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的新加坡人居住在政府提供的組屋里,以組屋為代表的社區建設,因為融入了人性關愛的理念和設計上的智慧,逐漸成為新加坡社會穩定和諧的基石。
新加坡社區的建設經歷了怎樣一個過程?貫穿于新舊社區的共同設計理念是什么?社區居委會又在哪些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生活方便 人情味足
新加坡在建國初期,經濟民生凋敝,青年失業問題嚴重,經常發生示威抗議。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在兩年的時間里遍查全國民情。他認識到,經濟的發展需要時間,但首先需要讓人心安頓下來。于是政府著手建立了 250 個民眾聯絡所,以此把失業的青年組織起來,大家一起搞體育比賽、做技能培訓,讓沒有工作的年輕人走上正道。同時組織流動診所、流動圖書館、流動郵局走進民眾聯絡所,以此滿足人們的健康和精神需求。這就是新加坡社區組織的雛形。
經過幾十年發展,如今新加坡已經實現了居者有其屋,而且全國人口 80% 居住在政府組屋里,均勻分布在 26 個衛星新鎮。每一個新鎮里,硬件設施周到細致,軟件配套關照人性,使得社區成為新加坡社會穩定和諧的堅實基礎。
大巴窯新鎮是新加坡建國初期建設的第一批組屋。該社區的老居民 67 歲的王伯已經在這里生活了 50 多年。他說,在搬進政府組屋之前住的是農村草房。他的職業是肉聯屠宰,現在退休了,在這里生活,常常與老鄰居一起聊天,很開心。
大巴窯新鎮的這些老組屋,樓房大多10 層上下,樣式雖然比較舊,但整潔、方便,生活氣息濃厚,人情味很足。鄰里中心有各種各樣的店鋪,從水果、蔬菜到服裝、百貨,從小家電到首飾、眼鏡,從餐飲到美發、美甲,日常生活的各個服務門類樣樣都有。像這樣的鄰里中心,在這里生活的居民只要下樓步行 4~6 分鐘便可到達。
棋盤設計 嚴絲合縫
在新社區榜鵝新鎮,居民只要步行 3分鐘就可到達公交車站,3 條線路,任何一輛車都可以到達新鎮中心,那里有公交中心、地鐵站和十幾條公交線路。鎮中心還有大型綜合娛樂購物中心、電影院、圖書館、銀行、郵局、醫院、養老院等城市服務設施。
新加坡社區問題研究專家傅瓊花告訴我們,不論新社區還是老社區,服務設施都是按照標配設計的。組屋所在的新鎮的結構就像一個大棋盤:棋盤中心就是鎮中心,這里是居民餐飲、購物、休閑、娛樂的中心和交通樞紐。一個新鎮又分為 5~6 個鄰里,每個鄰里像一個微型鎮,鄰里中心有小型快餐店、食品店、雜貨店和診所。每個鄰里有 6~7 個組團,即樓群,每個樓群占地10~15 公 頃 ,500~1000 戶 ,2500~5000人,有自己的綠地空間、健身設施和停車場,有幼兒園、老人活動中心。無論住在哪座樓的居民想去鄰里中心吃飯或乘車去鎮中心,走路不超過 5 分鐘。這樣一個 20 萬人左右的新鎮,除了去遠處上班的,日常生活可基本不出鎮。
“這種棋盤式新鎮設計真是科學到嚴絲合縫,非常人性化!這是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對國民的一大貢獻。從 20 世紀 70年代至今,政府組屋建設不斷改進,但一直沿用這個設計思想?!备淡偦ㄕf道。
義工服務 傳遞友愛
走進新加坡的社區,首先感受到的是整潔、恬靜的氛圍,看不到垃圾、看不到雜亂的堆放,聽不到不滿的吵鬧。在淡濱尼社區,我們看到孤寡老人在社區樂齡中心安靜地吃著免費點心,制作和提供點心的是義工。在提供這些優質社區服務的背后,我們發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
居委會。它以樓組為單位,通過社區里各種各樣的志愿者小組,形成極具活力的社區服務力量:有義務宣傳鄰里和睦精神的、有義務照顧生活不方便孤寡老人的、有幫助新移民盡快融入社會的、有種植花草美化環境的……將人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矛盾、難題隨時化解或下情上達,促成政府盡快解決。
傅瓊花說,她親歷了社區發展的很多變化,比如早期,很多人從鄉村搬入政府組屋,有很多不習慣的地方,感覺地方小,喜歡在公共走廊里堆放東西、大聲說話、不注意衛生等,居委會的鄰里小組就很耐心地幫助他們適應城里生活,同時說服鄰里寬容、和氣、耐心地對待鄰居。從那時起,社區里一直提倡互諒、互讓、互相尊重的鄰里關系,慢慢地,社區里發生爭吵、出現不良行為的事情越來越少。
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于文軒告訴我們,新加坡的社區建設不僅是新加坡和諧社會的基礎,而且是執政黨治國理政、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會議員、人民行動黨黨支部的活動都在社區里。比如,在政府通過2014 年的財政預算案的過程中,居委會就成為協助政府傳達信息的重要力量。
連續幾個周末,社區鄰里中心充當這項政策的介紹、咨詢中心,還有志愿者上門到出行不便的老人家去介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