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專業性電臺(頻率)的日常管理優化探究
【第一章】專業性電臺(頻率)運營管理研究緒論
【第二章】電臺管理相關概念及理論闡述
【第三章】專業性電臺(頻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專業性電臺(頻率)管理的對策建議
【結論/參考】專業電臺管理問題分析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1 章 緒 論
1.1 論文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1.1.1 論文選題的目的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斷提升,廣播媒體也在飛速發展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上世紀 80 年代起,新聞、交通、音樂、經濟、故事、評書等專業性電臺(頻率)一時間在全國各地大量涌現,沖破了計劃經濟時代“一臺統天下”的媒體格局,在滿足聽眾細分化需要方面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然而隨著其雨后春筍般的數量擴張,存在的諸多問題也暴露了出來,這就要求專業性電臺(頻率)的管理者和從業者積極探尋與時俱進的管理方式,推動媒體健康發展。
對此,國家廣電總局也提出“六個重大轉變”.即:“1.以傳統媒體為主向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轉變,實際上要求發展模式的升級;2.農村廣播影視由工程建設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轉變,實際上要求服務理念的升級;3.內容生產由以數量擴張為主向以質量提高為主轉變,實際上要求內容生產的升級;4.廣播電視網由傳輸覆蓋向全功能全業務轉變,改單向傳播為雙向互動,實際上要求傳播方式的升級;5.管理由以行政手段為主向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科技等手段的轉變,實際上要求管理方式的升級;6.以國內發展為主向統籌國內國際發展的轉變?!盵1]
由此可見,轉變廣播媒體的管理方式、特別是探索專業性電臺(頻率)的管理轉型的現實迫在眉睫。
本文旨在對專業性電臺(頻率)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以此為基礎,提出專業性電臺(頻率)的管理方向和可行的改革建議。
1.1.2 論文選題的意義
專業性電臺(頻率)作為我國廣播媒體業界發展的主要形態,既要發揮輿論引導和服務社會的功能,又要擔負著對聽眾進行文化傳播的職能;既要追求經濟效益,又要滿足聽眾的收聽需要。因此,解決專業性電臺(頻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具有廣泛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目前,針對廣播媒體管理方面、尤其是針對專業性電臺(頻率)管理方面的理論研究相對較少。本文對這一問題進行初步探索,對于豐富廣播媒體管理理念具有一定的價值;同時,考慮到專業性電臺(頻率)與綜合性電臺(頻率)相比,在頻率定位和節目內容上存在一定差異,在管理方式上也應該區別對待,傳統單一的、統一的管理理念和區分度較小的綜合管理手段已經不足以滿足專業性電臺(頻率)的發展需要。因此,對這一領域的探討意義深遠,也將有助于專業性電臺(頻率)今后的發展。
1.2 研究情況綜述
1.2.1 國外專業性電臺發展情況綜述
國外廣播電臺專業化理念的產生以及整體格局的形成相對較早。一些發達國家關于專業性電臺的探索具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
1、美國
世界上第一個廣播行業興起在美國,其發展水平較高,是業界的領導者。在十年前,美國的廣播電臺數量就達到了 11000 多家,專業性電臺遍布大中城市甚至中小城鎮,只有幾大廣播公司才擁有部分綜合電臺。其中,商業電臺的比例要超過 85%,另有一部分為公共或非商業的電臺。
美國廣播業所涵蓋廣播節目類型已經達到了幾十種,每家電臺都有一類主打的專業節目:如音樂、宗教、談話、或者二十四小時的新聞節目,針對產業市場高度細分;而在常見的類型區分之外,每一類型下面又再度細化,其中分類最細的要數音樂臺,可以細分為:老式搖滾、成人流行樂、爵士樂、鄉村音樂、古典音樂等等。每個臺的聽眾數量雖然不大,但是類型清晰、人群固定,仍然可以吸納到與之對應的廣告客戶。[1]
一般來說,美國廣播電臺的專業化,受眾行為是市場定位和組織運作的基礎,目前已經形成了流程化的生產過程,編排的格式化和聽眾目標群也絕對明確。在學術上,也有將美國的這種專業性電臺稱為類型化電臺,這也成為近年來我國廣播媒體借鑒的主流方向。
2、英國
英國在頻率專業化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例如 BBC(英國廣播公司)的廣播系統,其中包括 5 個全國性無線廣播電臺和 40 個地方廣播電臺。首先,BBC 頻率專業化的主體是音樂節目。一、二、三臺的性質都可以劃歸為音樂頻率,但是每個頻率具有不同的音樂類型特點,這三個頻率影響力非常突出,其音樂精品節目幾乎能夠將各個民族、流派、國家一網打盡;其次,BBC 重視對目標聽眾的鞏固和擴大。在節目設置方面,英國廣播節目的專業性特征自成一派:并非頻率的所有節目都是集中在專業的一定區域,但是它們都具有一定的專業領域為主體,也包括這一基礎上的其他類型的節目,節目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再次,BBC 投入巨資在相關的社會活動中,通過社會活動來提高頻率專業化的發展。由 BBC 音樂頻率舉辦的音樂和藝術活動影響傳遍全世界,優秀的音樂家和他們的作品都在頻率搭建的平臺上得以展現,在世界范圍內產生的巨大的影響力。作為一個廣播機構,BBC 滲透到社會所有領域的功能,具有堅實的社會基礎和深遠的影響。[1]
3、日本
