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公民對利益的追求日益增多,利益訴求也日趨多樣化,如何解決好各方面的利益沖突、利益矛盾,使公共利益達到最大化逐漸成為了公共部門急需解決的問題。為了使政府制定的公共決策更加科學、合理,保障自身權利,公民必須積極參與到公共管理活動中來,為政府提意見、獻計獻策,從而實現公民與政府之間利益的平衡。目前,公民參與公共管理活動有人民代表大會、聽證會等多種渠道,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信息化的時代里,網絡為公民參與公共管理活動提供了一個非常方便、快捷的渠道,同時也為我國政治民主化建設的進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公共管理中公民網絡參與的意義
1、有利于提高政府制定政策的公正性
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空間,通過這個空間,公民有了參與公共管理活動的公共領域。在這個領域里,公民可以自由地出入,并能根據自己所關心的問題及相關公共利益問題發表言論。換言之,網絡空間為公民提供了一個參與公共管理、發表見解的平臺。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我國公民享有言論自由權,公民通過網絡參與公共管理,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形成網絡輿論。而這種網絡輿論傳遞公民心聲的同時,也能對政府制定政策進行監督,幫助政府制定出既滿足國家利益又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從而做到政府與公民的雙贏。
2、有利于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
公民通過網絡參與公共管理具有許多優勢,因為這些獨特的優勢,公民的想法得以表達,從而使政府聽到公民的心聲,了解公民真正的利益訴求。首先,公民網絡參與的平等性使我國的公民不論身份、學歷、年齡、民族等,都能享有平等的參政議政的權利,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任何人都有權發表自己的政治見解。通過網絡,公民可以大膽討論某一公共問題,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政府正是通過公民的各種想法、見解,了解公民對這一問題的態度,并將公民的態度當做制定決策的有力參考。其次,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公民可以匿名在網絡上發言,少了很多后顧之憂。也正是因為公民通過網絡發言時身份具有隱蔽性,其在網絡上發表的見解才能更加真實、可靠,進而幫助政府作出更準確的決策,有效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二、公共管理中公民網絡參與存在的問題
1、從網民的角度看
從網民的角度分析,目前公共管理中公民網絡參與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網民的素質具有差異性。研究發現,網民主要是通過網絡論壇、網絡社區等參與公共管理活動的,他們在針對某一公共問題進行討論時,經常會出現分歧,并且由于立場的不同,一些網民會發表一些過于偏激的言論,影響討論的正常進行。公民通過網絡參與公共管理活動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由于立場的不同,公民觀點上出現分歧是很正常的現象,因此,討論中是允許不同觀點共存的,也允許公民對其它觀點中的錯誤進行批評與指正,但前提是公民必須理性地對待各個觀點,不能出現過激行為。如果公民在討論時做不到理性,那么網絡上的討論就形同虛設了,甚至會出現錯誤的觀點而誘導政府作出錯誤的決策。
第二,網民代表的利益不夠全面。網絡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新事物,并不是每個人都會運用網絡來參與公共管理活動,這就造成網民層次分布不均勻,因而網民代表的利益是不夠全面的,他們只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據調查顯示,我國網民存在很大的城鄉差距,在農村仍有很大一部分具有理性且關心國家公共決策的人沒有參與到網絡公共管理活動中來,這就使農民在網絡公共管理中的話語權較少,而真正掌握話語權的是處于“上層社會”的人,他們的觀點大多體現著自身的利益,很少考慮到處于劣勢的農民的利益,從而對政府對農民利益問題的考慮造成不利影響,農民的利益很可能得不到保障。
2、從公共管理的角度看
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來參與公共管理活動,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與利益訴求。于是,各種利益訴求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公共輿論,而這些輿論有利有弊,對政府的工作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為了減少有害輿論對政府工作的影響,公共管理部門的首要任務就是對公民進行正確的公共輿論引導。然而,由于公共部門對公共輿論的認識不夠深刻,目前我國的公共部門尚未對輿論進行引導,使我國網絡上的公共輿論仍然處于良莠不齊的狀態。我國政府網站的建設過多借鑒了外國的經驗,沒有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并且受傳統官僚主義的影響,政府工作仍然過分注重政績,缺少公用服務意識。此外,我國政府網站上公開的信息只是一種形式,缺少有真正意義的內容,因此不利于公民對政府工作的監督。
3、從網絡空間的角度看
首先,網絡是具有雙面性的,從上文可知公民通過網絡參與公共管理活動體現出了其獨特的優勢,這些優勢對政府制定決策的科學性有著積極意義。然而,這種優勢也為公共管理帶來了不利影響。
