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關于政府職能的基本觀點
\\(一\\)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產生的時代背景
19 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后,由于使用機器生產而形成了工廠制度,淘汰了家庭手工業。工廠生產,不僅僅把許多勞動者集中在一起,各個單獨地工作,并根據機器的特性,將生產過程分解為不同的階段,再按照生產的需要,將勞動者分工,依工作任務的特點,配置于適當的場所和崗位,統一受制于企業主的指揮,形成生產流水線,達到了社會化生產的目的。這樣,生產過程的指揮權,完全移到了工廠所有者的手里,勞動者變成了死的機器的附屬品。因此,工廠里的勞動者動作單純化,隨之身份地位也降低了許多。在手工業時代,勞動者使用工具; 工廠制度下,勞動者伺候機器,機械勞動剝奪了勞動者精神上和肉體上的活動自由,使勞動者身心俱疲。另外,工廠制度下的勞動,用不到太多的氣力和熟練技巧,婦女和兒童都能勝任,他們的工資比男工低,為資本家所樂于雇用,因此,工廠中充滿了童工和女工,他們收入少、工作時間長,排擠掉了很多男工的工作機會。這時候的人們,只有兩條路可走: 有錢的人買機器開工廠,雇用工人,最后成為資本家。沒錢的人,買不起機器,只有把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開設的工廠,收入一定的工資養家糊口。而他們生產出來的東西,不是自己的,他們完全失去了一切支配的權利和發財的機會,成為為賺取工資勞動的無產階級。
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社會發育成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日益成為占據主導地位的社會矛盾。一方面,為資本主義辯護的庸俗經濟學逐漸取代古典經濟學而居于統治地位; 另一方面,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客觀上要求從“自在階級”向“自為階級”轉變,迫切需要無產階級的科學理論作為指導。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在批判繼承前人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運用辨證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和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規律,論證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從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二\\) 馬克思經濟學關于政府職能的主要觀點
1. 對國家消亡理論的論述
“國家不是‘被廢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眹蚁鍪箛一貧w社會,并作為一個社會管理機關服從并服務于社會。盡管國家消亡具有歷史必然性,但它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打碎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國家,實現共產主義,國家才能消亡。另外,馬克思認為市民社會的不斷發展會產生使國家走向消亡的力量,在此基礎上,他論證了國家消亡的可能性,并強調國家消亡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因此,國家消亡不是烏托邦。
2. 對政府職能構成的論述
政府是國家權力的執行者,所以國家職能即政府職能。馬克思主義將政府職能分為對內與對外兩方面的職能。國家的對內職能包括政治統治職能與公共管理職能。國家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在被統治階級內部所實行的一切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措施都是為了維護其政治統治; 公共管理職能是政府的核心職能,也是統治階級鞏固其政治統治的重要支撐,具體包括經濟職能、文化職能和社會職能。國家的對外職能包括抵御外來侵略和對外經濟交往的職能。
3. 注重政府自身建設,防止公共權力腐敗
防止公共權力的腐敗變質,建設高效廉潔的政府始終是馬克思主義政府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的構想中,對政府自身建設及防止公共權力腐敗等方面的問題作出了深刻的探討與設想。十月革命勝利后不久,列寧指出“如果不進行系統的斗爭,不改善我們的國家機關,那我們一定會在社會主義的基礎還沒有建成以前就會滅亡?!敝袊锩鼊倮跋?,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向全黨發出號召: “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鄙鐣谶M步,但政府自身建設與防止公共權力腐敗的任務始終不能松懈。
二、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西方古典經濟學關于政府職能的基本觀點
\\(一\\) 西方古典經濟學產生的時代背景
18 世紀中葉的歐洲,尤其是英國,由于海外貿易的急速發展,商品的需要大增,開始從家庭手工業轉變為手工業工廠制度,于是有了采用機器的必要和可能。1769 年,瓦特發明蒸汽機取得專利權,歷史上以此為工業革命開始的里程碑; 1785 年,紡織業開始采用蒸汽機械以代水力,從此不必再在山溪之間設廠。為了采購原料、運銷產品、雇傭工人的方便,工廠集中到了交通便利的都市,近代的工廠制度至此成型,都市化隨之發展,家庭手工業歸于淘汰。