日本廣播電臺采用的是具有濃厚本國特色的經營模式。公共廣播電臺和商業廣播電臺是日本廣播電臺的兩大主要門類。其中,NHK(日本廣播協會)是日本最大的電視廣播公司,同時也是唯一的公共電臺。NHK 是禁止播出廣告的,其運作費用主要是由全國擁有電視機的收看者平等負擔。這樣,電臺既能夠保證高質量的節目品質,保證整體財政運作的獨立自主,又能夠確保其公正性,不受任何社會團體和特定勢力的影響。而其他商業電臺的管理則沒有這么嚴格,一般來說,90%的收益是通過廣告產生的。
在日本,廣播的專業化分眾格局已經基本實現了。以東京五大廣播公司為例,TBS、QR、Lf 的節目主要涵蓋了棒球、談話等熱門內容,主要的收聽對象是 35 歲到 59 歲的聽眾,其中動員了一大批受歡迎的日本動畫配音演員的 QR,動畫一類的節目非常地受歡迎;而 TFM、J-WAVE 的音樂節目非常多,主要面向 20 歲到 34歲的聽眾。[2]
1.2.2 國內專業性電臺(頻率)研究綜述
在我國,廣播電臺(頻率)的專業化發展基本上是從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開始,相關的理論研究觀點如下:
1、廣播專業化的起因
傳播學者喻國明認為,“頻道專業化的實質是聽眾的‘細分市場':細分市場是營銷學中的一個概念,意指在競爭環境中,將一個市場分成細小的單元,其核心問題是顧客偏好產品特性的組合,而這種組合能創造出壓倒其他對手的競爭優勢,這就是頻道專業化的目的所在?!盵1]
2、廣播專業化存在的問題
申其武在《媒介的生態位策略與廣播頻率的專業化設置》一文中指出:“頻率專業化是廣播媒介發展的必由之路,但目前真正意義上的專業頻率并不多見。因此,惡性競爭屢見不鮮,資源浪費在所難免?!薄白尣煌膶I頻率通過尋找原始生態位、整合頻率資源和凸顯頻率特色進行差異化的錯位競爭以實現生態位的分化,應該有助于問題的解決?!盵2]
3、廣播專業化問題的解決途徑
學者林暉認為,對市場化的媒介而言,面對多樣的需求與細分化的市場,越是專業化才越有頻率多樣化。從共賞走向分賞、從大眾化走向小眾化,是廣播電視發展的必由之路,其集中體現即為類型化。這是市場經濟成熟和深入的必然產物。[3]
4、廣播頻率專業化研究
關于廣播頻率專業化的研究,最有影響力的專著是鄧忻忻、黃京華合著的《廣播頻率專業化研究》、以及趙多佳、許秀玲的著作:《內容 受眾 傳播--廣播專業化概論》。其中,《廣播頻率專業化研究》對我國廣播頻率專業化的現狀、廣播頻率專業化的問題、背景和淵源等問題進行了介紹,并對不同類型的專業化頻道進行了整體分析和個案分析。作者的觀點是:廣播電臺的目標受眾要精確定位,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以特色求生存。專業化則指這一內容提供或服務總和集中于某一專門的類別,或者集中針對某一特定的聽眾群體;[4]
《內容 受眾 傳播--廣播專業化概論》一書則采用普遍聯系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分析研討廣播專業化在不同時期的變革與創新。廣播作為一個復雜的自適應系統,要不斷積累專業化創新過程中的經驗,總結發現廣播的發展規律,同時在目前的媒介環境當中注重與新媒介的融合發展。[5]
1.2.3 總結評述
通過筆者搜集到的資料來看,國外對于專業性電臺的實際探索要普遍早于我國,但文獻研究相對較少,多存在于傳播學者和業界專家的論述中,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相比之下,國內的相關學術研究范圍較廣,對廣播專業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均有涉獵,對本文的撰寫具有借鑒意義。但是,國內外文獻多半集中于專業性電臺(頻率)的廣播實務、節目和市場的研發,而管理方面的專業資料相對較少。這也為筆者的研究拓展了余地。
1.3 研究內容
第一部分為緒論,闡明專業性電臺(頻率)在管理方面的研究目的和意義;第二部分概述了涉及到的概念和理論;第三部分對目前我國專業性電臺(頻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第四部分針對專業性電臺(頻率)管理中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1.4 研究方法及創新點
1.4.1 論文的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專門針對廣播媒體管理,筆者廣泛查閱了近年來國內外相關的專家著作和學術論文,系統研究了其中有關專業性電臺(頻率)管理的相關觀點。
2、案例分析法
搜集吉林省及全國其他省市專業性電臺(頻率)的案例,并結合其他研究者的書籍、期刊、論文研究,來綜合、客觀地呈現問題。
3、實地調查法
筆者在廣播媒體工作已近七年的時間,結合工作優勢和自身工作經驗,筆者從吉林省及其他省市的專業性電臺(頻率)的管理角度出發,分析管理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以及具體存在的問題有哪些,并且針對經驗和問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和建議。
4、多學科研究法
綜合運用公共管理學、新聞學、傳播學、營銷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努力解決專業性電臺(頻率)在目標、運行、評價標準中存在的問題。
1.4.2 論文的難點與創新點
筆者通過查閱資料發現,現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從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等學科視角對專業性電臺(頻率)進行研究,主要針對的是節目的創新和研發。而與廣播媒體相關的管理類文獻則相對較少,且多為期刊論文,資料的匱乏為論文寫作增添了很大難度;與此同時,由于國外廣播電臺的商業化、私有化程度高度發達,而筆者研究的我國的專業性電臺(頻率)則不涉及商業性電臺,其性質應為國有事業單位。二者性質不同,在管理模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可借鑒的內容相對有限。
然而,由于該領域系統研究的成果比較有限,筆者也擁有了較大的研究空間。
因此,對于廣播電臺、尤其是專業性電臺(頻率)管理方法的探索是本文的創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