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力是一種特殊商品, 作為電力企業理應向全社會和用戶提供可選擇的多種電力商品(各種電價),刺激全社會和用戶主動地節約用電、加強用電管理,調整用電設備,提高設備的利用率、改善力率,發揮發、供電設備的潛力,如何通過加強需求側管理,以確保供電穩定、避免拉閘限電,成為當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關鍵詞】電力價格;需量;分時電價;需求側管理;調整;分析
中圖分類號:F407.6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 引言
電力是一種特殊商品,既沒有半成品,又不能儲存,電力生產與需要的一致性,屬公共品或準公共品。電價機制對電力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所有環節進行協調與控制,電價的形成機制與電價的結構體系決定了市場的公平競爭和高效運行。目前,由于經濟長期持續高速發展,電能供需矛盾又變得十分突出。近期出現了高負荷電網供電能力而被迫拉、限電的局面,因此,作為電力企業理應向全社會和用戶提供可選擇的多種電力商品(多種電力價格),刺激全社會和用戶主動地節約用電、加強用電管理,調整用電設備,提高設備的利用率、改善力率,發揮發、供電設備的潛力,加強需求側管理,以確保供電穩定、避免拉閘限電,成為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要使電力體制改革和電力需求側管理相結合,實行價格聯動,把電力系統電價的變化及時傳送給每一個用戶,必須事先設計好各種電價和各種電價的聯動公式,在電力市場環境下,確定合理的用戶側電價,使用戶積極參與電力工業改革,調整用電方式和用電結構,使負荷保持在一個比較平穩的狀態,提高電力系統運行效率和穩定性。
影響電力負荷的電力價格的幾個方面
由于用戶的用電性質不同,各類用戶最大負荷出現的時間也不相同。當用電負荷增加時,電力系統的出力也應隨之增加;當用電負荷減少時,電力系統的出力也須相應減少。如果各種用戶最大負荷出現的時間過分集中,電力系統就得有足夠的出力來滿足用戶需要,否則電力系統的出力和負荷就不能平衡,出現供小于求的狀況,造成拉閘限電。當用電高峰時段一過,電力供大于求,造成發電設備的壓機運行或停機。電網的大峰谷差運行方式會帶來危害,一方面浪費了大量的電力投資,增加了發、供電成本,另一方面發電機組的頻繁啟?;驂贺摵蛇\行會造成能源和電力資源的浪費,并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帶來威脅。調整負荷,加強負荷管理,就是根據電力系統的生產特點和各類用戶的不同用電規律,有計劃地、合理地組織與安排各類用戶的用電負荷及用電時間,達到發電、供電和用電的平衡協調。合理調整負荷,優化用電方式,提高電力的社會效益,實現低成本電力服務。
需求側管理\\(DSM,Demand Service Management\\)要求逐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形成以市場為基礎的銷售電價形成機制,引導客戶合理用電。從消費需求出發,堅持發、輸、配、售電統籌考慮,全面進行電價設計。電價是電力市場最有效的經濟調節杠桿,必須充分反映供求關系,才能發揮其應有的調節作用。公平負擔是指將發供電各環節的成本支出合理的分攤到各客戶。在充分體現DSM對電價改革要求的前提下,尋求供給方與需求方的共同利益,實施多種電價策略的整合。具體影響情況如下:
1.1大工業的最大需量
對于大工業用戶來說,執行的兩部制電價是由基本電費與電度電費之和構成?;倦娰M由需量讀數而定具有扼制高峰負荷,提高負荷率的功能。實行這種基本電費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用戶合理安排班次,調整生產設備開停時間,以提高負荷率,壓減最大負荷,從而相應減少電費開支。
實行這種基本電費的作用,一是可以刺激用戶主動地加強用電管理,調整用電設備,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同時也有改善力率,亦可減少電費開支。二是在發、供電方面,隨著用戶設備利用率和負荷率的提高以及功率因數的改善,電網的負荷率也會相應提高,減少無功負荷,提高電力系統的供電能力。降低電力生產成本,發揮發、供電設備的潛力,使國家的電力資源能較好地得到利用。關于最大需量計收基本電費的說明“最大需量,應以指示15分鐘內平均最大需量表記錄值為標準。按每15分鐘抄見電度計算最大需量的,應根據用戶用電負荷平穩情況,按下列系數調整其最大需量。按每15分鐘抄見的電度最大電度乘以4.01-4.05(相同與最大需量表記錄);按每30分鐘抄見的電度最大電度乘以2.04-2.10;按每1小時抄見的電度最大電度乘以1.06-1.15?!睂嵭械幕倦娰M,按15分鐘內平均最大負荷記錄值為最大需量計價,一小時的四個考核段,提高了用戶加強用電管理和實施電力需求側管理積極性,增加了發電資源和社會效益。
1.2分時電價
分時電價是指按系統運行狀況將一天24小時劃分為若干時段,在每個時段按系統運行的平均邊際成本收取電費。分時電價是電力部門實施需求側管理,鼓勵用戶改變需求方式,削峰填谷,提高電力系統的負荷率和運行穩定性而采取的重要的經濟手段。通過實施合理的分時電價,有效地降低電力系統的備用容量,提高電力系統的負荷率和運行穩定,大大節約電力建設的投資,減少供電企業的運行成本,減少社會資源的消耗,取得明顯的社會效益。通過實施分時電價,達到激勵和鼓勵用戶改變需求方式,削峰填谷、均衡用電的目的,也就是使用戶達到理想的狀態——負荷率100%。
峰谷分時電價為:平段電價執行國家的目錄電價;高峰電價在平段電價基礎上上浮50%(平段的1.5倍);低谷電價在平段電價基礎上下浮50%;(平段的0.5倍);隨電價征收的各種基金不參與峰谷分時電價;基本電費不參與峰谷分時電價。其峰谷時段劃分為:高峰8小時(10:00---13:00;19:30---0:30);平段8小時(8:30---10:00;13:00---19:30;22:00---23:00);低谷8小時(0:30---次日8:30)。
分時電價是電力需求側管理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電力負荷調整最經濟有效的方式。
通過電力需求側管理來進行電力負荷調整,具體指電力企業和有關部門采取有效的激勵、誘導措施及適宜的運作方式,與客戶協力提高終端用電效率和改變用電方式,在滿足同樣用電功能的同時減少電量消耗和電力需求增加所帶來的資金投入,以達到節約資源目的。鑒于分時電價特點,搞好錯峰用電,能轉移高峰電力負荷,對優化資源配置等作用巨大,錯峰用電負荷是加強需求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利用峰谷分時電價、季節性電價,充分發揮價格的經濟杠桿作用,引導和激勵用戶自行調整用電方式,錯峰削峰,移峰填谷,改善用電負荷特性。峰谷分時電價是為反映峰、平、谷時段的不同供電成本而制訂的電價制度。以經濟手段激勵用戶少用高價的高峰電,多用便宜的低谷電,達到移峰填谷提高負荷率的目的。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為調動用電客戶多用低谷電,緩和電能供不應求的局面,實行了峰谷電價制度。當時把峰電價拉大到谷電價的2.5~3倍之間,實現了電網削峰填谷之目的。社會、用電客戶和電力企業均由此獲得了各自的效益。
分時電價來調整用電負荷的方法
由于多種電價策略的整合與運用,實行分時電價,削峰填谷效果明顯,用電狀況由過去的結構失衡、高峰時段缺電現象嚴重轉變為供需結構較為合理與供需基本平衡。設立為峰、平、谷的多時電價,并拉大各時段電價的差距,從而促使電客戶主動調整和優化用電方案。