18 世紀從英國發起的這次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這場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 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隨資本主義發展而興起的經濟思想史上以亞當斯密為首的古典學派,也稱為個人主義派,是為資本主義尋求解釋和辯護的。
\\(二\\) 亞當斯密的代表作———《國富論》
1776 年,亞當斯密出版了《國富論》,詳述了其對資本主義的理解和認識,是他的經濟思想理論的代表作,后來成為古典經濟學派創立的標志。
《國富論》的全名是《各國財富的性質及其原因的研究》,共分五卷。它從國富的源泉—勞動,說到增進勞動生產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換,論及作為交換媒介的貨幣,再探究商品的價格,以及價格構成的成分—工資、地租和利潤。其主要內容如下:第 1 卷,共 11 章,主要內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勞動力生產能力的原因,分析國民財富分配的原則;第 2 卷,共 5 章,主要內容是討論資本的性質、積累方式,分析對勞動力數量的需求取決于工作的性質;第 3 卷,共 4 章,主要內容是介紹造成當時比較普遍的重視城市工商業,輕視農業的政策的原因;第 4 卷,共 9 章,主要內容是列舉和分析不同國家在不同階段的各種經濟理論;第 5 卷,共 3 章,主要內容是分析國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為全民還是只為少數人服務,如果為全民服務有多少種開支項目,各有什么優缺點; 為什么當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國債,這些赤字和國債對真實財富的影響等。
\\(三\\) 亞當斯密關于政府職能的觀點
古典經濟學關于政府職能理論的代表觀點是由亞當斯密提出的,他強調政府職能規范的基本價值標準,就在于成為一個好的“守夜人”,政府職能的作用邊界切不可影響自由市場的運行。古典經濟學在強烈主張經濟自由主義的同時,并沒有排斥政府的作用,而是將政府的職能限制在一個既定的框架之內,政府的職能應僅限于維護法制、保護產權、提供公共產品等領域,強調“有限政府”的概念。他們認為,國家是人類在由自然狀態向政治社會轉化的過程中經過人民內部的契約活動而產生的社會共同體。政府的權力是人們為了保證自己以及其他人的權利不受非法傷害而自愿讓渡給政府的。既然政府的權力是人們賦予的,那么它在實施時也就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家們主張政府實行不干涉政策,給予個人和企業最大限度的自由放任,并認為“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國家政府的主要職責應當集中在保障個人最大程度的自由及其私有財產權等方面。
“守夜人”由亞當斯密提出,在《國富論》里,斯密曾經分章分節,詳細討論了政府如何以守夜為天職。根據他的論述,政府的職能主要有三項:
1. 保護本國社會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獨立社會的暴行與侵略。
2. 為保護人民,不使社會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欺負或壓迫,換言之,就是設立一個嚴正的司法行政機構。
3. 建立并維持某些公共機關和公共工程。當然,為了維持政府的尊嚴,還需要有一些其他的花費。
斯密的貢獻,在于分析政府怎樣守夜,才更加經濟、更加合乎社會的一般利益。實際上,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所講的政府三項職責,明顯認同洛克的政府職能理念。洛克 1690 年在其《政府論》中斷言,人類在無政府的自然狀態中享有種種天然的權利,但是很少有人能長期在這種無約束的狀態中長期共同生活。在這種狀態中,由于人人都有懲罰他人侵權行為的權力,而這種權力的行使既不正常又不可靠,會使每個人隨時遭受不利,這就促使他們尋求政府和法律的保護,希望以此使他們的財產有所保障。這種需求使他們甘愿放棄各自可以單獨行使的懲罰權力,而將這種權力交給由他們選定的中間人來專門行使,而且要按照社會公認的或由大家授權的代表一致同意的規則來行使。這就是立法和行政權力的來源,也是政府和社會本身存在的意義所在。由于人們將自己在自然狀態中享有的平等、自由和執行權交給立法機關和政府的動機和目的,是出于每個人都更好地保護自己以及自己的自由和財產,因此,立法機關和政府的權力就絕不容許擴張到超出公眾福利的需要之外。由此,洛克認為,立法機關和政府的職能應當僅限于三項之內而不得超越: 按照既定的、向全國人民公布周知的、經常有效的法律來裁判糾紛; 搞好公共福利; 保障本國不受外國侵略并防止外國損害本國利益,向外國損害本國利益的行為進行索賠。無論具體表述有何差異,洛克和亞當斯密所說的政府三項必須履行的職能都是: 社會公正\\(通過立法、司法等實現\\) ;公共福利; 國防與外交。
而事實上,國內經濟作為國家和國民生活中日常矛盾最集中的事務,無論是洛克還是亞當斯密所說的國家\\(政府\\) 三項職能當中,都沒有明確將其排除在外。
第一,關于立法、司法、行政裁決等制定和執行裁判規則以解決糾紛的職能。在任何一個現代國家,最大多數的糾紛都同經濟利益、經濟行為有關,很難設想一個社會沒有任何一種公共權力機構負責受理和裁判此類糾紛。如果真出現這樣一個社會,要么就是如馬克思說的“物質極大豐富、人民思想覺悟極大提高”的共產主義社會,要么就是一個人們成天隨意相互殘殺而無人阻止的社會。
