯的例證。而可持續發展對于環境保護新技術研制的要求可以使單位生產量的能耗和物耗大幅度降低,從而減輕環境污染壓力。
二、縣域經濟發展中嚴峻的環境問題及成因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多年來,縣域同全國一樣開展了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仍十分突出,筆者以吉林西部縣級市雙遼市為例,分析目前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環境問題及成因。
1. 城市綜合環境問題及主要原因
目前,我市大氣主要污染物是總懸浮微粒,市區功能區交通干線道路兩側噪聲超標嚴重,超標率達 95% 以上。一類混合區白天超標現象也較為普遍。造成上述問題主要原因如下:一是由我市的氣候條件決定的。我市冬季氣候干燥寒冷,氣壓低,同時民房住戶較多,燃燒方式落后,低空排放,污染物集中且不易擴散。二是機動車數量迅速增長,汽車尾氣排放量大。同時禁鳴路段管理不到位,造成交通干線的噪聲嚴重超標。
2. 水域環境問題及原因
“十五”期間我市段內的東、西遼河水質逐年惡化,2009 年監測統計結果表明,東、西遼河我市段內的水質綜合污染指數分別為 1.05 和 0.78,屬重污染,主要原因基于以下幾方面:一是近幾年我市及上游地區持續干旱,枯水期延長,河水流量銳減;二是由上游地區的工業廢水排放所致,東、西遼河我市段內無排污口,所造成的污染都是源于上游地區。
3. 生態環境問題及主要原因
經過幾年來的生態市創建,我市的自然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但土地板結、沙化、流失情況仍比較嚴重,主要原因一是過度開采地下水,農業灌溉技術落后,水利用率低,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二是過份依賴化肥,化肥施用量過大,目前我市農村公頃化肥施用量已達 811 公斤,利用率僅達 27--30%,造成土壤板結,地力貧瘠。
4. 環境管理存在問題
一是由于民眾環境意識淡薄,造成環保單兵做戰,不能形成合力;二是由于部門間協調配合不夠,不能牢牢把握“環保第一審批權”,造成許多污染項目繞過環保關落戶我市,造成“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動局面;三是執法力量和執法力度不夠,造成部分地區部分行業的管理薄弱。
三、縣域環保的政策選擇和運用
環保行業是近年獲得政策支持最多的行業之一,預計整個環保行業 “十二五”投資復合增速約 30%,相關細分行業的增速甚至超過這一水平,且部分細分行業的增長有望持續到“十三五”.預計從 2015 年起,節能環保尤其是環保的投入還會進一步加大。預計“十二五”期間,全社會環保投入將超過 5 萬億元。 特別是已十二屆全國人大新修訂的環保法為依據,大力倡導環境公益訴訟,提高群眾參與度,落實對污染企業罰款上不封頂和按日計罰制度,進一步提高違法成本。
制定和實施有利于環保的相關政策:
1. 在縣級城市進行可靠的綠色信貸工程
根據地方政策,金融機構與政府及相關的環保部門和企業建立合作機制,將企業的環保工作納入到征信系統,根據這個系統顯示的工作成績來確定貸款的具體政策,幫助企業進一步發展,增加縣域經濟的整體增長。從而提高企業環保意識和致力于環保的積極性。
2. 完善環境保護的稅收政策
從 2016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國范圍內,中小高新技術企業以未分配利潤、盈余和資本公積向個人股東轉增股本,高新技術企業轉化科技成果給予本企業相關技術人員的股權獎勵,個人股東和技術人員可在 5 年內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這樣的激勵模式,對改善公司治理結構、降低代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增強公司凝聚力和市場競爭力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3. 實施生態補償政策
地方政府將認真歸納整理,融入“十三五”規劃制定和明年工作安排之中。同時要認識到湖北環保形勢是非常嚴峻的,生態保護工作任務依然繁重,必須采取更加有力和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要進一步增強信心,把生態文明建設定位得更準、考核得更嚴,確保實現建成生態省的目標;要凝聚全社會的共識,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抓,充分利用行政、法律、市場等諸多手段,持續不斷地抓下去。政府要為建設和環境保護提供智力支持,完善生態補償政策一要體現“利用者付費”,多利用多付費。二要對破壞生態系統的行為人進行經濟處罰;三要對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或對象加大保護性投入;四要對為了保護生態系統而放棄發展和自身利益的群眾予以經濟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