由于網絡參與的公平性與虛擬性,公民發言的自由得到了充分體現,但是這也容易讓公民的發言陷入一種“無政府”的狀態,主要體現為:一是一些思想較為偏激或者恐怖組織者可能利用網絡來發表反動言論,擾亂網絡輿論,使人民真正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二是一些網絡高手可能為了顯示個人高超的技能而不顧國家安全侵入政府的信息系統,使網絡參與的秩序變得混亂。
其次,公民通過網絡參與公共管理活動的前提是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而基礎是經濟的不斷發展,如果二者不能平衡發展,那么就很可能會導致“數字鴻溝”現象的出現。網絡使公民參與公共管理變得簡單,但是公民要想通過網絡參與其中就必須有使用計算機的能力,而那些沒有計算機使用能力的人就被排除在外,他們的觀點得不到充分表達。因此,雖然網絡為我國的政治民主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但是“數字鴻溝”的存在卻削弱了這種民主的權利。
三、完善公共管理中公民網絡參與機制的對策
1、加強網絡實名制建設
網絡的虛擬性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為公民參與公共管理活動減少了后顧之憂,使公民的言論更加自由;另一方面,它又會對各個部門或政府帶來一定的麻煩。由于網民可以在網絡上匿名發表言論,公民在參與公共問題的討論時可以毫無約束,有的公民甚至在網絡上發表反動言論,引導公共輿論走向錯誤的一端。因此,為了公民網絡參與機制的健康發展,公共部門應加強網絡實名制的建設,對一些素質較低、目的不單純的網民及早進行封殺處理。
對于真正要表達訴求、愿意參與公共管理活動的人而言,他們一般對網絡實名制這個問題沒有疑義;而對于心懷不軌的人而言,網絡實名制的推出無疑是將他們的詭計昭告天下。因此,加強網絡實名制建設,能夠有效解決網絡匿名性帶來的問題,促進公共管理中公民網絡參與機制的健康發展。
2、加大網絡監管力度
在信息化的時代,網絡的出現確實為公民參與公共管理活動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在享受這種便利的同時,人們也應該認識到通過網絡參與公共管理活動的危害性。例如,一些反動派很可能會通過控制公共輿論來誤導人們,使人們產生錯誤的意識,影響網絡秩序,導致公民不能正常參與公共問題的討論。因此,為了杜絕這一現象,讓網絡充分發揮出其優勢,公共管理部門需要加大對網絡的監管力度,政府應制定相關的制度,保證公民能正常參與公共管理活動,為公民表達自身利益創造一個優良的環境。
3、加強網絡道德建設
法律、法規是通過硬性的條款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的,具有強制性;而道德則是人們心中自發愿意遵循的行為準則,不具有強制性。
由此看來,加強網絡道德建設比加強網絡法律、法規的建設更加有利于網絡環境的維護。作為公民參與公共管理活動的公共領域,網絡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是眾所周知的,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目前仍有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內容充斥在網絡環境中,嚴重影響了公民利益訴求的表達。因此,為了從根源上解決此問題,相關部門就必須加強網絡道德建設。首先,應加大網絡信息的篩選力度,對于有關公共利益的信息應及時發布,而對于有損網絡環境、影響公共秩序的信息應及時攔截和封殺;其次,媒體應加強其工作人員的道德建設,從而提高媒體的道德水平。網絡道德建設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任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完成。只有道德水平提高了,公民的思想境界才會提升,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4、對網絡輿論進行有效引導
輿論對社會、對政府、對人民的影響是巨大的,網絡上的公共輿論亦是如此。在網絡環境中,輿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公民觀點的側重方向,也影響著政府制定的政策,網絡輿論的正確與否可能直接關系著公民的利益能否得到有力保障。因此,政府應對網絡輿論進行有效引導,讓公民的輿論朝著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方向發展,從而為人民謀取更多的福利,促進社會民主化的進程。
四、結語
綜上可知,公民通過網絡參與公共管理活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我國公共管理中網絡參與機制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相關部門只有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公共管理中公民網絡參與機制才能健康發展,我國政治的民主化進程才能不斷加快。
參考文獻:
[1] 胡志英 , 黃寧 , 夏建剛 . 網絡經濟對現代企業的影響探討 [J]. 商業時代,2012(05)。
[2] 趙玥 , 許亮 . 我國“微博問政”的現狀、問題及解決策略[J]. 理論視野,2011(12)。
[3] 尹作敬 . 論中國共產黨的經濟成就及經驗啟示 [J].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1(05)。
[4] 李少文 , 秦前紅 . 論微博問政的規范化 [J]. 河南社會科學,2011(04)。
[5] 孫志建 . 數字政府發展的國際新趨勢:理論預判和評估引領的綜合 [J]. 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