第二,關于公共福利。公共福利的本質也是經濟。而公共福利的范圍和形式,迄今為止,沒有任何兩個國家完全相同,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保持連續十年毫無變化。迄今為止,也沒有任何一位學者能做到將公共福利的具體模型設計得能夠讓各國一致照搬而成為普遍的國家制度。
第三,關于國防和外交。無論是洛克還是亞當斯密所說的國防和外交都實際是一種包括經濟在內的廣義的國防和外交,總之就是同本國國家利益和國民利益有關的任何同外國及外國國民的利益關系問題。洛克明確講包括“向外國損害本國利益的行為進行索賠”,而亞當斯密整個自由貿易的理論從根本上說就是國際經濟理論,無論將“國際”排除還是將“經濟”排除,亞當斯密的“自由貿易”理論都不復存在。
三、兩種政府職能觀的比較
\\(一\\) 兩種理論體系的相似之處
第一,都認識到政府職能應該包括具體的職能劃分。無論是馬克思還是亞當斯密都對政府職能進行了具體的劃分,將其概括為對內與對外兩方面的職能。國家的對內職能分為政治統治職能與公共管理職能,其中,公共管理職能作為政府職能的核心部分,對外職能分為軍事保衛職能和外交職能。
第二,都強調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是政府職能中的關鍵職能。兩者都認識到充分合理的運用政府的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對于促進經濟增長,維護國家穩定和實現國家繁榮有著關鍵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經濟基礎對于上層建筑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必須正確發揮經濟和社會職能促進社會發展; 亞當斯密強調必須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清楚界定政府的職能邊界,實現兩者之間的良好互動是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前提。
第三,都突出政府職能是國家實現宏觀調控的工具。雙方都強調政府職能對于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性,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政府的參與和推動,只有依靠政府職能才能實現國家的宏觀調控。馬克思、恩格斯強調通過政府職能進行宏觀調控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政治穩定; 亞當斯密則重視對政府職能邊界的定位,強調通過政府職能對市場進行調控,進行實現有效的宏觀調控。
第四,都指出要建設高效廉潔政府,把握政府干預的界限。兩者都強調保證“政府理性”,防止公共權力腐敗。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背景入手,強調要保證無產階級隊伍的先進性,防止公共權力的腐敗; 后者認為,市場在經濟運行中存在缺陷,因而需要政府來彌補市場失靈以促進經濟的正常運行,強調應防止政府在這一過程中尋租。
\\(二\\) 兩種理論體系的不同之處
第一,兩種理論體系研究的理論邏輯不同。馬克思主義政府職能理論是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以生產方式演進為視角,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以及資產階級的矛盾運動中分析了政府職能的作用,強調了政府職能的重要性,進而形成了政府理論。而亞當斯密政府職能理論研究是以政府與市場之間的資源配置問題為起點,參考不同時代的經濟環境和背景,再確定資源配置到底是以市場調控為主,還是以政府調控為主,從而形成了相關的政府職能理論。
第二,兩種理論體系研究的切入點不同。馬克思主義政府職能理論是以國家的誕生為切入點,強調國家的存在是為某個特定階級而服務的,必須完善相關政府職能才能實現統治目的,從而構成了政府職能理論。而后者政府職能理論是從擴大國家市場,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進而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為切入點,強調正確發揮政府職能有利于實現國家的經濟增長,維護國家的穩定,最終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政府職能理論。
第三,兩種理論體系研究的最終落腳點不同。馬克思主義政府職能理論研究的最終落腳點是為了實現人類的共產主義,并指出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國家作為統治階級的工具將隨著階級及階級對立的滅亡而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國家單純的作為服務于社會的管理機構重新回歸社會,由此突出政府職能的作用,尤其是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的作用; 而亞當斯密政府職能理論研究的最終落腳點是為了穩固其統治階級的地位,強調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維護市場的有效性,保證資源配置的效率,進而促進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強調統治階級通過政府職能實現合理的調控,但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政府干預的有限性。
政府職能的演進具有其一般規律性,也具有其特殊性。政府職能理論的演進,就是對如何界定政府和市場“職能邊界”不斷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我們既要遵循馬克思所講的政府職能所具有的一般規律性,也要借鑒西方經濟學者提出的針對不同經濟發展階段處理政府職能邊界的建議,結合中國發展的實際,探索建立我國政府職能建設發展過程中的政府職能理論。
四、現實意義及啟示
現階段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深水區,如何更好的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目前政府宏觀調控的重點。通過比較可知,現階段我國應堅持以馬克思經濟學的政府職能理論為主體,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借鑒西方經濟學的政府職能理論,結合社會的現實變化,建立新型的政府職能理論,推進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實現干預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首先,新形勢下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必須堅持黨的十八大精神,從根本上推動民主法治社會進程。通過完善頂層設計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繼續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切實實現政府與市場的分離,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其次,利用政府的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充分發揮政府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但要清楚界定政府職能的邊界,維護市場自身的有效運行,防止政府對于市場的過度干預,避免相關部門及政府官員的尋租行為和腐敗行為的發生。
再次,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大部門制改革,堅持簡政放權,降低行政成本。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
最后,努力促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面整合和配置資源,實現經濟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從依靠“人口紅利”轉向依靠深化改革形成的“制度紅利”,積極拉動國內消費,實現經濟的內生增長,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的可持續發展。
在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政府權力正在從一些社會領域中逐步地撤出。與此相適應,學界中也出現了批判所謂“全能政府”,要求政府減少干預行為的理論傾向,一部分學者甚至把西方的“小政府、大社會”當成了政府職能轉變的目標模式。這種理論傾向應該說有其自身的道理,因為在市場逐漸代替政府配置資源的過程中,政府職能必將呈現出總量遞減的趨勢。然而,從目標模式的角度,提倡“小政府、大社會”顯然是不適宜的。一方面,中國政府職能轉變由于受到其自身歷史與現實條件的制約,很難遵循自由主義政府職能理論的基本思路。作為市場發育和社會發展主要推動者的中國政府將肯定不是一個無所事事的小政府; 另一方面,即便是西方國家,也已經部分地放棄了對“小政府”的追求,容忍了行政權力擴大的趨勢。
我們看到,國際社會各種歷史結論和各個國家的現實實踐,盡管對中國政府經濟職能的重塑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并不能為我們提供一個現成的政府經濟職能的標準模式。因此,簡單地用西方某一時期的某種理論觀點來指導中國的具體實踐在理論上是不全面的,在實踐上是行不通的。至于中國政府經濟職能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如何定位,應考慮具體國情和國際大背景,對政府經濟職能理論進行更加具體、深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鄭啟兵. 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再認識[J]. 江漢論壇,2011\\(9\\) .
[2]烏杰. 用馬列主義系統觀構建勞動價值論\\(上\\) [J]. 中國改革,2002\\(4\\) .
[3]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8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0.
[4]劉華. 西方主要經濟學流派關于政府職能的理論論述及實踐啟示[J]. 科學. 經濟. 社會,2008\\(4\\) .
[5][英]洛克. 政府論\\(下篇\\) [M]. 北京: 商務出版社,1964: 78 -80.
[6][英]亞當·斯密. 國富論[M]. 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5.
[7]劉磊. 西方經濟學發展中的政府職能轉變及其實踐意義[J]. 經濟研究導刊,2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